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
42018500000018

第18章 人生苦短,有什么不可以放下(1)

有一位佛学大师说,佛教知识浩如烟海,但其要义只有三点:第一是放下,第二是放下,第三还是放下。放下是一种自我解脱,放下包袱,身体就特别轻盈;放下欲望,心灵就会得到放松。你能放下多少,幸福就有多少。

1.看开,想开,烦恼就会走开

同一件事,看开,天高云淡,看不开,阴云密布。生活,快乐过是过,痛苦过也是过,为什么要选择痛苦的那一种呢?

生活中会有很多的“看不开”:有人说,我能力很强,论才学,论能力,身边的好多人都赶不上我,可是这些不如我的人,好多都出人头地,升官发财的也有不少;有人说,我在单位工作做得最卖力,可是一到涨工资、评职称时就没我的份儿;还有人说:我3岁死了娘,5岁没了爹,好不容易长大了,想找个老婆过日子,可是是个女人就看不上我……难道我生来就是走霉运的命?凭什么好处都在别人那里,我连点汤水都捞不着?

两个工作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向师父诉说自己的苦恼,请师父给自己指条明路:“我们在办公室被老板责骂,实在太痛苦了,求师父明示,我们是不是要辞掉工作?”

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只吐出5个字:“不过一碗饭。”

两个年轻人恍然若有所悟。回到公司,甲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了,乙则留在公司安心工作,不再有辞职的念头。

转眼10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甲因为科学经营,成了小有名气的农场主。留在公司的乙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工作,没几年也升了职,加了薪。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甲问乙:“师父当初给我们5个字,我一想,不过一碗饭嘛,何必在别人手底下受闲气?所以我立马就辞职回家种地去了。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也听了师父的话了呀。师父当时说,不过一碗饭,我一想,左右不过是为了挣碗饭吃,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所以我就留下来,忍气吞声,却没想到慢慢也有了些起色。”

其实,师父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无论辞职也好,继续工作也好,这些都不是两个人烦恼的根源,也不是摆脱烦恼的方法。种地也好,继续留在城里上班也好,只要看开了,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选择罢了。关键只在于,我们选择后,就安心于自己的选择。甲安心种地,乙安心工作,因为安心,因为不再计较,所以快乐。正如两个旅行的人,一个去了欧洲,一个人去了非洲,两个人看到了不同的景色,至于哪种景色更好看,全在个人的喜好。如果你听去了欧洲的人说,欧洲比非洲更好玩,你便后悔自己的选择,心不安,心不安人就不快乐。

什么事看开了,想开了,烦恼也就没有了。至于怎么样看开,怎样看透,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强求不得。马云有这样一句话:“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受得委屈越多,胸怀越大。”这就是看透了。生活就是不断地受委屈,如果一个走上社会的人经过几年之后还是一点委屈都受不了,受点委屈就念念不忘,那除了不开心,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上了年纪的人没有年轻人那些血气方刚,遇到事情也不再冲动,这就是受挫多了之后看开的表现。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柳梅在一家玩具店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不过,刚刚工作柳梅却做得一点也不开心,苦倒不怕,关键是,遇到难缠的顾客,总是让她有苦难言。这不,快下班时,一个顾客拿着坏掉的玩具气冲冲地找来了。玩具是柳梅昨晚卖掉的,她记得清清楚楚,自己检查过的,卖给顾客的玩具是完好无损的。但顾客却说,玩具有一道裂痕,要求退货。

柳梅坚持对顾客说,自己卖的玩具是完好的。顾客开始大吵大闹起来。这时,和柳梅一起的李慧笑容满面地走过来,向顾客道歉,说,如果您对玩具不满意,可以无条件退换。顾客坚持要退货,说这样的商店以后“倒找钱”也不来了。李慧很快给顾客办理了退货手续。待顾客走后,柳梅非常不解地问:“明明是他自己弄坏了玩具,为什么要给他换?”

李慧说:“这才是哪儿跟哪儿啊。以后你还会遇到许多蛮不讲理的顾客,遇到这种事,只要心放宽,眼放开,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柳梅这才明白,为什么干同样的工作,每天面对许多顾客的挑剔、难缠,李慧都乐呵呵的,而自己每天却愁眉苦脸,一见到故意找茬的顾客,她就头大,而李慧却不气不恼,始终态度和气地应付顾客的责骂甚至吵闹。

心放宽,眼看开,人生中,的确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伤痛,如果任其在心底慢慢累积,就会让我们抑郁烦闷,无法抒怀。只要及时看开,解开心结,生活的每一天都将是阳光灿烂的。

想不开、看不开的意念,就像眼前有一片小小的树叶,遮住了所有的阳光。这样的黑暗是自己造成的。人应该知道的是:为何而生,为何而死;人应该决定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如果到了决定如何而死时,则不能不做“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考虑。当我们遇到一些令人沮丧的事情时,我们应该移开眼前的屏障,看阳光普照大地。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药剂,能够治愈任何创伤。

真正看开的人,生死祸福等闲视之。有道是万物方生皆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一个人的生是遵循自然界运动法则而产生的,而一个人的死也是生命历程的自然终结,它是世界万物转化的结果。生好像是浮游在天地之间一样,死则恰是休息于宇宙怀抱之中,这一切实际上是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生也罢,死也罢,都是正常的。生又何欢,死又何惧,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庄子快死时,他的弟子开始商量后事,庄子得知后,对弟子们说:“我死了之后,你们就把我扔到荒郊野外好了。以蓝天做棺椁,以太阳和月亮做我的殡葬品。这就是对我最隆重的厚葬了。”

弟子们说:“这可不行呀,老师,万一乌鸦把您给吃了怎么办?”

