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令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这时就需要装傻、装糊涂了。我国清代文人郑板桥提倡“难得糊涂”。他认为,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其实不只是郑板桥,许许多多经历风霜、洞明世事的人都这么认为。换个角度来看,装傻、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敏,一种理智,一种优良的交际武器,如果运用恰当,可以赢得交际的新天地。
已故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一生中创作了500多万字的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美国汉学家张充和在他的墓碑背面,挥笔题写了这样一段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把题词每一句最后一字连起读,就是——从文让人。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在原则问题上不糊涂,在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糊涂一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美国第9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小时候曾有一段时间被人认为很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的邻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拿出一枚5美分的硬币和一枚10美分的硬币,让小哈里森挑选一枚,小哈里森每次都只拿那枚5美分的,于是邻居们认为小哈里森是一个傻孩子。
后来,一个外地人听说了这件事,感到十分奇怪,于是亲自试验了一回,果然和大家说的一样。然而,当这个外地人仔细观察小哈里森的言行后,却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朋友,你一点也不傻,你非常聪明。”随后,外地人没再说什么就走了,邻居们都深感疑惑。
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人想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如果小哈里森拿了10美分的硬币,下次就不会有人去做这样的试验了。小哈里森之所以选择5美分的硬币,是弃眼前的小利保留长远的大利。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长远眼光,真了不起。在得知原因后,邻居们都对他赞叹不已。
小哈里森大智若愚,他把自己的精明藏在了“愚傻”之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是真的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只是不想为精明所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心胸开阔,为人豁达,他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囿于世俗中的鸡毛蒜皮之中无法自拔,这样日子才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生活毕竟不全如战场、商场那样杀机四伏,明争暗斗,总需要些温情、和睦、自然的人际关系。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反倒是随遇而安,宽容、大度。正如弘一大师所说:“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古人在阐释“守财招祸”与“疏财保身”的处世哲理时,有一则非常形象的比喻:桃子的果实暴露在外面,毫不吝惜地被人吃,所以人们在取食之后,会将果核种入土中,使其生生不息;栗子却不然,它将果实深深藏在壳内,好像非常吝啬,竭力自保,人们还是设法剖开它的壳子,吃到它的果核,然后毫不在意地抛弃了它的果壳,所以栗子无法生根发芽,更得不到绵延子孙的机会。做人也如此,那些仗义疏财、多做善事的人,自然会有恩泽延及后代。反之,那些吝啬于付出的人,往往会自取灭亡。
很多人觉得生活很累,其实“累”与“不累”完全由自己的心态所决定。对有些事“糊涂一点”,对于有些事“主动放弃”,对于有些事“淡化处理”,这是一种浑厚中的精明,同时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对于那些生活琐事,就应该学着糊涂一点,这样才能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办大事,去争取更大的收益。大智若愚,把精明藏在浑厚之中,这样的人才是洒脱的人,才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不彰显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自我夸耀,因而更见功勋卓著;不自认为自己是贤能之人,因而更能被尊重;那些不与人相争的人,世上就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不争”,不是不上进,而是一种宽宏的气度,一种智者的生存哲学,因为“不争”才是最大程度上的“争”。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以“不争”取胜,这是做人的大智慧,也是处世的经典哲学。
1.明智者以不争为妙
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最明智的人。因为世人挖空心思去争的往往是小得、小有、小用,他们将那些小得、小有、小用都争走了,剩下的大得、大有、大用自然留给了不争的人。
只可惜,能够真正悟出这个道理的人不多,所以我们才会听到太多的怨言:“我还没有得到很多东西……”也许是没有得到名利,也许是没有得到钱财,也许是没有得到感情……于是为了得到那些想要而不得的东西,他们开始不断争斗,争权夺势,追名逐利,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即使认为达到目标的人也遍体鳞伤,更有甚者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某公司一个部门的部长职位即将空缺,于是部门里有望当部长的人开始明争暗斗,一时间,整个部门被乌烟瘴气所充斥。有人说自己资历老,有人说自己学历高,有人说自己能力强……他们在夸赞自己一番后,又贬斥他人一番,如此这番相互拆台。结果却出人意料,没有参与这场争斗的老李被任命为代部长,半年后顺利转为正部长。在许多人看来,老李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让他担任部长之职不合理,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老李升职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一个私心太重、功利心太强的人怎么能够做好工作?只有不争的人才能心静,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安心工作。
古往今来,都不乏争名夺利的现象,这其中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人一旦卷入其中,就必定伤败惨重!争名夺利就好比一个大旋涡,只有远离旋涡的人才能登上彼岸。
2.不妄为,才可能大有作为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唯有不妄为,才能无所不为。
对此,老子还进行了一番哲学思辨:三十根辐条凑集到车毂的周围,正是因为它们拱成一个空壳,才成就了车的用途;揉合黏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所以,“有”所给人的便利,完全靠着“无”起作用。
意思是说,“无”比“有”更重要。不仅客观世界的情况如此,人的行为也如此。“无为”比“有为”更有用,更能使人获益。一味地“争”,要“得”,以致刀兵相见,横征暴敛,很可能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还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在位期间,他不求建功立业,只是针对汉初民生凋敝的局面,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使秦末颠沛流离的百姓终于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他在“无为而治”中循序渐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而赢得了民心,为西汉中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上留下了“文景之治”的美名。
有一次,文帝朝会时询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审理和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
周勃谢罪道:“不知道。”
文帝又问:“天下一年钱粮的收入和开支有多少?”
