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用沟通代替争执
4203000000034

第34章 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刻意去追寻某种东西的时候,可能无功而返,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则可能轻而易举地得到。

唐朝贞观年间天下太平,时日一久,唐太宗就渐渐奢侈起来,于是魏征的意见就越来越多。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就拉下脸来,但魏征仿佛视而不见,照样据理力争,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在早朝的时候,魏征与唐太宗为了某件事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顾及自己的形象,勉强忍着没有当场发作。

但是,一回到内殿,他便气冲冲地破口大骂:“总有一天,我要把魏征这个可恶的家伙杀掉!”

长孙皇后问他为何此气愤,唐太宗回答说:“这个家伙总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羞辱我,我实在忍无可忍。”

长孙皇后听了之后不发一语,随即转身进了内室。

不一会儿,她穿了一套朝觐的正式衣服,一走出来就对着唐太宗行跪拜祝贺的大礼。唐太宗不知她葫芦里卖什么药,便问她究竟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答道:“我听说,只有在英明天子的统治下,才会有正直无畏的大臣。魏征这样直言不讳,不正说明了陛下的英明吗?所以,我应该祝贺你才是。”

长孙皇后的一番话使唐太宗清醒了许多。从此他非但不再嫉恨魏征,反而勉励他以后要多提意见,要继续揭短。

后来,魏征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要求辞官返乡,唐太宗坚决不同意,并对他说:“金属掺在破石中就毫无用处,只有将它冶炼出来才能做成器具。我怎能让你告老辞职呢?”

魏征病逝之后,唐太宗十分伤心,他在朝廷上叹息着对大臣说:“一个人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与行为举止;以历史为镜,可以明白历代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我曾经拥有这三面镜子,时时对照,以尽量减少自己犯错。现在,魏征去世了,朕丧失了一面好镜子。”

此外,唐太宗还要求群臣效法魏征直言不讳的精神,认为施政有不妥之处,一定要勇于发出谏言。

唐太宗与魏征君臣之间的故事,之所以成为千古佳话,原因正在于,唐太宗身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封建皇帝,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代明君,能做到勇于认错,善于采纳谏言,对人的启迪和教育方面,发挥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生活的辩证法,有时候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差不多的。譬如,有的人想要建立威信,用尽办法却无法达成,但是,有时候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的缺失和短处,反而会让大家感到敬重。

还是唐太宗的故事:

有一天,唐太宗心血来潮,问宰相魏征:“为什么历史上的君主,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回答说:“能够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就是贤明的君主;如果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是昏庸的君主。例如,隋炀帝就是昏君,因为他不愿听到有人造反的消息,于是佞臣虞世基就投其所好,隐匿实情不报,结果导致国破人亡。”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颇为认同,于是广纳各方建言。

还有一次,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知道尧、舜贤明,桀、纣昏暴,可是为什么他自己还是那么昏庸呢?”

魏征回答说:“一个好皇帝光靠天赋聪明和学识渊博是不够的,还得应虚心纳谏,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隋炀帝自以为才智甚高,目中无人,谁的话也不愿听,所以他说的是和尧舜一样聪明的话,做的却是桀纣那样愚蠢的事,因而自取灭亡。”

唐太宗听了,深觉有理,感叹道:“前世之事,后世之师。”

唐太宗也确实接受了魏征的不少谏言,改正自己的一些过失,甚至有时行事,一想到魏征的批评就会改变做法。

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出巡,吩咐属下必须准备好豪华车马与仪杖阵队,后来却突然改变主意,取消了出巡事宜。

魏征问他是何缘故,唐太宗不好意思地说:“唉,我只是想到你一定又要批评我张扬、奢侈,所以取消了这次出巡。”

唐太宗说完,与魏征两人四目对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唐太宗并没有因为承认错误而损害了自己的威信,相反的,却使他成为流芳千古的旷世明君。在他主政之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极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

像唐太宗这样位高权重的帝王都能虚心检讨自己,一个人做到“该认错时就认错”,又算得了什么苛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