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么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吗?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的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

因为庄子真正地看开了生死,故才能对自己死后做如此幽默的安排。我们如果能像庄子这般把生看得开,把死悟得透,也就不会因为人生的得失而看不开、放不下了。

2.幸福往往就在一拿一放之间

幸福往往就在一拿一放之间,放下压力就能获得悠闲,放下欲念就能获得宁静。放下痛苦就能获得幸福。放下是一种解脱,停下沉重的脚步,放下身上的包袱,放下心中的烦恼,你才能获得新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拿得起,放得下”。有很多人拿得起,放不下。风光时,得意忘形,觉得自己是条汉子,天不怕,地不怕,一旦遇到点挫折,马上就像霜打的茄子,这就是拿得起,放不下。

有一个人拎着一个油瓶在路上走,一不小心,油瓶滑到地上摔碎了,油散了一地。这个人只是看了一眼,就接着赶路了。

路人见状,以为他不知道,便好心地在后面提醒他:“喂,你的油洒了。”他应了一声,仍然头也不回地继续走他的路。

路人赶上前去问:“喂,我说,你的油洒了!”

他说:“我看见啦,可是油已经洒了,我无法再把它捡起来,我停下来还有什么意义?”

莎士比亚说过:“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自己的损失而哀叹,他们会用情感去寻找办法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在一本书中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佛殿之中,弥勒菩萨面向山门而坐,代表佛教的山门对众生敞开,无论是谁,无论贵贱高低,都会笑脸相迎。而弥勒菩萨的快乐,便源自提起与放下的智慧。弥勒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将布袋提起和放下,以此度化众人,解开烦恼。弥勒菩萨的布袋,拿起来放下去,便代表了提起和放下。有人向他求解烦恼之术时,他将布袋往下一放,告诉你要放下,因为放不下,才会引出许多无端的烦恼。然而,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两个动作,却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只能在烦恼和虚妄中度过一生。因此,弥勒菩萨才会“笑天下痴迷之人”。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提起和放下呢?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师徒二人一起下山化缘。当他们经过一条河时,发现因为昨夜刚下过雨,河水变得很急。河边有一个姑娘,因为水流太急,她无法过河,正在河边哭泣。师父走过去,二话不说,把姑娘背到了河对岸,便放下她,转身就走了。徒弟一路上闷闷不乐。师父问他怎么了,小徒弟说:“师父,你是出家人,怎么能背女人过河呢?”

师父笑了,说:“我早就把那个女施主放下了,你为什么还没放下呢?”

师父背起女人,这是提起,所谓提起,就是担当,做自己该做的事,即使这个女施主正在河里洗澡,被河水冲了去,也不能因为她赤身裸体而放弃营救;做完好事,便像没有做这件事一样离开,这是放下。如果师父这时候心里在想:呀!我今天背了个女人,佛祖不会怪我吧,不会影响到我的修行吧,这就是放不下。人生的烦恼,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放下。我们的心,要么停留在过去,回忆过去;要么在展望未来,担忧未来,让自己的心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徘徊,却很少为当下而活过。

要怎样才能快乐地提起和放下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提起我们的责任,而放下与责任无关的事情。当你行使做父亲的职责时,便不要后悔自己生儿育女的辛苦;当你担起丈夫的责任时,便不要后悔自己当初找错了对象。责任行使完,便不要后悔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少些烦恼,得到真正的自在。

也就是说,该提起时,就要毫不犹豫地提起来,该放下时,便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放下。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的,只有放下,才会获得自在。有的人一边在办公室里处理事务,一边牵挂着家里的亲人,身心分裂,无法专注地处理当下的事务,这样的人生容易感到心累。

三祖寺的宏行法师道行高深,有人曾一手提着一只花瓶前往三祖寺拜见他,向法师求教。法师见到他后,说道:“放下!”那个人听后,就把一只花瓶放在了地上。法师又说:“放下!”那个人又把另一只花瓶也放在了地上。接着,法师又说道:“放下!”那个人不解地问道:“法师,我已经将两只花瓶都放下了,现在两手空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放下了,您还让我放下什么呢?”

法师缓缓说道:“我让你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瓶,而是心中的杂念:杂念已经填满了你的内心,只有将这些东西放下,你才能摆脱生活的桎梏,理解生活的真谛,活出真正的自我。”宏行法师接着说道:“‘放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了地位,就放不下地位;有了财富,就放不下财富;有了欲念,就放不下欲念。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做到‘放下’的人真的很少呀!”

遇到放不下心的事,不妨问问自己,你成天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压得心又沉又痛的,对你的人生有帮助吗,有改变吗?再问问自己,是不是还有比你更惨的人,如果这些人能够挺过去,能够放下,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拿起,而在于放下。幸福就在一拿一放之间。会“放下”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3.放下欲望,享受当下的恬淡生活

幸福与金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幸福只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愉悦感受,是身心的一种舒适和自由状态。如果我们仅仅把金钱的多少等同于幸福的大小,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无论你有多少钱,都无法真正幸福。

詹姆斯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为了完成他的毕业论文《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不幸福,E很不幸福。

从收回的5200余张有效问卷中,詹姆斯挑出121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对他们做了详细的分析调查。他发现,这121个人当中有50人是这个城市的成功者,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种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甚至还有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普通人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交流,詹姆斯发现,这些人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期望,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享受柴米油盐的平常生活。

于是,詹姆斯对幸福做出了如下定义:“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普通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减少欲望的途径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幸福。”

10年后,詹姆斯已经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教授。他的学生爱德华在做毕业论文时,也选了一个与詹姆斯当年十分类似的题目——《幸福的源泉》,詹姆斯对此很感兴趣。他把当年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让爱德华去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