韩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楚军围困了雍氏地区,韩襄王担心凭借韩军难以解围,于是请求秦国援助。当时,秦昭王在位,并不打算发兵,而是派了公孙昧出使韩国。公仲侈问公孙昧:“你们会援助我国吗?”公孙昧没有正面回答:“秦王让我这么传话给韩王:‘我们要从南郑、蓝田经过,直接绕道攻打楚国,在楚国等着您。’应该是不会前来与你们会合了。”公仲侈问道:“难道真会这样?”公孙昧说:“秦王一定是想借用张仪(公元前309年去世)以前的计谋。楚威王在位时曾经攻打魏国,张仪向秦王进谏说:‘秦、楚合兵攻魏,魏国一旦兵败,就会与楚国交好,而韩国已经是楚国的盟国。因此,秦国被孤立。为此,我军不如假意支援魏国,使得魏国奋力与楚国作战,乘机夺取他们的土地。’照目前的情形来看,秦王表面上要援救韩国,实际上是要与楚国交好。韩国如果相信了他,一定会继续与楚军力战。同时,楚国已经知道秦军会袖手旁观,不会救援韩国,更会加紧攻打。经此一仗,如果韩国得胜,秦国便坐享其成,和韩国一起接受楚国的臣服,扬威于楚国。如果韩国兵败,楚国可以守住三川要塞,防止秦军进犯,而韩国将会成为秦国的猎物,不能得救。因此,我为您的命运担忧。我见秦人司马庚最近去了郢都(楚国国都)三次,并且甘茂(秦相)和昭鱼(楚相)也碰了面,虽对外声称要收回出战楚将的印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公仲侈顿时惊恐,连忙向公孙昧问计。公孙昧建议说:“您一定要先考虑韩国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去思考秦国救援的问题,有了自救的方法后,再去思考如何应对张仪提出的这个计谋。依我看来,您不如劝说韩王与齐、楚结盟,齐、楚肯定也渴望您能这么做。虽然您厌恶张仪的欺诈行为,但还是要面对秦国呀!”于是,公仲侈听从了公孙昧的建议,韩国与齐、楚结盟,雍氏之围得以解除。
公子咎即位后,是为韩僖王。此后,韩国屡次遭受秦国的攻打,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划地求和,国势更为衰微。韩僖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3年),韩国又遭受赵、魏两国的攻打。韩国不敌,向秦国求援。
见秦国不愿发兵相救,韩国相国对陈筮说:“韩国危急,急需先生相助。希望先生能忍受疲劳,和我赶上一晚的路去秦国搬救兵。”于是,陈筮随他见了秦相穰侯。穰侯问陈筮:“先生,韩国难道保不住了?竟把您给派来了。”陈筮回答说韩国并不危急。穰侯生气地说:“有您这样的特使吗?韩国使者先后来了好多,都说他们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您却这么说,为什么?”陈筮不紧不慢地解释说:“如果韩国果真遇到了那么危急的情况,肯定会改变策略,另寻别的国家援助。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地步,所以才会来秦国求救。”穰侯听后,顿时便没了怒气,果断地回复陈筮说:“不用去见秦王了,我会前去请求发兵的。”果然,韩军在八天之后得到了秦军的援救,打败了赵魏联军。
此后,韩国依然屡次受到秦国的攻击,直到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
后期兴盛的赵国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均得到了周威烈王的封赐。赵烈侯赵籍被封为诸侯后,设立了赵国。赵国重建了官僚制度,由公仲连担任相国。
赵烈侯即位之初,爱好音乐,对乐师也很宠幸。有一天,他询问公仲连:“我很宠爱这几个人,你看看能不能让他们尊享富贵呢?”公仲连回道:“您是指那几位乐师吧,他们只能富有,不能显贵。”赵烈侯想了想就点头道:“也对。有两个郑国人,名叫枪和石,我很宠爱他们,就照你所言,各赏赐田地一万亩吧。”公仲连答应了,但是没有照办。
隔了一个月,赵烈侯出行代地回来,和公仲连聊天,突然想起了赏赐乐师田地的事情,就问公仲连道:“爱卿啊,赏赐两位乐师田地的事情办理得如何了?”公仲连支吾回道:“我派人去测量田地了,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几天之后,赵烈侯再次询问这件事情,公仲连用各种借口加以拖延,最后干脆称病不上朝了。
