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牛磺酸都作为强肝利胆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在肝脏,牛磺酸与脂肪的代谢紧密相关。牛磺酸与胆酸结合形成牛磺胆酸,牛磺胆酸常以盐的形式存在于胆汁中,对于消化道中脂类的消化吸收是必需的:它能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粒,分散于水溶液中,从而增加与脂肪酶作用的界面,促进水解的进行;还可增加脂肪酶的活性,加速脂肪消化。另一方面,牛磺酸又促进脂肪代谢,动物实验表明,大鼠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显著降低其血清中三酰甘油、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使患脂肪肝的实验动物肝细胞脂肪变性数量明显减少,脂肪空泡变性程度明显减轻。临床试验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经牛磺酸治疗后,各种转氨酶指标明显下降,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也有降低,B超或CT检查发现脂肪肝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期间无明显副作用。与维生素E相似,牛磺酸也能抑制氧自由基损伤,减少过氧化脂质的产生,脂质过氧化可直接损伤肝细胞膜,且可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所以牛磺酸也曾一度作为治疗脂肪肝的药物使用。
牛磺酸可以在人肝脏内合成,不过在患肝病时合成能力可能不足,此时通过食物或补充剂摄入牛磺酸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在营养学上牛磺酸又被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鱼类和贝类(如牡蛎)中牛磺酸含量比较丰富,动物肝脏中也含有一定的牛磺酸。目前市场上含有牛磺酸的补充剂不多,常见的有力保健、红牛饮料等,每日补充的建议剂量为0.5~1克(以纯牛磺酸计)。
螺旋藻
螺旋藻是一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淡水及盐碱性湖泊中的多细胞丝状藻,藻体蓝绿色,呈不分枝的螺旋形。目前在世界上共有三四十个种,其中多数生长于淡水中。螺旋藻虽然在地球上已生存35亿年之久,被非洲、南美洲当地一些居民食用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医疗保健功能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人们重视。1972年第二次国际蛋白质会议上,螺旋藻被认定为“未来的超级营养品”;1974年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确认其为“重要的蛋白质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誉之为“明天最理想的食品”;世界卫生组织(WHO)称螺旋藻为“21世纪最理想保健品”(《生物工程进展》2001年第5期)。
螺旋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类的特点,并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是“1克螺旋藻干粉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000克任一种水果或蔬菜的总和”,这虽未免夸张(因为用螺旋藻的干粉与含大量水分的蔬菜水果相比是“不公平”的),但也说明螺旋藻的确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高达60%~80%(干粉),几乎是所有天然食物中最高的;差不多所有的维生素都可以在螺旋藻中找到,如维生素A、B?、B?、B??、E、K、β-胡萝卜素;微量元素主要有硒、铁、锌等。因此,吃螺旋藻其实就相当于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
螺旋藻的健康益处还不止于丰富的营养素,螺旋藻还含有丰富的多糖成分。螺旋藻多糖(也有称之为硫酸多糖的)具有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癌、抗衰老及抗菌能力。近年来亦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脂、脂肪肝、动脉硬化、糖尿病的营养保健。
由于螺旋藻是天然食物之一,非常安全,一般建议每天吃1~4克即可。优质螺旋藻通常呈现均匀但较深的墨绿色,有浓厚的海藻味,颜色很浅或者发黄、发蓝或发黑,或者味道较差,则都可能是品质较低所致。当然,像其他任何保健品一样,品牌才是质量的最好保障。
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著名的“法国悖论”现象却是广为人知的。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进行的流行病调查发现,尽管法国人爱吃奶酪等高脂肪食物,其膳食中脂肪比例比较高,但其冠心病发病率较其他西方国家低,究其原因便是法国人常饮的葡萄酒中含白藜芦醇。1997年Jang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白藜芦醇有防癌活性,引发了学术界研究白藜芦醇的热潮。现在知道,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生理药理学作用,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真菌、抗肿瘤、保肝作用等。
