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知深浅,说话没轻没重,这是要不得的。有句老话说得好,“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斤两,才能够把握好做事深浅的尺度,才能够拿捏好说话的尺度。做事要给别人留余地,不能越俎代庖,这样自己才有回旋的余地。说话要知道深浅,好话要说得深入人心;赞美的话、玩笑话也要掌握好尺度。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
俗话说得好,一个人总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在做事之前,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是至关重要的。苏格拉底认为,他之所以是智者,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的确,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正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分量,所以自知者往往能够把握做事的深浅尺度。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技艺都是学无止境的,我们知道的远没有不知道的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斤两,然后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明朝著名军事家、诗人刘伯温曾经说过:“视而不见的人喜欢说自己的长处,听而不闻的人喜欢讲别人的短处。喜欢说自己长处的人,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喜欢讲别人短处的人,则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会什么都看不见;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就会什么也听不到。这样一来,便成了瞎子、聋子。一个人若是没有自知之明,而一味地狂妄自大,是绝对没有什么好处的。”
刘伯温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白。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有自知之明,这样才能正确地待人待己,才能把事情做好。
王积薪是唐代翰林棋院的待诏,在当时也算是很有名气的一个棋手。当他把下棋的技艺学成之后,便觉得自己已经是天下第一了。
有一次,他到京城游玩,晚上在一家旅店投宿。熄灯之后,他听到店主老妇人招呼隔墙的媳妇道:“今天晚上无以消遣,咱们来下一盘棋吧!”媳妇应声道:“好啊!”于是,她们便开始下起了盲棋。
只听老妇人说:“我在第×道下子。”媳妇说:“我在第×道下子。”就这样每人说了几十道。最后老妇人说:“你输了。”媳妇说:“这局棋输给你了。”
王积薪暗暗记着她们下子的步骤,次日自己依照次序重新将那盘棋的局势摆了出来。她们下子用意之深,布局之巧妙,令王积薪惊叹不已。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艺无止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认为自己天下无敌手了。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使是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万能人,他们在某个领域有所专长、成就卓越,但是在其他领域就不一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一样。一个人是否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分量,这对于他是至关重要的。自知自己的无知才是大智者。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虚心地向别人请教,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做事的尺度,才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可谓学富五车、知识渊博,但他却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知识渊博而放弃“勤学善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分量。对于自己,他用“三人行,必有我师”来自勉,并告诫自己要“不耻下问”,他从不自满,总是虚心向别人求教。对于学生,他要求他们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要虚心向别人求教,绝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有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到齐国去,中途遇到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问题,他们互不相让,谁也不肯妥协,以致两人都面红耳赤,气喘吁吁。
当这两个小孩看到有一个人向他们走来,并且得知此人便是世人皆知的孔老夫子时,其中一个小孩赶忙上前对孔子说:“我俩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我觉得是早上近,正午远,因为早上的时候太阳又圆又大,而到了中午就变得像个小圆盘了。但是他说是早上远,正午近,因为早上太阳一点都不热,而到了正午就热得像开水一样烫人。”说完,两个小孩一齐看着孔子,等待着孔子的裁决。
孔子思考了半天,觉得这两个孩子说得都非常有道理,就老老实实地对眼前这两个小孩说:“你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我也搞不清楚。”两个小孩不解地拍着手又跳又笑,并且说道:“人人都说你是个大学问家,原来你也有弄不明白的问题啊。”
孔子虽然知识渊博,可是这不意味着他什么都知道。在教育界、文学界纵横驰骋的大师,对天文知识则了解得并不通透,这是“人无完人”的最好例证。最为可贵的是,他没有自恃过高,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即使是在孩子面前,他也会坦率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自己的缺陷,这并不丢脸,恰恰相反,这是智慧的做法。
凡事切忌不懂装懂。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主动求教于别人。孔子那样的大师尚且能够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架子呢?世上没有万事通,要想让自己不断地充实起来,就要养成勤学善问的习惯,切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才能够谨慎做事。
人们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的确是这样,只有那些自知、自强,懂得如何超越自己的人才会一直奋发向上,最终取得成功。自知的人,永远都不会被功名利禄的贪念所控制。有位哲人这样说过:“越是不爱听别人赞美自己的人,就越清楚自己的成功是多么微不足道。”人要是有了一丁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的话,那么这点成绩也会很快消失不见的。
有自知之明,能够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的人,往往能够做到专心致志,诚恳、认真、谨慎地做事,他们更容易取得成功;而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往往做事很“不靠谱”,离成功很远。因此,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把握好做事的尺度,这样你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做事要给别人留面子,为自己留余地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做事不能太过。”这句话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好尺度,要深浅合适,不能太过。所谓“不能太过”的言外之意就是,做事要给别人留面子,给自己留余地。那些做事懂得照顾对方情绪,给对方留面子的人,往往做事妥帖、受人欢迎;相反,那些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不顾,根本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往往做事“不靠谱”,备受人们非议。
