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6000000009

第9章 下班沉默为那般

【独白】

我下班后就想一个人呆着。看电视,上网,偶尔逛下街。我不想叫谁一起活动。就算跟室友,我也不主动约她们,或者参加她们的活动。我们三个女孩住在一起,有时候,我在客厅看电视,室友过来跟我聊天。我不言不语,压根没什么话说,于是聊天进行不下去了。我就是这样。倾向于一个人呆着,在自己的世界里兜兜转转。

一个人的时候,我觉得比较放松,想干嘛就干嘛,很自在,也不觉得寂寞。不用太多受到别人的影响,我看起来呆呆的,有点闷。动作比平时慢,人很磨机。感性上,这是让我舒服的状态。但是,理性告诉我,这样子不行,我有点抑郁了。

以前,我每天下班都能接到朋友的电话,现在,一周都没有一个朋友来电,也没有微信。我想要给谁打个电话,也是拿起手机看看,这个不想,那个不愿,不想跟任何人联系。这样长时间不跟朋友沟通,我觉得自己很out了。

我知道这个社会需要跟人沟通,建立联系。尤其是我这种年龄的女孩,更应该多交往一些异性,考虑恋爱和婚姻的问题。我现在整天下班后慵懒沉默,完全呆在自我的世界里,情绪日益低落。我的父母亲很着急。他们催我赶紧结婚生子。我却不想积极跟人联络。没有那个劲头。我开始焦虑,也很无奈,自己又无力改变。我不清楚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过去我很愿意下班后跟人交流,也参加许多活动。我指的过去,是两年多前。后来没发生什么特别的变化,我的家庭也没有任何事情,我就变得下班之后越来越沉默了。这期间惟一的改变,是我换了一份工作,从一家港资的贸易公司,跳槽到一家外企去工作。但这属于事业平台更好了,不算什么不幸的事件。

外企的工作方式更加现代,不像以前我呆的企业那么传统。我现在上班,大多通过电话或者电邮沟通,face to face与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很少。我上班时,总会不知跟老外说些什么好,因为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不清楚。外企用英语工作,我以前的工作用中文,只是偶尔使用英文,这让我在沟通上非常没有自信。我的英语水平六级,在公司里属于中等,基本交流还OK,但是写东西就特别慢。现在我写一封英文邮件,需要花掉过去几倍的时间。

说实在话,我喜欢这家外企,只是不喜欢现在的岗位。我想跳到另一个岗位,可是前提是做好现在的工作。我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自信,感到调岗不容易实现,为此经常感到心情压抑。

在外企,同事间的边界非常清楚,交集不多,感情也不深。即便如此,我对我的同事,还是有所防备。因为我觉得一个办公室里,很难成为好朋友。有利益冲突的地方,最好不要交朋友。现代人都很功利。除了儿时一起长大的朋友,剩下的都是你有价值,她才跟你联系,你没有价值,她就疏远你。

我的这个想法可能出于自我保护。我来自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心思比较简单。我评价自己,就是很老实,很厚道的一个人,没有别人那么复杂。别人想问题可能想得很多,我的思想思维都太简单,一切全写在脸上,不懂得掩饰。

我的这些特质在职场上现阶段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想升到管理层,就会成为障碍。因为做管理需要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跟老板的关系。我不像别人那么会表现,不懂得在老板面前邀功,有技巧地去说话。我的一个同事,跟我一样只会埋头苦干,不会拉关系,在公司服务已经7、8年了,按理说应该做到管理层,但是目前还在做基层工作。我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跟她一样,想在职场上升迁,难度很大。

我就要奔三了,还在基层工作。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孩子。一切平平,工作生活都没有起色。不像我的同学朋友,一个个慢慢地成家立业了,只有我,一事无成。想当初念书时,我又很用功,没有好好玩乐过,青春就这样过去了,我觉得人生挺不值。哪理还有心情,下班后去见什么人?

【回响】

两年多来,除了一次跳槽的经历,女主角自身和家庭都没有任何特别的变化,那么,跳槽导致的工作改变,看来是造成她“下班沉默症”的主要原因了。

据说,如今八成以上的上班族都有“下班沉默症”现象。他们白天上班侃侃而谈,下班回家沉默寡言;聚会应酬时春风满面,面对亲友却冷淡木然。这种下班后疲惫冷漠的状况,不仅影响了本人的健康,也制造出他们和家人、朋友以及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班族们普遍对此感到无奈,却又搞不清楚,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在这里,我们把“下班沉默症”放在三个纬度上去讨论——精力、情绪和人际。

首先说精力。生理上,人的交感神经和负交感神经是兴奋和抑制相结合的。兴奋一阵子,就会抑制一阵子,接着进入下一次的兴奋。但是,现在工作的压力太大了。职场上要求每个人在工作角色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如果疲劳了,喝杯咖啡提提神,继续工作。于是,兴奋成了常态。在人的生理机制该转为抑制的时候,没有休憩,反而顺着兴奋的惯性,挑战一个又一个工作的高目标。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科技和手机移动通讯,不仅加快了工作的节奏,更延长了工作的时间。甚至让人连午休也不能平静多久。这样一天工作下来,人的精力已经被消耗殆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上班时透支,下班后就会进行身体的自动修复。《道德经》说:“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上班时兴奋属于“阳”,下班后沉默则是“阴”,阴阳交互交融,达到和谐。“下班沉默症”实际上是人在真正放松下来的时候,修整体能,恢复精力。

