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孩提时代很多事情在成人之后迅速淡忘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存在于记忆的深处,并且历久弥新,每隔一段时间,总会从意识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偷溜出来,猛地在你心上抓一把,而后又迅速消散于无形中。
尹若弗和杨默都来自于中国东南部的一个还算比较大的城市N市。这个城市说来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古代盛产文人和佳人,近代则因革命战争而闻名,曾经是国军的军政重镇。解放后,因其在精神与实体层面上的双重投射作用,一度成为国家整体发展布局中一个重要节点。改革开放大潮中,本来N市想借着这股东风实现经济上的腾飞,再现昔日的辉煌,可是不知什么原因。眼看周边几个小城市都腾飞了,它扑腾了几下,却始终停留在半空中。无论是城市面貌、产业发展,还是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准都还处于一种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状态。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说法:早在上古时期,历代帝王都发现N城这个地方风水绝佳,背山面水,是建立都城的首选,后来秦始皇在北方也感觉到了这个城市的‘帝王之气’,为了避免对自己产生威胁,他特意找人将这个城市的龙脉给挖断,所以以后历朝历代这个城市虽然有短暂的辉煌,却始终难成大器。
这种说法在多大程度上可信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尹若弗和杨默的关系却可以追溯到孩提时代,他们可以算是真正的“发小”——从小学起就在同一个学校了。杨默和尹若弗从小就比较投缘,为什么投缘其实也很难说得清楚,这个世界上很多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就和谈恋爱一样,凭的也就是一种感觉。
家
小时候,尹若弗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和他的小伙伴们都分住在一个个的“大院”里面。
那时候还很少有像今天这样纯粹独立的居住小区,住宅区往往都是依托某个机关或者单位而生的家属区。每一个单位都有高高的院墙,门口都有一个看似悠闲的老大爷把门,每天进进出出的人他都看得熟了,凡是与本单位无关的人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进去的。大院将人们隔绝为自己人和外来人两种不同的身份,尹若弗不知道这是不是他多年来“边界情结”的来源。今天的中国社会不再以单位划分,而这样的“划圈子”习惯却以别样的形式得以保留。
尹若弗的父母所在的单位是一个近千人的科研及生产机构,专事一种当时看来比较稀有的化工材料的研发及生产业务,可以视作当今“高科技产业园”的原型。单位里有不少这个领域的专家教授和知识分子。在尹若弗的记忆中,他们大院里面的人与“外面世界的人”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院内的人说普通话(因为很多科研人员是外地人),而院外的人则说着这个城市的方言。但是在学校和小伙伴们一起的时候,他当然也说方言。大院里的人们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生活、工作都在一起。所以尹若弗在学校很快结识了很多他们大院里的孩子。每天都相约了一起上学下学。
尹若弗他们社区的大院坐落在一个高起的坡地之上,据说这个坡地当年曾经是坟山,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选址在此处建立科研院所,第一任老院长还特地找了风水先生给看了,进行过重整才敢动工。最早的时候,尹若弗家住在“集体宿舍”里,那是一种带外廊的五层板楼,最大的特点是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墙壁被烟熏得漆黑。大家见面还是比较和气的,哪家包个饺子或者炖个汤之类的,都会给邻居端上一碗。因为公用资源有限,邻里之间难免偶尔有些小磕绊,但一般都会等回到家里关了门,小夫妻之间才会絮叨几句。不过那时候年纪太小,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他还记得不是很清楚。
之后不久,父母带着尹若弗搬入一栋四层的混凝土的筒子楼里,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空间,他在这里度过了五年时间,这也是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家”的场所。他每天从塞满了自行车的楼道口进入,走上狭小而黑暗的楼梯间,头顶上昏黄的灯光“兹兹”地一闪一闪,从转角的水泥花格砖中透入微弱的天光,有一种说不出的幽闭氛围。楼道里的灯总是装了没几天就坏掉,于是他从小就培养出了摸黑上下楼的能力。
每个居住单元面积只有30-40平米,通常至少要挤下一家三口人,居住空间相当有限。但是,好在每家都有一个还算开阔的阳台。那时候的人们的想法不像今天,每一寸土地都想纳入到室内来,但凡有阳台总想做成封闭式的,当时人们更愿意充分享受阳光空气。当然,那时的pm2.5情况也远没有现在这么严峻。
从记事的时候起,尹若弗喜欢站在阳台上,透过水泥栏杆的间隙向远处“眺望”,那时候他个子小,头还没有栏杆上沿高,还望不了太远,但是“身未动,心已远”的心态却是小而有之。楼栋周围也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居民楼,中间有草坪的绿化间隔。阳台正对着楼外两棵高大的洋槐树,有密密的椭圆形细叶子,春天还会挂满白色的槐花。往西面看,远方是一座水塔,也是水泥灰的材质,倒锥形的塔顶耸立在一片住宅楼的青色坡屋顶之后,如同一个沉默的哨兵。塔身外有一架锈迹斑斑铸铁的爬梯,偶尔有检修人员顺着爬梯上去,远远望去,如同一只黑壳的甲虫在缓缓移动。楼下是一片草坪,春末夏初的季节,草长莺飞,地上、树上满眼的绿色。
有人说,人类最深刻的记忆来自于嗅觉,这话不无道理,他至今能清晰地闻到粗糙的水泥栏杆灰土的味道、洋槐在夏天傍晚混着各种植物旺盛的味道以及九月末不知何处传来的浓浓的月桂花香。小时候在课堂上学了首歌叫《八月桂花遍地开》,他曾经一度怀疑歌的准确性:“为什么‘八月桂花遍地开’,可是到了九月才闻到花香呢?究竟是歌错了,还是我们这里的花开晚了?”其实,歌也没错,现实也没错,人家歌里指得是阴历八月。
尹若弗他们家在二楼,一楼的住户带了一个很大的院落,有花格砖砌起来的院墙,靠墙的是花坛,可以在自家的花坛里种各种花草,还可以养养小猫小狗小兔子等等各种小动物。他常常趴在阳台上往下看楼下那户狗和猫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的场面。懂事之后,他才听他母亲说起,原来当初单位福利分房的时候,按照他的外祖母的在这个单位工作的工龄排序,本来一楼这套房子是要优先分给他们家的,但是,当时被分到三层房子的那个老太太跑来跟他母亲说,她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要求跟他们家换换。尹妈妈耳朵根子软,竟然就同意了。如果换到今天来看,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房子也是能说换就换的?这么大的院子,光算算占地面积都得20多平米,还不争的打破头才怪!只能说明当时的雷锋精神还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尹若弗知道了这个情况以后,心里一直忿忿不平,望着楼下本该属于自家的院落,怨恨了那老太太很长一段时间。
房子的灰色和草坪的绿色占据了尹若弗童年时期对于周边环境的主要认知,也成为他记忆库中长存的对于那个时代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