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商决定智慧(下)
40403300000007

第7章 展翅高翔:开动想像力(2)

第五是想像的独创性,这是指想像的新颖与独创性程度,这方面较差者,其想像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依葫芦画瓢”,没有什么新颖与特色可言。想像的独创性高的人,其想像就越可能有所发现与发明,可以说,想像的独创性越高,个人所具有的创造力也就越大,因而应尽量提高想像的独创性,而主要的方法就在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想像的独创性受思维独立性的制约。

6.想像形成的脑机制

想像力可以尽管创造出一种我们未曾感知过的,甚至是世界上不存在的物体形象,但它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已有事物之上的。相反,想像也是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例如当我们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在苍凉的秋暮之中,人被困于旅途之中的景色。这样一种苍凉的情景,并不需要去亲身经历,但是在创造出这样一幅情景时,我们的头脑中却储存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等记忆表象,在阅读这些词句时,经过我们想像的加工整合,从而获得了这样的一幅苍凉情景。

那么大脑的想像功能,是如何把头脑中已有的这些表象进行加工,从而获得全新的形象的呢?也就是说想像的形式机制是怎样的呢?

想像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到这种目的的:

首先是综合,这就是把现实生活中不同事物或同事物的特征进行组合,从而产生出许多的新形象,童话、神话、图腾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构造出来的。例如《西游记》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及其特征,通过组合,综合的方式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这些在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原型的。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构造出来的。

其次是夸张的方式,这是通过改变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进行夸大或强调而构成的。比如鬼的形象中,其舌特长,伸出嘴外,就是根据现实中的原型加以夸张的方式形成的。在我们现实中的许多东西,如千手观音,九头鸟等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经过对实际存在的原型的改造也就成了目前的这种样式。夸张的手法不仅在文艺创作,美术创作中出现,而且在科学创造活动中也经常用到。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的思考就源于他对人如果以光速这样的速度运动时会发生怎样的情景的思考出发的,这实际就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它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思路,并且在头脑中还可对于这样形成的表象加以描述。

第三是通过人化或同化的方式。前者是把人类的物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从而使之具有人格化的过程;后者则把人拟为各种物体间的特性,从而达到物化的结果。在想像过程中,经常采用这两种方式对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原型进行改造,比如文学作品、神话中创造的许多现象,如“雷公”、“电母”、“风婆”、“龙王”等。而对于物化,让外界事物具有人的特性,如机器模拟,就是想让机器拥有人的智力技能。

第四是典型化的过程,也就是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典型化在文艺作品、雕塑、绘画中被广泛运用。高尔基在谈到他的文学创作中,他的主人公形象,往往是由多种不同人的许多特征构成的,为了能够真实地描写一个工人、和尚和商人的形象,就必须去观察一百个工人、和尚、商人,从而才能构造出这些典型形象。鲁迅也说过,在他的创作中,没有专门使用过人物模特儿,其人物往往是由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等拼凑起来的一个形象。通过典型化这种方式,可以使作家创造出来的形象更富有社会一般性,更逼真、也更感人。因此,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由于其人物描写的成功,使得许多人在其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于,有些人认为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以他们为原型,因而认为对书中人物进行褒贬,也就是对他们进行褒贬,往往会因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失去自己的控制,这种巨大的文学魅力的来源就在于此。也难怪现在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其开始就赶紧推出:“本作品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的招牌,以免引起某些人的不满。

当然,想像过程对已有表象的加工并不是单一的,相反,创造者往往是运用多种方式,综合地创造,而不是单单运用某一种方式,这样使得想像出来的东西更具有新奇性。

二、认知学习中的想像

1.想像对认知学习的意义

(1)想像的发生和发展与认知学习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总要根据教育要求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对知识系统进行理解和把握。无论在学习知识本身或者控制学习的过程之中,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和发展着自己的创造想像。认知学习所表现的这种自觉性和目的性,乃是以对学习的目标进行追求、向往和想像为前提的。人在劳动之前,事先想到劳动的结果,才有可能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条件实现目标。尤其是心理素质高的青少年,不仅要主动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使想像在头脑里构建学习策略和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还要追求发愤学习的精神境界,在心灵深处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

(2)想像对认知学习内容起补充和深化作用

在认知学习中,没有亲自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可以通过想像活动得到补充。例如,许多青少年听说过“钟乳石”,却没有亲眼见到过,当科学杂志里介绍桂林地区的芦笛岩时,其洞穴像神话世界一样美丽,里面的钟乳石,在彩灯的照射下五彩缤纷,红的像珊瑚,绿的像翡翠,白的像汉白玉,黄的像琥珀,逼真而有趣。青少年听到这些描绘以后,便可立即产生相应的形象,如同身临其境。又如,人们虽无法亲自观察古代人的生活情况,然而在阅读历史书籍以及参观展览时,却能想像出历史的演变过程。可见,青少年依靠想像的补充功能,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或经验的局限,去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这些都需要再造想像的帮助,可以说想像伴随认知活动,使青少年逐步学会学习。

(3)想像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

在认知学习过程中,青少年的创造能力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养成自学习惯等方面最为突出。当前有的教师和家长观念陈旧,不注意教学生掌握某些有利于促进创造能力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贻误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开发。因此,教给青年一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联想以外,还应当教青年学会创造思维和创造想像,这对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必将起到促进的作用。

