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
4217800000012

第12章 治世名臣(4)

道光十七年(1837),林则徐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在总督任内,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并最受群众爱戴的好官。

鸦片问题逐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他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他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进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1839)抵广州,会同邓廷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林则徐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虎门销烟”后,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招募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1840年1月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琦善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五年(1845)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光二十九年(1849)林则徐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林则徐暴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他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晚清中兴重臣,湘军创立者和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帅。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长沙湘乡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六年(1846)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曾国藩在同乡儒生罗泽南的帮助下,先建立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然后逐渐扩大。曾国藩十分了解清朝八旗兵、绿营兵的腐败,因此,他在组建队伍时,首先注意从平民当中招募士兵,决不引进官僚子弟;其次他十分注意宗族关系,把军队组建成一个血缘家庭性质的组织,以增强战斗力。这批军队就是湘军。

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率湘军出战,在岳州与太平军接触,可结果却是一战即溃。曾国藩出省时共有湘军1万人,水、陆军各5000人,连其他人等共1.5万多人。岳州一战后,水师被彻底击垮,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此前从未尝过失败的滋味,经受不住这种打击,便投水自杀,幸亏被手下士兵所救。曾国藩羞愤交加,下大力气整顿湘军。过了三个月,再战岳州,终于攻陷。随后,经过激烈的争夺,曾国藩又攻下了武汉。总算雪了岳州失败之耻,曾国藩情绪高涨起来,说道:“肃清江面,直捣金陵!”

道光五年(1855),曾国藩进逼九江。这时,太平天国起义军开始认真对付曾国藩了,派石达开为统帅,大举向西增援。石达开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著名统帅,他设计把曾国藩的水师诱入鄱阳湖,再堵住湖口,打败了敌军,焚烧了战船。

曾国藩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水军又一次化为泡影,连自己的坐船都被烧掉了,羞愤交加,再次投水自杀,所幸这次又被部下拉住。

石达开打败了曾国藩这支在当时看来生气勃勃的军队,太平军又打破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军事上威震全国,大有夺取全国之势。可就在此时,太平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为争权夺利相互残杀,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著名将领先后被杀,两万多精锐死于内乱,石达开又带十万精兵出走。太平天国军从军事上的全盛时期走向了军事上的下坡路。这对曾国藩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机会。

曾国藩趁机再夺武汉,并在与陈秀成激战后夺取了安庆。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有了更大的指挥权,派三路军马进攻:李鸿章自己率淮军由上海进攻苏南,曾国藩率主力进攻天京,左宗棠进攻浙江。由于太平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大下降,所以连吃败仗。再加上英国“常胜军”的支持,无锡、常州、苏州等地连续失陷。同治三年(1864年),洪秀全在绝望中死去。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12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他数次战败,还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军袭来而数日悬刀在手,准备一旦失败,即行自杀。他虽然忠心耿耿,还是屡遭疑忌。在第一次攻陷武汉之后,捷报传到北京,咸丰帝大为高兴,赞扬了曾国藩几句,但咸丰身边的近臣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并不一定是国家之福。”咸丰听了,默然不语。

曾国藩也知会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两个弟弟(也是湘军重要将领)回家,辞去一切军事职务。过了近一年,太平军进攻浙江,清廷恐慌,又请他出山,并委他兵部尚书头衔,使他拥有了军政实权。不久,慈禧太后专权,认为满人无能,就重用汉人,这为曾国藩掌握大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被授予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政的权力,巡抚提督以下均须听命,不久又赐以太子太保头衔,兼协办大学士。自此以后,曾国藩在清廷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