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代琅华照寒烟
4175500000019

第19章 未央往事:绝命词与大风歌

未央往事

绝命词与大风歌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得。”经过了秦之后的动荡岁月,多少诸侯豪杰雄起又败落,只剩下刘邦和项羽双雄逐鹿,共战天下。在一番叱咤风云的较量之后,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夺得了天下,开辟了西汉的天下之土,他复秦故土,开辟了一番新事业。这对刘邦来说是人生的重大飞跃,从一介布衣跃身为一国之君,论谁也是会骄傲自得一番的,所以刘邦在回故乡省亲时,乘着酒性,击筑唱了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刘邦

唐代的李善曾说过:“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是说天下纷乱,群雄争霸,这看似是胜出的契机,是乱世英雄的舞台,但对刘邦这个成功的人来说,反而有着一种不能言说的悲哀在其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深深地明白自己是凭什么而胜出的,在那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局中,刘邦固然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更多的还是凭借了时局所带给他的便利条件。而他的对手项羽,本应该是大家都看好的下一任封建统治者,但却横尸乌江边。

在古人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天地之间的自然奥秘的时候,他们自然将成败归结为宿命,所以刘邦虽然唱着《大风歌》,语调中透露着哀愁,但比起项羽来说还是要幸运许多的。项羽的一曲《垓下歌》传唱后世,他自己也是难逃成王败寇的最终结局,一死以谢天下了。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项羽

这首《垓下歌》可以说是项羽的绝命词,在这首词作中,既充满了项羽豪情天下的英雄气概,又充溢了他儿女情长的侠骨柔情。刘邦的围剿在项羽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从踏上这条道路开始,项羽应当就能意识到此行不是成功,便是成仁。

自古英雄气短,无非便是因为女人。项羽是霸王,却也为了虞姬辗转不得。更深夜长,在项羽与刘邦决战的最后前夜,楚歌声声刺耳,声音悠远而突兀。惊彻了虞姬,还有项羽的千秋霸业的梦魇。

自古红颜为君生,为君死。虞姬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子的英雄气概,为了不妨碍项羽顺利突围,她选择了自刎以绝后路。而她临死前则是为项羽留下了一首悲凉的诗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是善意的,她知道项羽的担心,所以她要项羽毫无负担地前去作战,她为了项羽,在年华正好时做了了断,一缕香魂就此消殒。

虞姬本是为了项羽心无旁骛地度过重围,东山再起,却不料情深义重的项羽自刎于乌江河畔,以谢天下。对于他这样意气用事的做法,宋朝女词人李清照表示了惋惜,写下诗词哀悼:“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差别便在于一个是帝王之才,一个是英雄之料。关于这一点,易中天在他的著作中对于中国王朝的更替做出过这样的论断:“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和黑脸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厄运’的来临。”

在易中天看来,项羽和刘邦之间的较量是一场贵族和流氓之间的对抗,流氓是不讲究游戏规则的,所以刘邦能出奇制胜,而英雄就得遵守英雄的原则,比如讲义气、重情义。虽然这是一个将领必须要具备的,但也会是一个人走向覆灭的导火索。

项羽虽然身为贵族,但其实他的家族早已没落,与混混刘邦相比,项羽比刘邦强大许多,但为何跑着跑着,便让刘邦给赶超了,他还为此送掉了性命?这两个人按说应当是旗鼓相当的对手,用易中天的话来说,二人皆是少年时期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孩子,只是说起来,大概刘邦算是地痞流氓,而项羽是纨绔子弟罢了。

但也正是这点区别令这二人在之后的道路上有了越来越大的分歧,刘邦在他的《大风歌》中感叹道,“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自己也清楚,他之所以能得天下,全是仰仗着这个乱世的好时机还有自己并不算太差的运气。而项羽比起刘邦来就少了这么一点谦虚和卑微,一直骄傲自满的项羽认为天下是他的囊中之物,他是志在必得的,所以,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的项羽,是不会看到日后的败局。

但项羽所忽视掉的不仅仅是命运这么简单,在项羽行军打仗期间,原本聚拢在他身边的一帮能人志士渐渐走的走、死的死,以至于到最后,项羽几乎是在孤军作战了。无法聚拢人心也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而刘邦则深谙此道,他不但会拉拢能人为其效力,还会四处挖墙脚,很多怀才不遇的项羽的部下到刘邦帐下后得到重用,为他们的旧主子项羽挖下了后来的墓坑。

关于楚汉之争的得失,自古以来就一直有人对此争论不休,众说纷纭,项羽和刘邦的拥护者都不占少数,其中范文澜先生就对此发表过意见:“推究刘邦和项羽胜利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刘邦的拥护者是广大农民特别是旧秦国农民,项羽的拥护者只是些野心的领主残余分子,两个人所依靠的力量是如此的不同,所以得到的后果也自然是不会相同的。”

当然,这也算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了,项羽失败了,并不是败在他个人身上,而是他不会运用智慧调动整个团队的力量。而作为政治舞台上最后的胜利者,作为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刘邦显然是比项羽要高出一筹,在权力的掌控和运筹帷幄上,刘邦明白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虽然刘邦有时候无情无义,有时候卑鄙无耻,更有时候不讲信誉,但关键时刻,刘邦懂得运用他手中的筹码为其谋划。这也就是刘邦为何能在群雄竞逐的纷争中取得天下的原因。

项羽有着“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该断不断,反受其乱,而刘邦则是“无毒不丈夫”,这两个人都可以称为英雄,也都可以算得上是人杰,只是项羽更适合为一名猛将,而刘邦才有帝王之才。

其实想来,世间之事大抵也便是如此,看似公平,却又不尽公平。如果刘邦能将项羽收为旗下,或许这两位英雄又将演绎出世间不同寻常的一幕大戏,但历史不能讲求如果,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项羽和刘邦只能在他们所赋的歌词声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