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研究还是针对儿童进行的,因此一般地都对被试施以创造力的测验,而不测查创造性的成就。其中,有些研究报告认为,智商与创造力存在正相关,但这种相关程度很低,盖茨尔和杰克逊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为0.26,托伦斯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他将创造性思维测验分为言语和图形两部分,并说明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致性是为发思维的四大特征。他发现有178篇论文所报告的智商与创造思维总分的相关系数的中数为0.20,88篇论文所报告的智商与言语创造力的相关系数的中数为0.21,114篇论文报告的智商与图形创造力的相关系数的中数为0.06。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相关性受学生的性别、年龄和智商得分的跨度以及所测创造力的类型的影响。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女生比男生高,言语创造力测验比图形测验的相关系数高,灵活性、精致性与智力的相关系数高于独创性与智力的相关系数。
华莱士总结了采用吉尔福特的发散思维概念所进行的研究。华莱士总结道,在吉尔福特所提出的创造力的8个特征中,大多数文献都表明,观念的流畅性与辐合思维和一般智力不相关,他发现似乎没有什么证据表明灵活性的三种类型与辐合能力的区别。尽管对独创性的研究结论还很不一致,华莱士还是认为,因为独创性测量的是观念的惟一性和非凡性,因此它必须与一般智力不相关。后来的有关研究支持了华莱士的结论,他们发现,观念的流畅性和独创性是相关的,并构成了一个独立于智力的复合维度。
华莱士进一步讨论道,采用托伦斯的测验得到的分数与智力和成就测验中的得分相关,是因为托伦斯的测验并不完全是测查个体的发散思维的,有一部分测验题从本质上说是在测查辐合思维。因为在托伦斯所定义的创造力的四个特征中,有两个(灵活性和精致性)实质上是测验辐合思维的。另外,无论是吉尔福特的测验还是托伦斯的测验,都对被试设定了完成的时间限制,这会妨碍他们的发散性反应。
在80年代初,哈维提出了另一个创造力的模型,用以解决智力与创造力关系的这种不一致性,他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了114名少年在韦氏量表中的青少年公正系统上的得分与在托伦斯创造力测验的得分,得出的结论为一般智力和流畅性因素是相互分离的。这表明,这两者之间并不相关。但是一般智力和流畅性却与被哈维称为创造性能量的低阶因素相关,这与图形的精致性、图形的独创性和言语的独创性一致,哈维把创造性能量定义为个体产生独创性的观念并以一种个别的方式扩展这些观念的能力。他认为他的发现表明,创造力和智力并不完全独立,当个体释放其创造性能量时,它们两者以一种复杂的组合展现出来。
总的说来,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依赖于研究者如何定义创造力,如何对创造力进行测评,以及被试的特征。在创造力的四种基本的心理特征中,流畅性与一般智力的区别最为明显,尽管研究的发现并不一致,但独创性和精致性都依赖于一般智力和创造力的流畅性。
(2)成就与创造力
盖茨尔和戴龙在他们关于创造力与学业成就的研究综述中指出:“许多由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被其他研究所推翻”。许多研究发现,高创造力的个体在标准成就测验中也有高得分;但是,其他研究者则没有能重复这些结论,或发现成就与创造力的关系共同受到智力的影响。对此,托伦斯指出,采用标准化的成就测验时,成就与创造力存在高相关,而采用学校水平或教师评定来确定成就水平时,则不存在这种相关,这类相关根据成就测查的方式不同,其相关值的跨度在负相关到0.70之间。
一些研究者提出“极限假设”,用以解释这些互相冲突的发现,认为当智商超过一定界线,如120时,个体的成就主要由创造力来决定。但是,这种假设又受到一些研究的质疑,盖茨尔和戴龙为了解释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列出了影响成就——创造力关系的附加变量,这些变量包括学习气氛、教师风格、年级水平以及课程要求,认为研究这些变量将有助于解释这些不一致发现的原因。
二、创造力的脑基础
有研究表明,那些具有右优势脑的人在创造性上比那些左优势脑的人强。
我们的教育,开发、培养和强化的主要是左脑功能,即分析的、逻辑的、序列性活动的能力,具有创造性特征的右脑倒是被我们忽视了。
美国有位工程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和观察,肯定了右脑和创造之间的关系,认为要提高社会的创新能力,就应该先来一场“右脑革命”。
想锻炼右脑,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并使用身体的左半部分。这个部分,在神经结构上对应大脑的右半球。
当然,锻炼左半部分,只是开发右脑的方法之一。
1.创造力的脑基础
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其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功能,创造力也不例外。
