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然保护区
天然基因库——西天山自然保护区
西天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巩留县境内,总面积达31217公顷。保护区于198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雪岭云杉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处中天西段,伊犁河支流大吉尔格郎河中游南岸,区内有发源于南面那拉提山的高山冰川,积雪带下部的三条主要河流(乌勒肯库尔德宁、沙特布拉克、协天德)形成了基本平得且呈南北走向的三大沟系,河谷切割深,坡度陡峭。保护区外围北、东、南三面高山环绕,阻隔了蒙古高压干燥气流和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的侵扰,也免受了南疆干热风的影响,而来自大西洋及里海的暖湿气流从伊犁河谷时入,受到高山阻挡形成降水,气候条件独特而优越。区内生态系统保持完好,山地垂直带谱明显,植物区系成分复杂
,特有种繁多。本区山地森林中居主导地位的是雪岭云杉林,为新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并保存着由新疆野苹果、新疆野杏所组成的野果林;区内有高等植物1000余种,分属97科341;有陆栖脊椎动物21目52科14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雪豹、北山羊、金雕、黑鹳、石貂、盘羊等24种。
本区不仅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物种资源库,而且保护区内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为旅游和避暑的胜地。
荒原上的秘密花园——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面积达450万公顷,1983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5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原始状态的高原生态系统及野驴、野牦牛等珍稀动物。
本区地处东昆仑中段北坡大型凹陷盆地中,东邻柴达木盆地,南倚昆仑山与藏北高原相接,北部受干旱贫瘠的阿尔山所屏蔽。区内地形复杂多样,构成了保护区的奇特景观。植物从其种类及分布上充分显示着由中亚荒漠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特征,高等植物种类达300余种。并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高寒草原,加之人迹罕见,使这里成为许多高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乐园,区内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高等动物有6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野牦牛、藏野驴、藏羚、藏原羚、雪豹、黑颈鹤、藏雪鸡等,且种群数量较大,密度较高,被誉为“天然动物园”和“有蹄类动物世界”。
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典型高原生态系统和开展生物地理、地质、气象等学科的研究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峡谷中的湖”——哈纳斯自然保护区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境内,面积达25万公顷,1980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和自然景观。
本区地处阿勒泰山的西段山区,受第四纪冰川和北冰洋气候的影响,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观和植被类型。区内森林、草原、草甸相间交错呈垂直分布,顶峰保存有完整的第四纪冰川,哈纳斯湖碧波荡漾、神秘诱人。区内的森林植被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其优势树种为西伯利亚特有种,是我国唯一的泰加林景观。本区的物种资源也非常丰富,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的雪豹、盘羊、猞猁、紫貂、黑琴鸡、松鸡等。
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是我国唯一的欧洲——西伯利亚生物区系的代表,具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天鹅湖——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境内,面积达10万公顷,1980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鹅等珍稀水禽及其栖息繁殖地。
本区地处天山天格尔峰下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上,四周群山环绕,海拔有2400米以上,为山地高位盆地。驰名中外的“天鹅湖”就在盆地的东南部,是由众多相互串联的小湖组成的大面积沼泽地。这里河沟纵横、水草丰茂、水质清澈、环境幽静,每年4月前后都有成千上万的天鹅等珍禽来此栖息繁衍,除天鹅外,还有其他鸟类70多种,是我国天鹅等珍稀水禽重要栖息繁殖基地。
青海自然保护区
黑颈鹤的故乡——隆宝自然保护区
隆宝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县境内,面积达5000公顷,1984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禽黑颈鹤及其栖息生态环境。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达4200米,是一个以隆宝湖为中心的高山草甸沼泽区。这里气候高寒湿润,光照充分,湖区水域辽阔、资源比较丰富,为黑颈鹤等珍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据调查,区内有鸟类30多种,其中黑颈鹤、玉带海雕、鸢、秃鹫等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保护区也是世界濒危鸟类黑颈鹤的主要繁殖地之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世界着名无人区之一——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治多县和曲麻莱县境内,面积达450万公顷,1995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基本地貌除南、北边缘山地为高山和极高山外,广大地区主要为丘陵、台地和台原,山地起伏和缓、河谷盆地宽坦,是青藏高原上保护最完整的地貌。区内羌
塘内湖区和长江河源水系交汇,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湖泊数量众多。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完整,高等植物有202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种84种。本区是青
藏高原特有珍稀动物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哺乳动物有16种,鸟类约有30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动物有18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雪豹、藏野驴、野牦牛,藏羚、金雕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棕熊、猞猁、藏
原羚、盘羊、藏雪鸡等7种。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藏羚等动物资源数量较大,总数达3万-4万只。
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和研究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种和原始状态的高原生态系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色的海”——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刚察、海晏、共和3县境内,面积达495200公顷,1975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以青海湖为主体,湖周依次为湖滨平原、沼泽草甸、山地草甸、半荒漠干草滩和荒漠化沙丘带景观。湖区及环湖地区共有鸟兽200种,其中兽类6目、15科36种;鸟类15目35科164种,
繁殖鸟占鸟类总数的69.5%,达114种之多;主要保护的4种水禽斑头雁、棕头鸥、鸬鹚总体数量达40余万只;大天鹅数量也达1000多只,是我国高原内陆地区水禽候鸟栖息、繁衍和越冬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候鸟迁徙的驿站。本区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黑颈鹤、普氏原羚、大天鹅等。
青海湖保护区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资源,使其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今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青海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
孟达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达17290公顷。保护区于1980年经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是一个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接壤处的特殊地带,东与甘肃省接壤,我国第二大河黄河呈东西走向贯穿保护区,境内群山突兀、河流切割强烈,属强烈切割的断块高中山地形,最高峰当蕊山海拔4182米,最低处黄河岸边海拔1780米,中心地带有一处面积约20公顷的堰塞湖-孟达天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保护区内形成了优越的小气候,与同纬度、同海拔地区相比,气温高、降水多、空气湿度大、风速小,有利于植物生长。保护区内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并具有过渡性特征,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之称。本区森林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青杆纯林;已知高等植物有90科302属517种,其中有近百种植物位于其国内同纬度分布的最西端,具独特的生物地理意义;已知的野生动物主要有哺乳类7种、鸟类35种,其中麝、苏门羚、斑尾榛鸡、红隼、蓝马鸡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好该区生态系统和野生物种,对于研究植物的进化、群落的演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甘肃自然保护区
尕海一则岔自然保护区
尕海一则岔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总面积达247431公顷。保护区由甘肃省政府1982年批准建立的尕海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陇南山地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保护区由尕海和则岔两个部分组成。尕海与若尔盖湿地相邻,为典型的高寒沼泽湿地,并为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则岔境内则以森林和高寒草甸生系统为主,其岩溶地貌及石林景观在我国北方极为罕见。本区湿地、森林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基本保持了原始状态,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组成复杂,特有种分布集中。区内种子植物523种,其中桃儿七、星叶草、冬虫夏草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脊椎动物有19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雪豹、黑颈鹤、金雕、黑鹤、胡兀鹜等36种。
本区还是黄河上游支流洮河的主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尕海一则岔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以及涵养水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北荒漠中的翡翠——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甘肃一侧,地跨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面积达265.3万公顷,1987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林及珍稀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