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做书十日谈(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行业)
41795600000002

第2章 认识你自己,真想做出版?

前言

开始写这个题目是在世界读书日,微博微信铺天盖地都是有关的信息,虽然一年如果只有一天读书其实也没什么用,这种事情还要搞个节日来打鸡血有点可悲,但不管怎么说总还是聊胜于无吧,尤其对于出版这样弱势的行业来说。

其实,个人感觉,读书日不如叫阅读日,因为“读书”这个词,给中国人的感觉还是偏重“读圣贤书”、“读教科书”,总觉得是跟非常正经用功严肃的“学习”连在一起,很多地方的方言里面,都会把小孩子上学称作去读书、念书,就是这个理儿,而所谓阅读,则似乎更偏重于兴趣爱好,当然也可以包括自学提高,但感觉总是更加轻松愉悦和自主化一点。

对于一个对生活有追求的人,一年过一天读书节或者说阅读节真的是远远不够,最好是每天都有一个阅读时段,哪怕只有十几分钟,积累起来也是不得了的,再不济,每周在周末安排一段阅读时光也是好的,图书馆或者书店逛一逛,找本与自己学业工作没什么太大关系的书,轻松享受,是一种值得体验和传承的美好。

——题外话的分割线——

一·出版各岗位的不同要求

会打开这篇文章来阅读的人,我估计多少是对阅读和出版有点兴趣对吧?大致应该有三类,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好奇宝宝随便看看。如有遗漏请留言告知哈。做职业出版人,实际的工作与想象的非常不一样,行业的大概情况,上一篇中已经有所介绍,这一篇侧重的是“出版人”的特点,性格,习惯,喜好,等等,也就是说在喜欢看书喜欢写字之外,这个行业还有其他哪些要求。做人需要扬长避短,并非一定要全能,而是要发挥出自己的长处,而想要发挥充分,当然需要找到合适的位置。

先介绍一下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主要要求。各公司对各个环节的分工和名称都有些不同之处,这里简而化之,只分为策划、文编、发行、营销这四块。

策划编辑包括版权编辑等,主要是负责书稿成型前期的酝酿生产过程。首先当然是要了解行业动态,了解读者需求,喜欢创意创新,头脑活泛,点子多,喜欢跟人交流,能跟作者沟通,不但能成功拿下作者已经写作完成的稿件,更能挖掘作者头脑中的潜在构思,帮助他们把不成熟的想法落实,或者找合适的写作者把编辑自己头脑中的点子落实。

与作者的交往能力,归结起来说,主要就是不卑不亢。需要你能够在平等的水准上与作者沟通,不管他是多大的腕儿,他只是他的领域的专家,而你是出版的专家,是所谓不卑;又需要你充分尊重作者的意图,全面了解并完整呈现,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充分沟通,尽量说服,最终互相妥协,是所谓不亢。不必太担心自己的社交范围窄小不认识大腕儿,这年头各种联系方式如此发达,你总能找到想要找到的人,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合体,思路清晰表达到位,一定会有机会。

做策划需要时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和行业新闻,看排行榜,揣摩畅销书之所以畅销的理由,要有比较强的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写策划案打动同事,写样稿给作者示意,知道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还得知道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如何改得更好,等等),保持广泛的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望。版权编辑还需要专业的外文阅读能力和一定的翻译能力。

文字编辑有的单位仅仅负责文字加工,需要良好的语感,细腻、耐心、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但多数的文编岗位实际等于责任编辑,负责书稿定稿后一系列的全流程,需要良好的项目控制能力,协调各环节的合作对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和负责,这两点能做到的话,其他见招拆招。

发行岗位我不是很懂,个人觉得图书发行员跟其他行业的销售人员大体一致,能够对图书有一份热爱与理解自然更好。

营销岗位跟其他行业的宣传岗位大致一致,需要一定的媒体关系和维护能力,需要直接的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要能写稿子,包括媒体通稿和网络营销评论等各种问题,也需要创新创意,这个行业的宣传经费是在太有限了,需要花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儿,充分利用杠杆效应,挑起话题,引发讨论,吸引媒体兴趣,尤其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熟悉豆瓣等阅读平台,等等。

二·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经管还是文学?