讨论创造力的脑基础,首先要看脑半球功能的分化。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各自擅长的加工信息是不同的。
据此,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些实验来测试个体的优势半球到底是哪个。
神经心理学家认为,大脑两半球在加工信息时呈现出加工方式的区别。“连续性”是左脑的加工方式,它是指左脑优势者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将各种信息按时间顺序排成一个连续的序列,然后再对问题作出反应。“同时性”则是右脑的加工方式。右脑优势者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往往将各种信息排列成一个具有一定的空间关系的组织,然后对这个组织进行整体性反应。
人类在对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研究中发现右半球存在着直觉性、发散性,以整体的、综合的方式思维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人类创造力的特征相对吻合。因此,研究者认为,那些具有右优势脑的人在创造性上强于那些具有优势左脑的人。
托兰斯的“学习与思维风格”的测验可以用来判断左右优势脑。测试的内容是3个一组的描述个体思维特点的一系列句子,三个句子分别描述左优势脑、右优势脑和左右脑的均势。如测验句:
(1)我善于记忆人的面孔(右脑优势)
(2)我善于记忆人的名字(左脑优势)
(3)我既善于记忆人的面孔,又善于记忆人的名字(左右脑均优势)
通过这种测验,研究者发现,那些被上述测验论断为右脑优势和左右脑综合优势的儿童,其创造性能力更高,但在这两类儿童的内部则没有多大区别。这些右优势脑的儿童表现出更具创造性的对未来生活的设想,而且对于一些假设的冲突情景也能提出更具创造性的解决办法。这些均表明,右脑优势的儿童,其创造性特征更明显。所有这些心理学的证据都表明,右脑与创造性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开发右脑的功能显得极为迫切。但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培养的技能大多与语言有关,这些与语言、言语有关的技能更多地反映了左脑的功能,可以说,对大脑右半球的开发是很少的。而创造性特征是右半球才拥有的,因而要提高我们的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就有必要开发会在未得到重视的右脑功能。
尽管我们说在大脑的两个半球之间有胼胝体的存在,它把大脑中某个半球发生的活动可以很快地传递到另一个半球之中,但在大脑两个半球中是存在功能差别的,这点我们从前面的叙述中已经提到。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脑两半球的机能,以左半球为主(言语半球,因其主要对言语信息等事情进行加工而得名),而右半球则是处于辅助地位。这我们可以从下面一系列事实中看到这一点。
在自然界中,可以说没有什么动物像人类那么富有表情,这些表情对人类而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尚未有语言时,这些与躯体语言共同构成了人类进行交往的基础,使在人类能够熟练使用各处由符号组成的语言时,情绪也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传递着重要的信息,善于把握这种信息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说占有优势地位。因为情绪乃是人类自身的态度等的反应,因而“察言观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你所听的东西是否是说话人本身的意思。精于此道者常常能够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情绪这样的心理活动而言,它在人类脸上的分布并不平衡,对人而言,面部的左右两部分对于表情的表现并不一致,你可以对镜观察一下,看自己是哪半边更善于表现一点,更善于透露你的秘密。找到了吗?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左脸更善于表现表情,不信你可以试试自己在冷笑时,是左边的小肌肉群运动的多还是右边的小肌肉群运动的多?左脸更善于表现表情,其原因就在于它是由右脑控制的。对于情绪这类心理活动而言,它是整体的、综合的身心反应,右脑更多地参与情绪的形成和表达。
但是,从人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一个充满各种符号的环境,首先是语言环境之中,而对符号这类信息的处理是由左脑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说人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左脑的优势,学校教育更强化了这种趋势,随着对言语技能、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左脑得到的锻炼也就越来越多。现代社会,已经进入所谓数字化生存阶段,这更会让左脑一枝独秀。脑科学家通过对人脑的解剖,发现65%的人的大脑皮质中,颞叶(主要为语言功能区)在左半球中的面积,显著的大于右半球的面积,比例差异甚至达到了2:1,也就是说左边是右边的两倍。而仅有11%的人,其右脑的颞叶大于左脑的颞叶。其实这种差异已经随着人类的进化,作为人类遗传的一部分,在出生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人类个体的发展只是加剧了这一趋势。不仅如此,科学家通过动脉造影技术可以观察大脑中动脉的发育状况,结果发现,86%的人中,他们的左边的大脑中动脉的血管比右边的大,而且分枝也多,这种中动脉就是为大脑的颞叶供血的,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可知左脑受到的训练要远远高于右脑。