女主角对于她跳槽到外企的看法是:“这属于事业的平台更好了,不算什么不幸的事件。”她看到了平台提升带来的职业收益,却忽略了精力消耗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外企,不像以前公司的传统工作环境。她跳槽前后在工作的环境上,有两点显著的不同:其一,外企的工作方式是电话或者邮件,人与人之间不经常面对面交流;其二,工作使用的语言不是母语,而是英语。

我们知道,人类之间大量有效的沟通,是非语言沟通,也即通过彼此肢体的语言,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微妙且准确地传递真实意图。婴儿在不会说话的“前语言期”,与母亲完全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就能使母亲心领神会,提供合适的抚养。假如沟通方式换成了高度抽象的符号语言,那么人们需要调用更多的精力,来表达和领悟。女主角在外企,很少与人有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读不到对方的肢体语言,大多数交流都是通过电话或者邮件,也即语言符号,这无形中花费了她更多的心思。而用英语,也即不是她的母语进行沟通,更加大了她领悟与表达的障碍。工作中,她不知道跟老外说些什么好,写邮件要花过去几倍的时间,都是担心自己表达不清楚,吞吞吐吐运用语言的后果。语言使用这个障碍,消耗了她在外企的工作的巨大的精力。她下班后变得疲惫沉默,也就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女主角精力消耗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她的英语真有多么糟糕,导致工作沟通困难,而是她对自我的不自信,集中反应在语言表达上。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不自信的人格特质,使她在工作中产生比别人更多的紧张,更多的自我保护,和更多的精力消耗。

她的不自信还体现同事关系方面。我们的女主角,把人性看得悲观,把别人看得复杂,把自己看得单纯,她说:“我来自农村……我评价自己,就是很老实,很厚道的一个人,没有别人那么复杂。”她时刻自我保护,对同事提高警惕,因为“现代人都很功利。除了儿时一起长大的朋友,剩下的都是你有价值,她才跟你联系,你没有价值,她就疏远你。”她心目中的外界是邪恶的,自我是弱小的,与人相处是会吃亏的,这些想法,来自于她“从农村来”的深层自卑。她认为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心思简单,只会埋头干活,而其他人则会在领导面前邀功,会拉关系会自我表现。所以,虽然在外企同事间的交集不多,感情也不深,但她还是对同事有所防备。这种心理紧张,只有在下班后一个人的时候,才能放松下来。一个人独处,她“想干嘛就干嘛,很自在,也不觉得寂寞。不用太多受到别人的影响。”感性上,这才是让她舒服的状态。

她在自己的世界里兜兜转转,不想主动跟人联系。看起来呆呆的,有点闷。动作比平时慢,很磨机。这是身体修复的自然反应。不过她对此的理解是:“理性告诉我,这样子不行,我有点抑郁了。”

诚然,如果任由一个“下班沉默症”的人持续发展,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将会比较大。而一个抑郁的人,看起来也是呆呆的,动作慢,不理人,不与外界联络,沉默寡言。在这里,要判断女主角是否到了抑郁的程度,主要关注的是她的情绪状态。因为抑郁症伴随长时期的情绪低落,感觉冷漠灰暗、悲伤内疚、易哭易怒,和无法感受到快乐。

一个人如果上班精力透支,需要下班沉默修整,只要顺其自然,给自我一个空间,一段时间,允许沉默发生,静坐安神,精力就会恢复。并且,随着精力充足,她的心情也随之愉悦。然而,“下班沉默症”的人多半下班之后,回家要么盯着电视,要么一个人长时间对着电脑打游戏,她的神经系统继续兴奋,不仅没有精力恢复,反而更加消耗。长期这样下去,产生情绪和关系双重的负面后果。

“下班沉默症”的人普遍看起来“不喜悦”了。因为情绪需要消耗能量,而当一个人精力枯竭,缺乏能量时,情绪难免低迷。这种无法感受快乐的消沉状态持续发展,则容易使她自认自己没有价值,感到绝望,时常自责和对未来悲观。悲观的想法又妨碍大脑正常的功能,在集中注意力和做决定方面产生困难,导致最后抑郁失常的状态。

同时,一个人长时间地沉默不理人,也给别人冷冰冰的感觉,对家人和亲友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产生亲密关系的冲突。一个“下班沉默症”的人,在潜意识里往往是工作先于亲密关系,需要牺牲亲密关系,来维持工作。下班没有及时补充精力,导致负面情绪和关系,情绪和关系进一步消耗精力,上班时更觉得吃力,再下班又更加疲惫冷漠,这样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使一个人在工作的耗竭、自我的消沉和冲突的关系中,呆滞无趣,得过且过,越来越感受不到生存的意义。

在女主角的自我表述中,她过去很愿意跟人交流,而现在就想一个人呆着。两年多的时间里,除了一次跳槽什么都没有变化。或许,没有变化就是变化,对她来讲,是不好的变化。

她期待在职场上升职,在生活中结婚生子,没有变化,意味着她的愿望,一样也没能实现。而她感到:“我马上就要奔三了,还在基层工作,没有结婚,没有生孩子。不像我的同学朋友,一个个慢慢地成家立业。”在与周围人的比较中,她的没有变化,某种程度上等于做人失败,也就是她说的一事无成。这种挫败感,导致出女主角在行为上逐渐进入社交退缩。

人类的心理,总喜欢春风得意时见人,落魄失意时独处。女主角如果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失败了,那么她就会以一个失败者的状态生活。在这种状态中去见人,无疑加重心理折磨。何况,她还曾经很努力,“想当初念书时,我又很用功,没有好好玩乐过。”自己牺牲青春欢乐,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愤怒和失落,以及对曾经付出的时光的惋惜。这些情绪交错起伏,使她内心里失去了平衡。她需要化解失败者的心态,才能走出自我的世界,改变现状,愉悦地享受社交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