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韵语--又是一季花开时
40316500000004

第4章 梦萦江南

曾几何时,就积下一个美丽的梦想,去一个江南小镇走走。虽说自己也生活在长江南岸,也曾在家乡附近体味过那青瓦白墙的明净,可心中的江南总是与那鲁迅笔下的绍兴,与那乌镇、梅镇,与那同里、周庄分不开的。提及江南,总是让人先想到那屋前的流水,水中的乌篷船,和水上的那座座石拱桥的。

《似水年华》中写下一个充满了爱情的江南,一个穿梭在流水中的船梦楼情,终于,把人打动,把梦牵到那美丽的乌镇。此外,还有无数关于同里、周庄的记述,以及那份美丽与恬静也总是令人神往的,总是让在喧嚣尘世中,习惯了吵闹的人们,多了一个清静悠远的梦。

近日读余秋雨教授的《江南小镇》,看到这样一段话,“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就像那悠悠的小桥流水人家。”

或许,恰如余秋雨教授的感觉,江南小镇,正因为它处在江南,习惯了江南小桥流水的情致,所以有着它自己独有的雅趣,与别处自然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也让喜欢宁静的我,产生了更大的向往,让我,更想投入江南那份清幽的梦中。

我梦江南,其实就是梦那份与世相隔的宁静。郑板桥居江南,养心志;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诸葛亮隐居茅庐;而现今文人雅客置身江南而忘返,不都是为了那份宁静而归皈自然的吗?

曾在老家永新,看到过那典型的青瓦白墙建筑,我似乎在那青石板小巷中找到一点江南的感觉,可是却少了流水,少了小桥,就感到心中少了几许清净。我在《山水人间》一文中,提到外太祖母所在的长洛镇,似乎也成了一个江南的代表,一派青瓦白墙,一条盘蜒小镇的溪流,座座横卧溪上的石拱桥,终于看到江南的影子,坐在桥上,看两岸的柳绦,看远处村口的大榕树,看一行白鹭上青天。文章发上“榕树下”之后,也得到众多网络朋友的共鸣。

至今,我仍遗憾未到过那些代表性的江南小镇,未真正去感受那份属于江南小镇的宁静与致远。

于是我只能时常展开宣纸,提起毛笔,画水墨江南,于画中,去寻找那小桥、流水中的梦,也许萦绕江南的那个梦,只是一个现实生活的逃避,只是对一种清静生活的追逐与寻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