白藜芦醇化学名称为3,5,4-三羟基苯二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葡萄、虎杖、花生等植物性食物或药物中的多酚类活性单体,植物中以新鲜葡萄皮含量最高,约为50~100微克/克,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浓度可达1.5~3.0毫克/升。红酒因制作过程中采用葡萄带皮发酵工艺,使果皮中相当数量的白藜芦醇能够保留在红酒中。
白藜芦醇最突出的作用是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研究表明,藜芦醇的抗氧化作用强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既可以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如羟自由基),还可降低血中丙二醛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白藜芦醇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调节低密度脂蛋白(LDL)中胆固醇的比例,抑制LDL的氧化。所以白藜芦醇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脂肪代谢的作用。除了具有抗氧化功能外,动物实验显示,白藜芦醇对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肝损伤也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美国推荐成人白藜芦醇的有效剂量为每天口服4毫克,这一剂量对改善血脂代谢效果比较肯定,也比较安全,目前尚未发现白藜芦醇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需要指出的是,4毫克白藜芦醇大致相当于400~750克新鲜葡萄皮或250毫升法国优质红酒或1500~2000毫升普通红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也就是说,靠吃葡萄皮或喝少量红酒很难获得足够多的白藜芦醇,因此推荐脂肪肝患者,尤其是同时伴有高血脂者服用含白藜芦醇的保健食品。
大豆卵磷脂
卵磷脂最初是法国人Gohley1844年在蛋黄中发现的,他以希腊文为其命名为Lecithos,意指“蛋黄”。一只鲜蛋黄中约含10%的卵磷脂,蛋黄也一度被作为提取卵磷脂的原材料。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在黄豆中发现卵磷脂并提炼成功,现在通称大豆卵磷脂,英文名称为Lecithin。目前,大多数食用和药用卵磷脂的生产原料均采用大豆。市售的大豆卵磷脂是从天然大豆中提取精制而得到的混合物,包括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胺、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酸等具有不同生理活性的成分。严格地说,只有磷脂酰胆碱可以称为卵磷脂,其分子结构中包括胆碱、不饱和脂肪酸的成分。实际上,卵磷脂的很多生理作用也正是通过胆碱来实现的。
卵磷脂是动植物细胞(尤其是细胞膜)的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动物大脑、脊髓、心、肝、肾、生殖腺和植物的种子中,对维持生物膜的生理活性和机体的正常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卵磷脂还是合成脂蛋白的原料,脂蛋白是脂肪在血液中的运转形式,可将肝内脂肪运到肝外,参与机体的脂肪代谢,对脂肪肝防治产生作用。磷脂化学结构上既有亲水性又有亲油性,其可将胆固醇乳化为极细的颗粒,这种微细的乳化胆固醇颗粒可透过血管壁被组织利用,而不会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增加,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内壁的沉积,从而达到调控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的效果。
卵磷脂中的胆碱参与体内甲基的转移及脂蛋白的代谢,不仅能去脂,而且对肝中脂肪酸的氧化也起重要作用,若体内胆碱不足,则会影响脂肪代谢,造成脂肪在肝内聚积,形成脂肪肝。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喂给动物严重缺乏胆碱(和蛋氨酸)的饲料,会很快形成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因此卵磷脂可预防及缓解脂肪肝。
临床上用来治疗各种肝病(包括慢性肝炎和脂肪肝)的一种常用药物是多烯磷脂酰胆碱(商品名“易善复”、“肝得健”),其化学结构和卵磷脂非常接近,而且也是从大豆中提取的,只是因为它含有更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在功能上比卵磷脂更卓越。
虽然在理论上,人体可以合成卵磷脂(或胆碱),但这并不能成为脂肪肝患者排斥服用大豆卵磷脂的理由,因为人体合成卵磷脂的能力并不总是充足的。同样,通过蛋黄、豆制品、瘦肉、植物油、坚果等食物可以摄入卵磷脂,但这也不能成为排斥服用大豆卵磷脂的理由,因为就改善脂肪肝病情而言,可能需要更多的卵磷脂。大豆卵磷脂取自天然食物,加工方法也比较简单,又是人体内的成分之一,无毒无害,脂肪肝患者可以长期服用,一般建议每天可服用2~5克(以纯的卵磷脂计)。
高品质的大豆卵磷脂胶囊除有正规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和批准文号外,还应该是棕色、澄清、透明、无任何沉淀或杂质,胶囊光滑,如果颗粒与颗粒之间有轻微粘连,略微摇晃即可分开,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打开包装后发现瓶内有液体渗出,或胶囊颗粒粘连在一起,不能完整地分开或有拉丝现象,那么这种卵磷脂产品属于劣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