周勃又说不知道。他吓得汗流浃背,因为回答不上而感到惭愧。
文帝看到他回答不上来,又问左丞相陈平同样的问题。
陈平回答:“有主管的官员管理。”
文帝问:“主管官员又是谁呢?”
陈平道:“陛下如果询问诉讼案件,就去查询廷尉;如果问钱粮问题,就去查询治粟内史。”
于是文帝说道:“如果各个部门都有主管的人,那么我用你主管什么事呢?”
陈平抱歉地说:“宰相的职责是对上辅佐天子,对下抚育万物;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亲抚百姓,并使百官各司其职。”文帝听后,对陈平大加赞赏。
周勃极其惭愧,他退朝后埋怨陈平道:“您为何不在平时教我对答呢?”
陈平笑着说:“您身居丞相之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如果陛下询问长安城里盗贼的数目,您自己也要勉强回答吗?”
这时周勃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陈平。不久,周勃称病,请求免除右丞相的职务,汉文帝应允。于是,陈平独自担任全权丞相。
中国有句老话如是说:“在其位,谋其政。”当宰相的职责是指导百官各司其职,抓大事,观大局,而不是越俎代庖,事事亲力亲为,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必须由各行各业的官员去做。从汉文帝的“无意建功名,功名反在身”,以及丞相陈平“各司其职”的论调可以看出,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做该做的,没有必要做的就不做。
“无为”和我们经常讲的做一个“有为”的人并不冲突,“无为”的意思是说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要建功立业,就要有选择地做事,这才是智者。
总而言之,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并不会因其不争而损失什么,反而会因为不去争那些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而声名流芳。不去争享乐,不去争权益,反而能给自己的心灵开拓一方净土,为自己赢得无数的好口碑,做这样的人要比那些因利欲熏心而与他人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幸福得多。
淡泊名利,快乐生活
世间繁华,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诸如财富、地位、美色、美食等。面对这些诱惑,一旦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会失去原本平静而美好的生活,陷入纷扰的明争暗斗之中,远离生活的真谛——快乐。
在当今社会中,有人因为放不下即将到手的职务、待遇而整日东奔西走,从而将自己的正当工作荒废;有人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而机关算尽,最终身陷囹圄;有人因为放不下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社会地位和名誉,而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上……他们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追名逐利上,却忽视了生活最根本的目的——获得幸福感,最终名利、财富到手了,却感觉不到任何的快乐。
先哲有言:“毁或无妨,誉则可怕。”也就是说,一个人遭到诋毁倒没什么大碍,甚至有可能让他更加坚忍,但是如果获得了赞誉,就很危险了。很多人都是如此,在面对敌人的真枪真炮时,他们坚如磐石,但是在糖衣炮弹面前却缴械投降。虚荣心、占有欲、成就感以及赞誉是阻碍人们获得进步和快乐的最大障碍,它们能够轻易将人的心灵腐蚀,使人陷入迷惘之中。
“上帝,我此后的生活又将怎样呢?”这是当年年仅31岁的李政道在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奖时发出的感叹。按说,获此殊荣应该满是欣喜,可他却显示出迷茫,担心自己以后的路该如何走。无独有偶,也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回忆说:“我得奖的那一年真是糟糕透了,得奖当然是好事了,但是在此后的一年内我什么工作都没做。”
现实生活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名人尤其是名演员、名歌星、名球星等,总是受到众人的围观、骚扰,甚至连散步、购物等基本行动自由都难以保证。至于那些因名声而招致的各种各样的麻烦事乃至灾祸更屡见不鲜。
可见,拥有名利并不一定是好事。倘若你把名利作为炒作的资本,则必定会影响你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为已有的名利其反面效应也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那些人生观确立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他们很可能会被捧杀,酿成昙花一现的悲剧。
当然,对于名利,我们也不可以完全不在乎,毕竟它证明你曾经的辉煌,但是也不可以太在乎,因为它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在名利面前,最应保持稳重、隐忍,进而坚守一个内心的真我,这样才能生活得快乐、真实。
居里夫人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她的成就不可谓不大,但是她从没有沉浸在自己已有的成就中。她把英国皇家学会发给自己的金质奖章给孩子当玩具玩,尽管在别人眼里,这奖章是她至高的荣誉。面对其他人的诧异,居里夫人的回答让我们豁然开朗,她说:“荣誉就好比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不会再有任何成就。”
荣誉就好比玩具,对于一个玩具,我们当然不可能永远守着了。其实名利不过是过眼烟云,谁都不可能一辈子靠它吃饭。因此,在获得荣誉时,不可沾沾自喜、飞扬跋扈,而应以一颗平常心处之,并认真地继续你的旅途。
对名利的态度,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那些原本不应属于自己的名利,绝不可伸手,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使拥有暂时的得意和快意,也会在日后真相大白时招致无穷无尽的烦恼;第二,对于那些勉强可得的名和利,要抱着一种谦让的态度;第三,即使那些名和利是自己应得的,也应态度谦逊,并善于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万不可使之成为人生的负累、前进的阻力,更不可将其作为炫耀的资本。
淡泊名利,不仅是做人的重要准则,也是一个人气度和胸怀的考量标准。《菜根谭》中这样写道:“世人只知道拥有名声地位是令人快乐的事,却不知没有名声地位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世人只知道挨饿受冻是令人忧虑的事,却不知不愁吃穿,但精神上有某种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总而言之,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真正地享有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