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有尺度 做人有气度
39773200000018

第18章 做人要有好心态,知足常乐(1)

有人说“心态决定一切”,确实如此。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心态,直接决定了他的命运。心态好、知足常乐的人往往气度不凡,乐观、幽默,从不抱怨生活,对生活充满感恩,因而幸运之神也常伴随他;相反,心态不好、不知满足的人则往往气量狭窄,招人讨厌。

一个人若想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就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气度,知足常乐。

退而求其次,知足才能常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写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放纵欲望是最大的罪过,不知满足是最大的祸患;贪得无厌是最大的过失。所以知道满足的人,常常是最快乐的人。言下之意,做人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

生活中,很多人都明白要知足的道理,但是真正做得到的人却寥寥无几。或许很多人都是如此,当身后尚有退路时,全然不在乎当下拥有的东西,不知足地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只有当失去了原本拥有的美好时,才恍然明白曾经拥有的已是完美幸福,然而却悔之晚矣。

以爱情为例。当人们恋上一个人,起初觉得能爱即为幸福,假如恰好对方也爱自己,那便是世间最完美的事。当两情相悦时,就觉得世间无处不美丽。然而日久之后就会既想拥有完美爱情,又想得到更多“面包”了。在拥有了足够充裕的“面包”之后,又会产生更多别的需求,比如新鲜感、刺激和激情。当一方不能满足另一方的需求之后,就很可能会发生变故,比如不能满足的一方出轨。

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完美情人。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自己尚不完美,又怎么能要求对方完美无缺呢?知足才能常乐,退而求其次也是相当不错的。比如,你爱上了一个人,只要这个人在重要方面是优秀的,那么你就可以忽略他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比如有些小懒、不喜欢做家务等。每个人都难免有些小毛病,如果可以休息,谁也不会愿意不停地干这干那,你自己也是如此,所以就不要要求别人去做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了。在选择伴侣时,要不拘小节,多看大的、好的方面,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完美爱人。很多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完美,其实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无法得到最好的,那么退一步也未尝不可。就像有两个目标,一个稍高,一个稍低,当稍高的目标无法达到的时候,就转而去追求稍低的目标。退而求其次,是智者面对现实做出的聪明选择,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气度、心胸和智慧,而且能够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获得全新的满足感和快乐。

一位忧心忡忡的妇女来到了某学校心理咨询室。

“我非常苦恼。”她开始诉苦,“由于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喜欢上网玩游戏,对念书毫无兴趣,成绩很差,数学计算往往错得非常离谱。他的性格也一点点地变坏,对你的话不当回事儿,往往是你刚讲了他一句,他已经摔门离去……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孩子……”

听完这位伤心透顶的妈妈的诉说,咨询师拿出了三道选择题给她做。

第一题,如果您现在产期临近,您希望您的孩子:(1)以后会长成俊男美女,不过出生时脐带缠脖,或许有生命危险;(2)以后长相平常,不过生产过程顺利。

第二题,如果您生下的这个孩子长到了10岁,您又必须面临两种选择:(1)成绩非常好,很多孩子都望尘莫及,不过有一天这个孩子与家人走失,再也无法找回;(2)学习很糟糕,喜欢顶嘴,爱使性子,不过吃饭很香,身体很好。

第三题:如果这个孩子长到了成年,您又不得不做一次选择:(1)孩子博士毕业,不过被宣告从此不准再见母亲一面;(2)毕业于普通学校,不过允许每天和母亲斗嘴,可以吃母亲烧的菜。

很快,这位妇女就这三个问题均选择了第二个答案。但是她依旧有疑惑:你干吗不提供一个又聪明又健康又乖巧的孩子的答案给我呢?

咨询师告诉她说:“那个孩子并非你的孩子,最多是你理想中的孩子,如今这个孩子才是你眼前真实的孩子啊!”

这位妇女似有所悟,出门之前,她问咨询师接下来自己该怎么做?咨询师布置了一个作业给她,让她回去后写下儿子的八个优点,下次来的时候带着。

第二次来访,女士给咨询师描述的儿子是这样的:篮球打得很棒;吃饭从不挑食;会帮着扛煤气罐;字迹非常工整;几乎不生病……如此描述之后,这位女士忧郁的神色已经踪迹全无了。

母亲非常疑惑:前后仅仅几天,为何我眼中的儿子就判若两人了呢?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因为你学会了接受现实,懂得了知足常乐、退而求其次的道理。”

知足常乐,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种圆满。当你放下心中那些苛刻的、理想主义的评判标准,你的内心才能真正平和、淡定下来,这时候你看待周围事物、看待自己的眼光就会截然不同。你会发现,生活无限美好,自己以及周边的人身上都充满了闪光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个人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能偏离生活的轨道,不能忘记生活的根本目的,即幸福。退而求其次,不是退步,而是出奇兵剑走偏锋,专门为自己留下些许转圜余地,不把自己逼入死胡同,以求绝地可以逢生。完美不代表幸福,不完美也不代表不幸福。敢于面对现实,能够享受当下的生活,懂得知足常乐,才是智者所为。

不抱怨,知足是一种风度

每个人都不会一直是幸运的,面对一时的坎坷,很多人都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感觉上帝捉弄了自己,却很少有人能正视自我,冷静地剖析自己,看自己是否已经锻造成了一块金子。真正的智者往往气量很大,不会抱怨生活,他们对生活只有感恩。相反,那些对生活充满了怨恨的人,往往都是没什么风度、也没什么本事的人。

