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41100900000016

第16章 理解那些挑食的孩子吧

现代营养观讲究食物多样化、适量和营养平衡。目前,还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够具备所有的营养素。因此,食物的多样化是保证孩子获得全面营养的基础。不幸的是,很多孩子都有挑食的习惯。

据调查,目前我国1~7岁的儿童中,有偏食行为者比例高达44%,而妈妈们也为此烦恼不已,千方百计地寻找解决办法。其实,作为母亲,大可不必如此心急。很多挑食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开始选择含有他所需要的营养的食物。这个观点,来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一个实验。

1928年,内科医生克拉拉·M·戴维斯做了一个关于孩子饮食的实验。当时,她接了15个年龄在6~11个月的健康宝宝(但是是孤儿)到她的儿童医院。在此之前,这些宝宝都是接受全哺乳。在儿童医院,每次到了吃饭的时间,护士都会在每一个宝宝的面前放一个托盘,托盘有十格,每一格有一种食物。这些食物包括多种肉类、麦片、鸡蛋、牛奶、水果和蔬菜。吃饭时,孩子可以自己用手去抓自己喜欢的食物;也可以用手指向自己想吃的食物,让护士帮忙拿给他。

经过6个月的观察,克拉拉发现,有的食物被选择的频率很高,比如牛奶和水果,宝宝甚至会吃起来没有节制,吃很多也不厌倦;而有的食物却很少选择,比如蔬菜。但是,这些现象都会在一段时间后停止。因此,在第7个月做统计时,所有的孩子都很健康,其发育、体重、外表、活力等各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当再次查看宝宝们在这六个月所吃下的食物总量时,克拉拉惊奇地发现,所有宝宝的饮食结构都非常合理,他们自己居然搭配出了非常理想的饮食组合。

可见,宝宝们会自己选择所需要的营养。正如体内缺乏维生素B1的老鼠会喜欢吃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苏必利尔湖的罗亚岛上的麋鹿会吃大量的水生植物以获得身体所需的钠一样。妈妈们实在不该为宝宝的挑食太过担心。

除了饮食的种类,孩子们还可以根据饥饿感和饱足感来完美地调节自己的食量。如以下实验:

1991年,有科学家对10个2~5岁的宝宝进行了一项关于饮食量的研究。这10个宝宝都住在自己的家里,也就是他们熟悉的环境里。每天,他们要按时吃3顿饭和3次点心。每次就餐时(不管是吃饭还是吃甜点),研究人员都会为每个宝宝提供两份食物,以便让他们自己决定吃多少。

一个月后,研究人员统计观察结果后发现,虽然有的宝宝每餐的饮食量不均衡,有时吃很多,有时吃很少甚至不吃,但每天的总量都差不多。由此,研究人员推断,孩子吃喝的量,就是他们所需要的量;他们不会饿着自己,也不会撑着自己。所以,妈妈们真的没有必要为宝宝只吃了两口就跑掉了而伤心着急。

这么说,家长确实应该靠边站,让孩子自己选择食物吗?没有外界的干扰,的确可以如此。然而,事实是,随着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他们会渐渐忽视这一本能,选择没有营养、看起来好吃的食品。所以,如果想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符合其自身营养需求的食物,除非妈妈们能把所有不营养的食物藏起来,或者让孩子们爱上有营养的食物。前者是不可能的,后者却不难做到,其关键在于理解孩子的饮食方法。比如,孩子在尝试熟悉新食物的时候,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一闻、二玩、三吃”。如果妈妈不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在孩子“玩”食物时出面阻止,孩子就会放弃对食物的“探索”,并认为这是“禁食”。那么,不管这种食物有多营养,孩子都不会再选择它了。

总之一句话:挑食无罪,理解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