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41100900000030

第30章 添加剂的是是非非

有人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这句话听着让人寒心,但却是事实。据有心人调查发现,在现代社会中,每人每天都要吃下67种食品添加剂。即使你顿顿在家吃,不吃零食,也逃避不了食品添加剂的包围。因为酱油、面粉、大米等烹饪原料中都含有不同剂量、不同种类的添加剂。

其实,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工业的产物,它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了。

东汉时期,人们开始用盐卤作为凝固剂来制作豆腐。盐卤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硫酸钙、氯化钙和氯化钠,味苦且有毒,但制成的豆腐硬度、弹性和韧性都比较强,因而是北方人制作豆腐的主要凝固剂。当然,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时,盐卤的用量不能太多,只能约为原料大豆重量的2%~3.5%,这样才不会让食用豆腐的人中毒。

南宋时,人们开始习惯用“一矾二碱三盐”(十斤面放一两白矾、二两水碱和三两盐)的调料配方来制作油条。其中,白矾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是传统的食品改良剂和膨松剂。由于其味酸涩、性寒且有毒,有抗菌、收敛等作用,因而可用做中药。但是,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对铁、钙等成份的吸收,引发骨质疏松、贫血等症状,甚至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

虽然盐卤和白矾都有毒,但纵观千年的豆腐和油条历史,竟然没有一例因为食用这些食物而出现中毒的病例。不光在中国,在世界范围依然如此。早在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就已经习惯用天然色素来为糖果着色;而公元前4世纪,人们就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公元6世纪,中国古代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

这些添加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天然食物中提取出来的,在合适的用量下,自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如今的食品添加剂,除了天然的,还有化学合成的。前者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后者,不过150年的历史。所以,即使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这些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也不一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比如溴酸钾。

溴酸钾是在1914年出现在美国的面包烘焙过程中的,之后一直因成本低廉而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在这期间,人们一直认为,当各种烘焙条件得到正确控制的时候,溴酸钾就会转化成惰性的、无害的溴化物。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的进步,日本科学家在烘焙实验中发现,依然有50ppb的溴酸钾残留在焙烤后的面包中。随后,英国科学家也公布了实验的检测结果。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1983年,日本科学家用实验鼠进行了长达3年的食用溴酸钾实验。结果发现,溴酸钾在实验条件下对实验鼠有致癌作用。后来,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也在多项研究中证实了日本科学家的这一实验结果,表明溴酸钾是一种毒害基因的致癌物质,可导致动物的肾脏、甲状腺及其他组织发生癌变。

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业委员会(JECFA)公布了第39号报告:“通过口服的长期的毒性/致癌性研究表明,溴酸钾会导致实验鼠患肾细胞瘤、腹膜间皮瘤及甲状腺小囊泡细胞瘤,并且使仓鼠肾细胞瘤发病率轻微上升。这些研究和通过活体及实验室的诱变试验结果显示,溴酸钾是一种致癌的有害物质。采用更敏感的试验方法得出的结果已经证实,即使溴酸钾以可接受的允许剂量用于面粉的处理,面包中仍然存在着溴酸钾。因此,使用溴酸钾作为面粉处理剂是不恰当的,撤销了先前自1989年以来60ppm的添加限量(这个添加量是根据溴酸钾残留物的最低检出限制而决定的)。”

之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开始禁用溴酸钾。而中国,直到2005年7月1日,才全面禁止溴酸钾在面粉中使用。这时,据溴酸钾出现在面包中已经有91年的历史了。

连被食品添加剂联合专业委员会允许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可能产生危害,更不用说那些非法的添加剂了。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于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不管是人工合成的还是天然的,终究是吃得越少越好。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开食品添加剂(连酱油中都有),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减少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只要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即可。比如,对于上班族来说,可以把早餐的面包和牛奶(含有十多种添加剂)换成馒头和米粥等;少吃快餐食品,多在家做饭;在家做饭时,少购买鸡精、浓汤宝等现成调味品,多选购一些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烹饪,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添加剂的摄入量,还可以享受到食品的天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