那些抱怨命运不公的人,几乎很少和同事、朋友和睦相处,由此而来的是同事、朋友对他的不尊重,或领导对他工作不力的指责,这些结果又会反过来增加他对社会的不满,加深他抱怨的情绪。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自己完全淹没在抱怨和愤恨之中不能自拔。抱怨的最终结果是造成恶劣的自我形象,使自己被各种负面、消极的情绪所累。

林枫工作不到两年就换了六个单位,他和刘伟是大学同学,最近他又闷闷不乐地来找刘伟喝酒,说是在单位得不到老板的重视,身边的同事也不愿和他多说话,他自己对目前那份工作也失去兴趣了,最近正想着另找一份工作。

刘伟十分了解林枫的性格,他有上进心,但又很自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有时候甚至还不懂装懂。上大学时,就是由于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所以那时,他就盼望早点毕业,他以为工作了就可以换个新环境,来摆脱学校这个他认为很糟糕的环境。但是,转眼毕业两年了,他虽然频频跳槽,却一直抑郁不得志,毕业前的雄心壮志也荡然无存。

看着林枫郁闷的样子,刘伟没有直接说什么,而是给林枫讲了一个故事:一只乌鸦打算飞到南方去,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在树上休息。鸽子问乌鸦:“你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这里,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到我就撵,有些人甚至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处去。”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

生活中经常有这种现象,一些常常遭受挫折、打击的人,习惯于责备社会、抱怨人生,他们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而对于别人的成功与幸福,他们心里总是不平衡。在他们看来,生活使他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们抱怨生活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抱怨只能让他们继续低迷,对改变现状于事无补。

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公平。当你认为自己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时,先不要牢骚抱怨,而应冷静下来,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问题的症结就在自己身上,如果不改变自身的问题,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都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公平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是,社会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通过抱怨实现自己想要的公平更是不可能的。要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公平,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能力去创造公平。只有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让老板重视你,同事尊重你,朋友喜欢你。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个帖子:“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当我们不到结婚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是娶不了媳妇的……”相信很多80后年轻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这虽是调侃,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80后对自己成长历程的自嘲和无奈,其中也不乏抱怨。

也许有的80后会说了:“我们生的年代不好,我觉得那些90后特别幸福,一生下来什么都有,真是各种羡慕嫉妒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80后有80后的烦恼,90后也有90后的无奈。90后也在网络上跟了这样一个帖子:“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只能吃垃圾食品了;当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毕业就是失业了;当我们想努力赚钱的时候,股市倒了;当我们想追求一切流行的时候,又开始非主流了……”

你看,每个年代的人都会遇到了各种困境,抱怨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抱怨上,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把自己锻造成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如何让自己变得非常强大,如何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

也许有些人确实在生活中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无休止抱怨的借口。面对困境,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许多成功的人往往就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尚的品格,提升了自己的气度,才得以获得成功的。

总而言之,把一切困难和不公看做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抱怨,不气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让自己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风度、有气度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公平”,实现理想,收获快乐。

心态乐观,不畏浮云遮望眼

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困扰我们,让我们难过、伤心、沮丧,甚至产生消极遁世的想法。但是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我们看到的并非事物的全部。大部分情况下,你要追求什么,你的眼睛就会见到什么。心情沮丧的时候,你不会看到阳光明媚;心情愉快的时候,就算是噪音也会变成另一种美妙的音乐。

王安石曾经写过这样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说,我不怕山中的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在山顶的最高处。山中的浮云会遮住登山人的视线,而人们在社会这座高峰上攀登时也会遇到很多遮住人们眼睛的“浮云”。同样面对“浮云”,心态乐观的王安石不怕浮云遮挡,因此他拥有的是“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心态消极的普通人看到的则是碍眼的“浮云”。

同样一件事,从一个角度看是坏事,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的话,可能就会变成好事。做人要豁达,不必将眼光拘泥于那些不重要的小事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你才有精力、有心情去做大事。

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染布。天气晴朗,老太太就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赚不到钱;天下雨了,老太太又担心小女儿染的布晒不干,没法卖。老太太是晴天也哭,雨天也忧。

有位智者开导她说:“老人家大可不必天天忧心,晴天的时候你就想想小女儿,今天可以晒干卖出很多布,雨天的时候你就想想大女儿,今天一定能卖出好多伞。这样一来,你每天都会快乐了。”

此后老太太的心态从悲观转为乐观,天气晴的时候,她为小女儿开心,下雨的时候,她为大女儿开心。无论是蓝天白云,还是乌云密布,都遮不住她快乐的心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快乐也是如此。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非没有快乐,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只盯在不快乐的事情上,而没有想到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生活当中一切都是好的,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快乐。就像黑夜总与白天相随,快乐与痛苦也总是相互伴随而来。多关注一点快乐,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开心和阳光;如果只盯着痛苦,我们的生活就会时时充满不幸和抱怨。

有两个人同时遥望夜空,一个看到的是沉沉的黑夜,而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闪闪的星斗,这就是乐观与悲观的区别。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其实,在生活中悲观和乐观也只在一念之间,而通过这一念之间看到的世界,却有着天壤之别。心态决定气度,气度决定人生。一个人的心态好,气度好,才能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