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能看见小区里边有下棋的,旁观者围成一圈,见到情势危急的时候,早就不记得“观棋不语真君子”这句话,七嘴八舌开始支招,更有甚者,越俎代庖,直接上去参战。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比较高明,可以为别人指点迷津,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种“好为人师”的表现不见得就有人领情,因为这种自显高明的做法,无形之中抬高了自己,贬低了别人,看起来是好意,实际上损害了别人的自尊。
“好为人师”的人有的是出于一番好意,主要是想帮助别人纠正错误,助人为乐,有的则是为了显摆,出风头,炫耀自己的能力,是为了表明自己高人一等。
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也甭论观点是对是错,好为人师的行为基本上是不怎么受人欢迎的。中国古代有个叫钟弱翁的,就因为自以为是、好为人师成为笑柄。
钟弱翁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能书会画,却因此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贬低当地挂在碑匾上的字画,总喜欢把原来那些字画消除掉,自己想一些新东西为他们重新书写。但是他的水平并不是很高明,写出来的东西很一般,人们对他这个习惯非常反感。
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地方,那里的山中有个寺庙,寺庙里有一个修建得很漂亮的阁楼。钟弱翁和下人就一起过去站在阁楼下面,欣赏风光。阁楼上有个匾,上写着“定惠之阁”,旁边题字人的名字因为年代久远,蒙上灰尘而看不清楚。
钟弱翁老毛病发作,又开始肆无忌惮地评说匾上文字的缺点,还叫一个寺僧拿来梯子取下匾来修改,可他把匾擦拭后仔细一看,却发现这字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钟弱翁见状赶紧转弯说:“像这样好的字画,怎么能不刻一个石碑呢?”就命令为字刻了一个石碑。
好为人师者多半都自以为是,为显示自己高明不顾别人感受肆意去贬低他人,实为做人处世之大忌。
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每个人都有排他性,因此,即使知道自己不对还极力去掩盖。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需要别人的指点和帮助,但是好为人师、自以为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般而言,指点别人在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但不可强求,更不能让别人坚决服从:
要么你德高望重,在某些方面已经是权威,如此一来自然没有显摆之嫌,而且对方即使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也会尊重你的看法,愿意把你的看法作为借鉴。
要么你和对方关系极好,从朋友的角度出发你可以直接告诉他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怎么做会更好,对方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一起探讨。
要么你是长辈和上司,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们你的经验和处世之道,也没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否则,如果是出于显摆自己这个意图的话,最好还是三思而后行,免得像寓言中的老山羊那样——出了力还不讨好。
智慧点拨:
好为人师,不如虚心求师。与其处处显摆自己,惹人讨厌,还不如降低姿态,虚心求师。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寻找别人的长处虚心请教,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仔细询问,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何乐而不为呢?
11、虚怀若谷,人亦近之
孟德斯鸠说:“夸奖的话,出于自己之口,那是多么乏味!”谦受益,满招损。虚怀若谷,低调为人,人们喜欢接近;骄傲狂妄,自以为是,无形之中就被人拒于千里之外。
现在社会中,有不少人觉得自己有能耐,于是就自以为是;认为什么都懂了,自以为天下才学无人能出其右。但是实际呢?下边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典范。
有一位年轻人,自幼聪明好学,三十刚出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志得意满,自我感觉实在是太好了,因此找工作总是挑三拣四,这个感觉不好,那个也看不上眼,转眼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他仍旧待业在家。他父亲看他这样子深感焦急,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倒是这个年轻人脾气依旧,觉得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慧眼识英才的伯乐,等到时机一到,自然就能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了。
一天他父亲接到一位远方朋友的来信,说需要几个人帮忙管理农场。这位父亲一转念,想到这个眼高手低的儿子,就把年轻的博士生叫到跟前,问他是否愿意去农场待一段时间。
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想到可以去山清水秀、风光明媚的农村,立即来了兴致,很快就收拾好东西,去了那个农场。
到那以后,农场的主人先带他去周围参观了一下,然后让他自己四处走动走动以熟悉地形。过了几天,年轻人来找农场的主人,依旧是很高傲自大的样子,问道:“你这里有什么新鲜有趣、值得我去做的事情吗?”农场的主人早就从他父亲的来信里知道了他的性格,也想趁机磨磨他的性子,就说道:“挤牛奶比较有意思,你会做吗?”