番吾封君(有封邑的贵族)是公仲连结交的好友,一次从代地前来,先去朝见了赵烈侯,然后前来拜访公仲连,二人促膝长谈。番吾封君语重心长地点拨公仲连:“仲连兄啊,我说句实在话,在德行方面,您是一位君子;但是在为臣之道方面,您却称不上优秀。如今您担任相国有四个年头了吧,您认真地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您为赵国举荐过一个贤能之人吗?”公仲连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连忙请教好友。番吾封君告诉他:“牛畜、荀欣和徐越,这三个人都是贤能之人,你可以将他们举荐给烈侯。”于是,公仲连遵照他的嘱咐,将这三人推荐给了赵烈侯。
一次朝会的时候,赵烈侯又向公仲连提及了赐田的事,公仲连还是用借口拖延,应付赵烈侯道:“大王您别再操心此事了,臣早已派人前去挑选良田了。”赵烈侯见他一直拖延不办,觉得他是故意不将自己的话放在心里,因而心生不满。牛畜劝谏赵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既然君主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就不该出于私心,将田地赏给乐师。赵烈侯听了之后,幡然醒悟,就不再生公仲连的气了。而荀欣劝谏赵烈侯,应该选择贤能之人,来辅佐君主治国;授予他们官职之时,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来办理,这样才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所长。徐越劝谏赵烈侯,治理国家要节财俭用,要弄清楚每个人为国家作出了多少贡献,依据各人功劳大小给予适当的赏赐。这三人的劝谏都很得赵烈侯的赞赏,他见自己身边有这么多贤能之人,感到非常高兴。然后,他派专人告诉公仲连:“赏赐乐师田地之事到此为止,相国不必再为此困扰了,寡人不会再提。”之后,赵烈侯重用了这三人,起用牛畜为国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相国公仲连由于举荐贤能,也受到了赵烈侯的赏赐。
赵武灵王即位前,七雄争霸已经如火如荼,赵国处于弱势,在和秦国、魏国等国作战中屡屡遭到败仗。武灵王不甘平庸受欺,一心想要扭转赵国的不利局面。
赵武灵王元年(公元前325年),武灵王只有16岁。由于年少不具备理政的能力,他在把国事托付给国相赵豹的同时,虚心向辅臣请教。执政后,他凡事先征求先朝重臣肥义的意见,然后再作决断。
赵武灵王八年(公元前318年),三晋中的韩、魏已经称王,但武灵王却没有这么做。他说:“没有称王的实力,不敢有这样的名分。”九年(公元前317年),赵国在与韩、魏联军攻打秦国的时候落败。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武灵王多次到赵国四方的领地巡视,充分认识了当前的危急形势。他与楼缓谋划说:“如今赵国的心腹之患是东北角的中山国,然后燕国在北面,东胡族在东面,秦国、韩国、林胡人和楼烦人都在西面。赵国夹在诸强中间,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它们抗衡,否则早晚有一天会灭亡。要想获得不凡的名望,就要敢于承受世俗的累赘。我决定进行胡服改革。”虽然楼缓表示赞同,但大多数的臣子和贵族都反对此事。
当时肥义就站在武灵王身旁,武灵王说:“我国先主赵简子、赵襄子建立了那么辉煌的功业,其中就包括看到了胡、翟等这些少数民族的优势。作为臣子,在受到重用时应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尊老爱幼,具有顺从贤明的节操,在境遇通达时应该成就一番利于百姓和君主的功业。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不愧对臣子的本分。现在我想仿效先主,汲取少数民族的优势,却连一个真正的贤臣都找不到。与弱者为敌,往往更有功效,也不用拖累百姓,就能建立一番功业。可是,要想建立超世脱俗的功业,就必须要与世俗对抗;有独到之处的人,就敢于接受各种非议。现在,我要在百姓中推广穿胡服、学骑射,国人一定会四处议论我的是非,我该怎么办?”肥义立即回答说:“我听说思想犹疑的人不会取得成功,行动迟疑的人不会获得名望。大王既然有承受世俗责难的决心,就没有必要顾虑各种非议。要想追求至高的德操,就不能苟同于世俗;要想成就不凡的功业,就不能与平庸之辈谋划。