选择相应的工作岗位后,还需要考虑寻找怎样的工作平台。本行业的企业比较容易两极化,撇开上文中所说的不容易进的那些国企不说,比较开放招聘的出版企业中,有几家做得特别好特别大的,也有大量非常小的,有关大公司小公司的区别,曾经写过一篇博文,是我自己的切肤体验,虽不全面,抛砖引玉。

大公司人多,结构严谨,分工明确,做任何事情你只是一个环节,说好听的是有团队支持,说不好听的是你只是一个螺丝钉,一不留神,会变成太过专业的人才,当然,这种专业化仍然有利有弊。

小公司人少,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别指望谁帮你,很累很辛苦,但也接触到很多非本职工作的岗位特点,往积极里说,有利于个人创业,有利于走向管理层,往消极里说,你也可能样样会样样松。

大公司资金雄厚,可以及时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员工可以借此始终站在行业前沿,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充当了尝试的牺牲品。

小公司资金有限,不敢随意开拓新战场,做久了没准你会错过产业革命的最佳时机,但如果是选准了一个恰当的方向,不革命又如何?

大公司上下级关系明确,升职加薪有规则,可视化,同事之间泾渭分明。小公司人员流动调整缺乏规则,随意性强,同事关系容易培养成个人朋友。

总之,有利有弊,没有完美的选择。

在小公司呆久了,容易羡慕大公司的井井有条团队协作,担忧脱离产业进步,在大公司干长了,也许会厌恶一板一眼层层叠叠的关系,或者怀疑螺丝钉的价值。

人总是各有取舍,理性人没有绝对优化的选择,总是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时间等等条件限制之下,做出权衡。

但作为毕业季的新人,我个人建议还是尽可能选择比较大的平台。

另外做不同类别的书的公司也存在极大的分别,这个倒是简单,不管人家怎么做,你只能选择你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内心兴趣的类别,比如文史,比如文学,比如经管,比如少儿,想做哪类,能做好哪类,就去找,我感觉这个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吧。

三·认识你自己

充分了解一个行业,再决定是否入行,不然找工作应聘上岗尝试整个体验下来怎么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最好别浪费自己和用人单位的时间精力嘛。了解了行业和具体岗位的要求,再来审视你自己。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文化积累,有什么性格特点,有怎样的人生规划?你适合怎样的企业,大公司小公司,传统企业还是新媒体?能操作哪类内容?你希望进入一个什么样企业文化的公司,加入什么样的团队?你想选择怎样的职业路径,某岗位的专业人才,还是进入管理层,还是全流程独当一面走向创业?或许还都很模糊对吧,要主动探索,逼自己努力琢磨。

但话又说回来,考虑是必须的,但再怎么深入考虑也未必能想的足够明白,人是多么难以搞明白的复杂物种。要考虑,也要去大胆尝试,年轻,有试错的资本。重点是及时总结思考,及时终止及时调整,只要带着自己的观察分析思索总结,那么每一次试错都不会白费,都会以某种不易觉察的方式转化为有用的人生经验。

四·补充

入行十几年,初以为出版水深,战战兢兢,了解体验后初步掌握基本技能,以为不过如此,但再深入探索,发现还有很远的路更深的水,有太多太多不了解不理解没掌握的,只不过知道了自己不知道而已。这一行,入行门槛低,想随便混日子,容易,混的是你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生命,想做的好,不容易,但获得的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说得难免挂一漏万,有没提到的,请留言哈。

后面几篇打算就具体的项目聊一下做书过程,每篇侧重不同的阶段,暂名之为编辑部的故事吧,以便大家对这工作有更直观的了解,谢谢大家。如果本文有那么一点点帮助,别忘了喜欢或推荐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