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代琅华照寒烟
4175500000024

第24章 为官,离去:看破红尘,归隐山林

看破红尘,归隐山林

东汉建初三年(78年),张衡出生,在历史的笔端下,这个男婴的降生并没有特殊的寓意,但是因为他之后的科技成就,使人们记住了他。然而,张衡的赋词之妙,却鲜有人提,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人的才华不可过多,否则总有一样会遮住另一样,使其光芒不得全然绽放。

张衡年幼时,家境虽然贫寒,却始终没有放弃学业。古人所讲的寒窗苦读,大抵便是张衡的经历。

张衡所走的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道路。他对知识的渴望和累积令他一直出类拔萃,在年龄稍长之后,他便投靠名师学习知识。张衡的前半生可以看作是为知识而奋斗的历程,无论是在书本上还是在实践上,他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张衡日后的成功,不可看做是偶然的运气。

天性严谨的张衡将他在科学上的精神,贯穿在了文学创作中,张衡的《二京赋》在97年开始写作,一直到了107年才完成。中间历经了十年光阴的打磨,可谓是十年磨一剑,煞费苦心。

西京的繁荣让他真心地赞叹这个他生活其中的大汉朝。洋洋洒洒数千言却是溢美之词,谁又能看到这华美背后几欲的凋零。张衡文理兼备,却未必适合政坛,在西京的繁华中,他的赋词之后隐藏着冷寂。

他十六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四处游学,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帝永元十二年,也就是100年的时候,张衡被南阳太守鲍德邀请,担任他府上的主簿,相当于文书的工作,一干就是八年。后来,张衡因为出众的历算学问,被汉安帝知晓留意,并且将他招进宫中,拜为郎中。他担任郎中后,依然致力于学问的探究。

虽然张衡淡泊名利,但他并不是一介儒生,而是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在为官历程中,他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畏强权。他作为一个郎中,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他希望当朝的统治者可以勤政爱民,使得大汉朝恢复汉武时期的辉煌。

但可惜,张衡所处时代的政治已经日益腐败,宦官、官员之间争权夺利,民间百姓痛苦不堪,张衡对这些尽收眼底,他向皇帝乞求依法治国,但可惜人微言轻,而且那个混乱的局势已经根本无法控制,他彻底陷入了孤立之中。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干,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四愁诗》张衡

这是张衡的诗作,也是张衡的思索,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到张衡内心的犹豫和挣扎,他思念的人远在泰山,想要去寻找,却因为道路的险阻而泪眼蒙眬。他想要送给美人美玉,却因为道路太远,只能独自徘徊,为此烦忧。他思念的人远在桂林,虽然想去追随,但湘水深沉,不得过去,只能侧目相望。他想赠送美人双玉盘,但同样有心无力,继续烦忧。面对无法跨越的路程和层层阻隔的思念,他只能心生烦忧,无能为力地哀叹,所以,《四愁诗》的主旨便是一个“愁”字。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这最后一句还在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忧伤,其实更多的是感慨生不逢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来为社稷所用,所以心生忧郁,不知道报国之路在何方。张衡不是一个高明的演员,在政治舞台上,他无法做到像其他官员那样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他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准则,那便是诚信。但可惜,张衡所信奉的原则只是被他一个人认可而已。

很明显,这个官僚体系已经不再适合他了,张衡感到忧愤,这比他当初面对的科技难题还要难以攻克,因为这些人为造成的困扰根本无法用常理去解决,他陷入了失语之中。在朝为官,张衡走到了路的尽头,但对百姓,他是关怀备至的。张衡发现,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只有与百姓心心相惜,才能令这个国家长治久安,他清楚地看到,实现国家的富有,就是要实现百姓的利益。张衡作了最后的抗争,然而宦官的力量实在过于强大,他再次落败。当汉顺帝问张衡如今天下百姓最憎恶何人时,在宦官的包围中,他竟然没有勇气说出真相。

他彻底明白了,这是一个他无法抗衡的团体,所以他充满了痛苦和矛盾,并退出了这个他曾为之奋斗的舞台。张衡晚年消极避世,归隐之后,他写作赋词以表示内心的凄凉和不满,其中一首《归田赋》是他的代表之作。

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沈之鰡。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归田赋》节选张衡

在湖边歌唱,在山丘吟诗,向云间射箭,往河里垂钓,这便是张衡赋闲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全是悠闲,就算夕阳下山,皓月升起,游戏的劲头也丝毫不减,只是想起圣贤告诫,便回到草庐,弹奏琴弦,品读诗书,提笔写下这一日的欢娱。在这里,完全置身事外,人间的烦忧与荣辱,已经完全与自己不相干了。

张衡虽能不断为东汉时期的科学进步作出贡献,但他始终无法改变当时残破的局面,就好像迟暮的美人一样,被郭沫若评价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的张衡也无法逃避世事的苍凉。

人事如斯,上苍的评判标准并不是永远的公允。这个世界每天都有悲剧在上演,张衡及时抽身出红尘凡事,归隐在山林之中,虽然心事暗淡,寂寞如斯,但是挣脱了樊笼,有了新鲜的自由空气,可供他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