然而人类毕竟有两个大脑半球,我们已经努力地开发了左脑的潜力,那么是否应该想一想,也该开发一下右脑的潜力呢?特别是右脑的工作方式是一种全盘的、综合的、完整的方式,而这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处于现代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对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对人体而言,不是要简单地去重复这些知识,因为要获得这些知识是极其简单的,特别是通过因特网上,你只要一敲键盘,就能得到有关方面的所有的知识,包括世界最权威专家们所作的研究成果。因而对个人而言,困难不再是获得信息,而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特别是创造性地处理信息,这就涉及你的创造力了,而你的创造力又与你的大脑右半球密切相关。所以说,对人类而言,开发右脑已成为了最紧迫的要求。
2.开发人的右脑
开发右脑,首要的是对右脑进行更多信息的输入,输入信息量的大小对个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即使输入的信息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加以吸收、加工,但它们仍然对个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应,其原因就在于接触多了,也就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学习。许多有造诣的人的家庭,其子女成功的比例相当高,遗传固然是一个因素,但环境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大。人们常说,久病成医,经常接触这些东西,对它没有什么了解才应该是奇怪的事,而不是久病成医这件事。
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发现,环境丰富与否对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影响极大。科学家用老鼠等动物作了这种实验,一类生存的环境相当简单,只是让其吃了睡,睡了吃,在其环境中不设置其余的东西。而另一类的生存环境相对丰富,尽量模仿了老鼠在自然界的生活环境,让其自由地活动,接触各种刺激。结果发现在前一种环境中长大的老鼠产生了很大的行为与情绪问题。它们的行为往往乖僻,难以合群,经常做出一些攻击性行为,而后者则正常。自小生活在孤儿院的孤儿也有这种现象,在送入正常家庭进行一段时间的生活之后,这些孤儿可以慢慢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些都表明环境刺激的丰富与否,对人类大脑的发育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右脑的开发也不例外,应该给它输入更多的刺激。
那么究竟怎样保证环境的刺激能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右脑半球呢?这就要利用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知识了。由于人类的外周神经系统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是交叉的,也就是说身体左半部分的外周神经信息是传到我们的大脑右半球的,而身体右半部分的信息是传递到大脑的左半部分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多地锻炼我们身体的左半部分。在正常的人类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用右手的,右手的功能十分强大,在生活与学习当中,他们都是以右手为主而左手为辅,这样对大脑的刺激中当然就是左边多于右边。脚也不例外,我国四川队的足球运动员马明宇,其左脚被喻为金脚,经常在一些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但这并不就意味着其左脚就比右脚运用得好,在一些诸如停球、传球、带球或技巧性项目中左脚并不占优,即便用左脚射进球门的球,也不见得就比右脚的多,而他还是拥有金脚的称号,足可见得人类对左脚的忽视,也可见人们对用右脚来做这些技巧运动已是司空见惯,毫无惊奇之处,当偶尔有人左脚稍好时,便犹如发现了什么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