从前,舜在三苗国的时候跳舞,禹在裸国的时候脱去上衣,他们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趣,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功德。愚人即使取得了成功,也难以意识到;智者在行动之前,就已经能够判定是否能够成功。大王还有什么顾虑呢?”武灵王回答说:“我倒不是在推行胡服骑射上犹疑,而是担心受到天下人的嘲笑。无知者快乐的时候,正是聪明人感到悲哀的时候;蠢人所嘲笑的事情,贤者却能洞察其中的奥妙。若世人愿意听我的,胡服骑射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世上的所有人都嘲笑我,我也一定要吞并胡地和中山国。”于是,武灵王带头穿上了胡服。
在众多反对者中,反对最坚决的不是旁人,而是武灵王的族叔赵成。于是,武灵王先是派人去赵成府上转告他的话:“寡人将要穿着胡服上朝,希望叔父也这么穿。处理家事的时候,听从双亲的安排;面对国事的时候,听从国君的指示。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天下公认的准则。做子女的不反对双亲,做臣子的不违逆国君,这是一个国家通用的法则。如今寡人宣扬胡服骑射,如果叔父您不穿上胡服,我担心会遭到天下人的议论。治国以利民为本,这是常规;执政以令行为上,这是常道。要彰显德行,先要和平民沟通;要推行政令,则先要和宗室沟通。寡人之所以进行胡服改革,不是为了满足意趣。只要达到了目的,我就能做出一番成就来。事成功立,然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了。如今寡人担心叔父会违逆执政的常道,不愿执行政令,特派人前来丰实叔父的观点。并且,寡人听说过,为国谋利则行为一直端正,重视亲族则名声永不受损。因此,我非常渴望得到叔父的支持,促成胡服改革的成功。我特意派人到叔父府上拜见,就是为了请叔父穿上胡服。”赵成听完后说:“臣已经听说大王穿上胡服了。可惜臣不才,并且卧病在床,不能为大王效力。大王给臣下命令,臣斗胆不从,因为臣要竭尽忠诚。你回去转告大王:‘我听说中原地区是智者所居、珍宝所聚的地方,是传授圣贤之道、施行仁义之举的地方,是礼仪遍布、技能施展的地方,是外族仰慕、蛮夷效仿的地方。可是大王如今舍近而求远,非要沿袭少数民族的服装,改变悠久的教化,更换固有的法则,违逆世人的本意,放弃求取学问的正道,背离中原地区的习俗。因此,臣希望大王再好好考虑考虑。’”武灵王听了来人的禀报后,决定亲自去拜见他。
见到赵成后,武灵王侃侃而谈,先给他分析了当前的严峻局势,然后坦诚说道:“叔父,我实行胡服改革,就是要训练出一批强大的骑兵队伍,这样就能够抵抗各国的进攻。想当年,我们的先祖赵简子和赵襄子建功立业、开疆拓土,多么英明神武!但是先王(赵肃侯,公元前349——前326年在位)在位的时候,中山国有强大的齐国做靠山,大张旗鼓地侵略我国,导致我国国都被围、百姓遭难,几乎要亡国!先王将此当作奇耻大辱,却没有能力报仇雪恨。如今,我如果有了强大的骑兵,不但能够保家卫国,还可以了结先王遗愿,为其一雪前耻。叔父您如果还是坚守传统、坚持反对改革,不但违背了先祖们的遗愿,也忘记了先王在位时遭受的国耻。
这是我不愿意见到的,先祖们更加不愿意见到。”武灵王的一席话感人肺腑,改变了赵成的观念,他表示愿意为改革出一分力。
第二天上朝时,赵成穿着武灵王赏赐的胡服,为满朝文武做了表率。于是,武灵王颁布了胡服令。不过,依然有朝臣劝谏,武灵王同样将他们说服。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逐渐壮大的赵国开始攻城略地,先是攻打了中山国。经过五年的战斗,赵国扩充了疆域。至北,收回了失地代郡,夺取了燕国部分疆域;至西,占有了广阔的云中和九原地区。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生前传位,其子赵何即位,是为赵惠文王。同时,赵武灵王任命肥义为相国,并自命名号“主父”。接着,主父把治理国家的任务托付给赵惠文王,而他自己则四处开疆拓土,壮大赵国实力。
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主父再次出兵攻打中山国,终于将其灭掉。由此一来,赵国北部疆土连成了一片,不用再担心位于赵国代郡和中心地区之间的中山国从中作梗了。接着,主父把代郡封给了长子赵章(太子之位被废),封号为安阳君。赵章为人放纵,对弟弟赵惠文王不服。不料,主父又把凶残嗜杀的田不礼安排给了他,从而导致了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