2.在认知学习中如何发挥想像的作用

(1)勤于实践

人的想像最初发生于劳动。人在劳动过程中,按照生存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出必需的物质财富。没有实践或不勤于思考,都不可能有想像的心理过程。认知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青少年正值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既需要最一般的知识技能,又需要特殊的知识技能;既需要开发智力因素,如增长感知、记忆、思考、想像的能力;又需要培养非智力因素,如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价值观等。这样才能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想像在提高人的上述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借“粘合”作用,聚集青少年的优良品质,也可以借“重组”作用,改造不良品质。扬其长而避其短,使青少年在成长中做到知理、修德、养性,为将来成为真正的人才奠定基础。

(2)训练直觉

人脑最初是以直觉形式直接反映现实的,直觉主要指直观思维形式,它既包含对具体事物形象的识别,又包含对各形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和理解。

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创造原理简述成一个模式: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推理——理论。他认为科学创造的关键是直觉,即科学家们在观察实验取得(材料)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直觉提出若干假设,再经过实践检验,提出新的论点。青少年学习和工作中也需要直觉,例如,在改革大潮中,提出新的学习或工作方案,就需要依靠直觉进行选择。学生们的认知活动大多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的:“思维总是始于问题。”所谓解决问题,就是提出“若干可能性”,在诸多可能性中加以选择,如何作出选择则取决于个人直觉能力的高低。直觉能力强的学生,联想迅速,有助于发展想像力。

(3)积累经验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再造想像表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了尽快地产生再造想像,就必须积累知识经验。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基础,那么,重新组合的新事物形象就可能不确切,或者是歪曲的。再造想像水平的高低,与知识经验的丰富成正比关系。

为了使青少年创造出较完美的新事物形象,必须以直观材料及时补充语词信息。直观材料自始至终帮助青少年形成再造想像。例如,教师讲述远古时代的生活情境时,就要求学生出现再造想像。这就必须让学生适当地认识关于远古时代有关事物的图画或者复制品,否则就不会有超越时代的再造想像。可见,日常积累知识经验对形成再造想像有着巨大的作用。

(4)收集信息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科学家们形象地比喻:人脑可储存五亿本书的信息。人脑有四种功能:首先是接受信息,表现为观察或感知;其次是储备信息,表现为记忆;第三是重组或改造信息,表现为思维、想像;最后是提取或应用信息,主要表现为联想与创造发明。脑本身不能创造信息,但却能把那些毫无关系的信息联系起来,把关系很远的重组起来,收集的信息越多其创造成分越高。

现代电脑与网络事业的发达,为信息储存提供了优越条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可以把来自图画或文字的、形象或抽象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按系统和科学规律编制程序,这有利于培养创造的潜能。

三、如何发展人的想像力

1.利用编码,巩固长时记忆

亚里士多德说过:“记忆和想像属于心灵的同一部分,一切可想像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记忆的东西。”利用想像过程,集中形象信息,并且帮助青少年学习处理信息,实际上就是提高他们的记忆水平。

(1)积累形象信息

利用想像过程,可以促使青少年储存更多的形象信息。据科学家们实验结果证实,形象信息比言语信息记忆能量大得多,也就是说记忆效果好得多。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先拿出一套图片,让被试逐一学习;再拿出另一套数量比前一套多一倍的图片,一对一对地(其中有一张先前学习过,另一张先前没有学习过)呈现出来,让被试把这套图片中先前学习过的都选出来。这是一类测试。另一类是用上述同样方法测试成对的词,其中有一个词先前学习过,另一个词先前没有学习过;让被试把先前学习过的全都选出来。测试结果告诉我们:选择图片的错误率是1.5%,而选择单词的错误率达11.8%。这一实验说明形象信息的记忆效果远远超过文字信息的记忆效果。这虽然是测试记忆效果的实验,却也考察了想像的过程,因为没有再造想像的参与,这项实验就根本无法进行。再造想像为青少年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形象信息,经过信息加工,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记忆水平。

(2)学会处理信息

青少年的记忆潜能是非常惊人的,如何发挥这种潜能,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只注重记住知识内容,而不讲究掌握记忆策略,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信息加工原理的指导下,使青少年学会把获得的信息进行编码,这是提高记忆水平的最佳策略。

从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需要记忆的材料主要有语词概念和图像或形象两类,编码也可按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方式进行。

言语编码要求人依靠语词、概念进行加工整理,按语词含义、概念间的关系,分成各种类别来记忆。表象编码要求人利用记忆表象,将感知过的形象,以及依据各形象间相互关系,经过想像的加工组合来记忆。两种方式的编码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若想深化记忆就必须做到两种编码方式的结合。

(3)激活单元知识

长期的学习活动,使青少年都能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之所以能形成长久的记忆,是因为经过认知加工。知识结构是以“单元知识”形式组合而成的,作为一个个知识单位储存在人的头脑里。越是加工成单元的知识,越是经过信息编码的知识,就越容易被学习者“激活”。由于想像和思维参与了对单元知识的深加工,使得单元知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有利于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编码,因此,也巩固了长时记忆。加工越充分的单元知识,其记忆越长久。

2.借助回忆,加强中介联想

在认知学习时,人们头脑里原有表象的再现主要靠回忆。因为人们将外界的各种知觉材料已经转化成表象储存起来,所以当活动需要提取某些素材时,即会引起种种回忆。回忆不再是感知觉的简单重现,而是伴随着积极的智力活动。尤其是复杂回忆,还需要依靠中介提供有关线索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