年轻的博士生很不屑地说:“不就是挤牛奶吗?有什么难的!”
农场的主人就给了他一个铁桶,一个凳子,跟他说:“你去把铁桶挤满了以后就回来吧。”
年轻人带上铁桶和凳子,兴冲冲地去草场那边了。
一个多小时以后,年轻的博士生没有回来,两个多小时,他还没有回来,一直等到天黑了,农场的主人发现他还没有回来。于是农场主人就拿着灯去找,眼前的场景让他哭笑不得。
只见博士使劲地拽着一头奶牛往凳子上按,奶牛拼命挣扎,博士生累得气喘吁吁。他的身上到处都是泥土,衣服也破了几处,就连脸上也不知道是碰的还是摔的,有几处淤肿,眼镜也不见了,情形说不出的狼狈。再看看铁桶,里面什么也没有。
农场主人叫住了年轻的博士,把他领回了屋子,等到洗漱了以后,才心平气和地问:“挤牛奶不是很容易吧?”
洗漱好、回过气的年轻人把头一昂,胸脯一挺,不以为然地说:“挤牛奶还不简单,难的是怎么让奶牛坐到凳子上去。”
骄傲的年轻人碰到了自己不明白的事情,他劳心费力也不能把牛奶挤进桶里,但到了这个时候仍然没有谦虚的意思,不能不让人摇头感叹。
相反,孔子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去多多学习,尤其是有着骄傲情绪的人更应该借鉴借鉴。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他周游列国时,在一次外出的时候,却被一个小孩子难住了。
那个孩子非要让孔子回答他两个问题才给他让道,孔子没有办法就答应了。于是小孩就问他,为什么鹅的叫声那么大?
孔子不以为意,觉得这个没什么难的,就随口说,那是因为鹅的脖子长。不料小孩紧跟着问,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那么大呢?
孔子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这件事情过去以后,他惭愧地对学生说:“这件事情上我确实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
还有一个故事,也跟孔子有关。
据说孔子一次去各国游历,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不知他们为何争得面红耳赤,他就好奇地问他们在争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更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要远一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刚好相反。
孔子问他们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大,像马车上的轮子一样,等到正午时候就变得像碗口那样小,我们看东西不都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孔子考虑了一会儿,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另一个小孩不服气地说:“太阳刚出来时气温很低,天气凉爽,但是到了正午以后非常热,就像在蒸笼里一样,这不正是说明了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快吗?”
孔子听了以后,觉得这种说法也没有错。
两个孩子于是问孔子哪个说得对。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就老老实实承认他不知道,结果被两个孩子嘲笑了一通。
孔子的学问知识不用说,那是很渊博的了,可是他在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的时候仍然坦白地承认,即使面对的是几岁的小孩子,就算被嘲笑,也没有自以为是,强词夺理。与那个年轻人的骄傲自大相比,孔子的虚怀若谷很值得人们敬重和学习。
骄傲自大的情绪在每个人心里都有,尤其是在稍微有点成就的时候。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就写道: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像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
同时巴甫洛夫也认为:绝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标准。
智慧点拨:
“虚怀若谷”,意思是说,胸怀要像山谷一样宽阔。只有空,才能容得下东西,才能容得下别人,才能让别人接近你,而自满,除了你自己之外,容不下任何东西。想想那个年轻人吧,再回忆一下那些先贤们,为人不可恃才傲物,大可和逊恭谦,人生的路会更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