人们常说:“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面子问题是头等大事,因此才会有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性命相搏的事情出现。在做事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面子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去扫人家的面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能维护他人的面子。给人家面子、帮人家维护好面子,也就是给自己留余地,让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人情大厦添砖加瓦,这样做起事情来才会有人相助。
莉莉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行政助理,她性格活泼、外向,但是十分八卦,尤其爱打听、传播同事和领导的隐私。一次,她在公司贴吧里发现了一个告白帖,帖子是两年前发的,那时候李明刚到公司上班,他暗恋公司的另一位女同事韩美,苦于找不到说话的机会,于是在贴吧里发了一个含义隐晦的告白帖,帖子里面的名字都是两个人的网名。遗憾的是,韩美当时有男朋友,并且很快结了婚,离开了这家公司。如今,李明已经升任公司的副总,而那次追求失败的恋爱经历一直是他的隐痛。
看到这个八卦,莉莉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到处跟同事宣扬这件事,并嘲笑李明没本事。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李明的耳朵里,李明觉得在公司颜面扫地,非常生气。没多久,身为副总的李明找了个借口,把莉莉开除了。
因为随意暴露别人的隐私,触犯别人的面子,莉莉丢了原本干得很好的工作。这就是不给别人留面子的恶果。当别人一点面子也没了,那么你也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在这个案例中,莉莉做事就是不懂深浅、不知轻重。
喜好赞扬而厌恶批评是人类自尊的天性使然,没人喜欢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在做事的时候,切记不要随意批评别人。别人的弱点、缺点、污点等忌讳之处,都是“雷区”碰不得。一般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是我们应该避开的。
1.不能做让别人觉得你在嘲笑他的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就是他们的痛处。切记不要做出让他们觉得你在嘲笑他们的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美丽、俊逸的。然而,生活没有慷慨地让所有的人如愿,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他们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与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比如:秃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跛子忌说“举足轻重”,驼背忌说“忍辱负重”等。对于他们的这种惯有的心理,我们应该充分理解。
2.不能在别人伤口上撒盐
人生在世,有起有落。即使今天看起来非常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人也可能经历过人生的挫折。人难免有失意之处,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工作不顺利,诸如此类的失败本就已经让人痛苦不堪,好不容易忘记了、超越了,又有人有意无意提起,怎会不火大呢?即使是现在的得意之人也怕往日的失意传播出去,有失颜面。因此,要把他人的失意处当做言语交谈的禁地。
3.不能说别人痛恨的事情
古人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谁又愿意把它公之于世,让每个人都知道呢?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品质的错误(如曾有偷窃行为或生活作风问题),就更加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顿生无地自容之感,有如芒刺在背般地痛苦。
有些人习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以触别人的痛处、犯别人的忌讳为乐事,这是很不道德的,他们必将自食自己所种的社交苦果。对“雷区”我们要避讳,这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法,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避讳,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技巧,更是做事成功的关键点。对于面子问题,除了消极地避讳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积极的方式主动去“做面子”给对方。比如以下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替对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说好话,为他做公关,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对方有喜庆,主动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庆贺。
对方有难言之隐,不动声色,悄悄地主动替他解决。
适当地吹他、捧他,协助他确立人群中的地位。
……
当我们把“面子”上的功夫练到炉火纯青,在做事时,懂得给别人留面子,为自己留余地,我们就会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社交达人。当我们做事知道深浅、知道轻重了,我们就能够诸事顺利,心想事成了。
做事须知深浅,切忌越俎代庖
“越俎代庖”一词最早出自《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厨师不在厨房里做饭,主祭的人也不应该放下自己的工作去代替厨师做饭。言外之意是说人们不应该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去管别人的事,不应该越权。越俎代庖,是做事不知深浅、不知轻重的表现。
林涛是一家私企的销售经理,老板一直很器重他。一次,老板要临时出差几天,临走之前跟林涛说:“我走之后公司的一切事务就全权交给你了,全公司我最信赖你。我相信你不会辜负我对你的信任!”
在老板出差的第二天,有个公司的老客户打电话过来,说:“目前市场上和你们公司一样的同类产品开始热销,不知道贵公司有什么优惠活动没有?”林涛本来想拒绝客户的请求,又突然想起来老板临走之前的重托,于是他自作主张地说:“我们公司目前也正在计划实行促销方案,具体细则确定之后我会跟您联系。”
放下电话后,林涛便精心地设计了一套优惠促销方案,并很快实施了这个方案。结果正如他的预料,促销活动大大提升了公司的销量,在巩固老客户的同时,还吸引了一批新客户。公司的同事都对林涛的工作能力十分佩服,林涛也高兴地等着老板出差回来嘉奖自己。
然而,老板出差回来听说这件事后,不仅没有夸奖林涛,还面色沉重、颇有不快之意。原来老板对林涛的自作主张、越俎代庖十分不满,觉得他胆大妄为,不请示自己就擅自作决定,实在过分。没多久,老板找了个理由把林涛开除了。就这样,林涛因为把握不好做事的深浅尺度,越权做事,丢了原本前途大好的工作。
由此可见,做事必须知道深浅,做事把握不好尺度,越权行事,最终吃亏的只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都把握不好深浅的尺度。比如,在公司里,有些人恃才傲物,刚刚做出一点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一副自以为是的嚣张模样,甚至对同事、领导指手画脚,颇有一种“老子天下无敌”的姿态。他们仗着自己的一点小能力,说话、做事毫无顾忌、不知深浅,最终使自己陷入孤立,甚至被公司辞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