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累了你的心:快给你的生活做减法
39769600000021

第21章 给欲望做减法,名利应当如浮云(2)

对一个喜欢零食的孩子来说,买一座金山还不如买一包话梅更能让他感受到快乐。容易快乐的还有那些从不胡思乱想的动物。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瑞士奶牛就会闲卧在阿尔卑斯山的斜坡上,一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一边慢条斯理地反刍。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吃饱以后,即使羚羊从身边经过,也懒得抬一下眼皮。

一位作家非常赞赏瑞士奶牛和非洲狮子的生存哲学,他说,假如你的饭量是三个面包,那么你为第四个面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饥饿的时候所需要的三个面包便是最大的收获,而吃饱后的第四个面包则是无用之物。所谓得失都是相对的,可能在繁华的都市黄金要比一瓶水重要的多,但是在广袤的沙漠中则会相反,因为在沙漠中水意味着生命,而黄金不过是负累之物。知道了这一点便可以明白,得失心太重没有任何好处。

一个人不快乐是因为背负了太多的负担,这也正是由于人们的欲望过于膨胀所致。欲望是个无底洞,丢进去的东西越多越觉得空虚。所以,试着给自己的欲望“瘦瘦身”,让自己远离欲望,解放自己的心,你会发现快乐其实一直就在你身边。

清心寡欲,简单生活更快乐

《小窗幽记》里曾讲道:“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淡;忧患缠身,繁扰奔忙,虽锦衣厚味,亦觉万状苦愁。”在这里,它所要说的是人生要有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追求。顺其自然,想坐就坐,想躺就躺,随心所欲,在这种状态下,就算是布衣粗饭,也会觉得闲适安逸,不会因日常凡俗之事而不安;相反,那些锦衣玉食的人,由于患得患失、烦恼缠身,才会痛苦万状。

清闲自在,坐卧随心,便是“清心”。从心理学上说,清心就是一种没有“心机”的心理状态。它是与“有心”的生活态度相对的。所谓清心就是指不动情绪,不执著,恬淡而自得,依照自己的本、真去待人处世。

由此说来,清心也是一种智慧的生活之道。依照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的观点来衡量,清心的境界层次远在德、仁、义之上。它是人生修炼达到神圣功化以后,在生活之道上的反映。清心中蕴涵着童真、活力与快乐。

《菜根谭》里也谈到:“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也就是说,置身在安闲的环境中,对荣华富贵与成败得失就会看得很淡;只要自己的心灵保持安宁和平静,就会将人世的是非与曲直看个清楚。

林语堂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他们在假期外出旅游。从纽约南行,来到一处幽静的丘陵地带,在这人迹罕至的小山旁边,竟然发现了一个小木屋。

门前坐着一位老人,丈夫走过去问道:“老人家,你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居住不觉得孤单吗?”

“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老人说。老人停了停,又接着说:“我观摩青山的时候,青山赐予我力量;我凝望山谷的时候,在植物的叶子看到无数秘密;我遥望蓝天的时候,看到云彩变化成各式各样的城堡;我听潺潺溪水的时候,仿佛遇到了与我交谈的知音;我的狗将头依在我膝上,眼神里透露着淳朴的忠诚。夕阳西下时,孩子们跑回家里,虽然他们的衣服沾满尘土,头发也乱蓬蓬的,然而,他们的嘴上却挂着微笑;他们一声亲切的‘爸爸’,足以让我的心如饮甘泉一般甜美。闭上双眼,我会觉得有一双温柔的手放在我的肩头,那是我妻子的小手;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忧愁,这双手从不曾放弃支持我。我相信,上帝总是仁慈的。”

这对年轻夫妇听了,感慨万分,他们沉默了。

故事中,这位老人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却是闲适安逸。这位老人便是达到了清心境界的高人。所以,他能清闲自在、坐卧随心,从平凡的生活之中,体味到了生活的情趣,过着简单而快乐的日子。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谁都想过平淡快乐的日子。平淡,不等于没有欲望。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属于我的,理所当然地不放手;不属于我,即使是千金、万金也不足以动摇我心,这便是平淡。想过平淡的生活,就要超越繁华和诱惑,给自己的灵魂一份清心寡欲。这样的人,于己,如云彩一样的飘逸;于人,如湖泊一样的宁静。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说的就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常把“无为”挂在嘴边,但是能做到的实在不多。不过,如果一个人处在忙碌之时,置身功名富贵之中,不妨静下心来让形体和精神都闲适一下。倘若真能达到佛家所谓“六根静净、四大皆空”的境界,人生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便不再重要了。也许,这种境界不是一般能达到的。但是经常自我调节,对于避免陷入功名富贵的迷潭还是有所裨益的。

洪应明认为,佛家的“六根清静、四大皆空”,不过是人生要淡泊名利,降低欲望。这样就会把生活中的是非成败看得淡一些,从而让生活的快乐多一些。他在《菜根谭》中多次提到,人需要静观世事,做到身在局中,心在局外,这样就会客观地对待生活,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累,人间的种种现象也才能了然于心。

实际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各种压力使得人难以再享受生活的快乐。身在名利场中,不妨放慢一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把心放宽,调解自己的心境,清心寡欲,到那时你就会发现获得快乐是如此地简单。

宁静之中,心绪如秋水一样清澈,可以照见心性的本来面貌。安闲之中,气度从容不迫,可以看清心性的本原之所在。淡泊之中,意念情趣谦和愉悦,可以得到心性的真正体味,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财富增加,幸福不一定增加

有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

鲍勃·哈勒尔曾是一家建材市场的普通装卸工人,生活虽然贫寒但是很幸福。50岁那年,他意外地中了彩票头奖,总额将近4000万美元。从此,鲍勃再也无须为生计奔波,他购置了多处房产和几辆汽车,在别人看来,鲍勃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后,鲍勃把自己关在他豪华处所的一间浴室中,用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心脏,一声枪响后,一个生命就此了结。

很多人感到震惊,一个拥有如此优越生活的人为何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甚至可以说很痛苦。为什么富人反倒没有穷人幸福了呢?这是因为财富和幸福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财富增加,幸福不一定增加。

哈佛出身的美国知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公式是这样的:幸福=效用/欲望。也就是说,他认为幸福是由效用和欲望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效用的概念十分抽象,经济学上的效用是指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但是由于其主观性在起作用,所以,价钱高并不意味着效用就一定高,消费多也并不意味着效用一定高。欲望就是想要达到的目标。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欲望是指过上高品质的生活,父母能够安享晚年,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自己也可以满足自己的爱好。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告诉我们,我们所谓的幸福生活,就是要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当欲望不变时,幸福就取决于效用,这时,效用越大人就越幸福,反之则会认为不幸福;而当效用不变时,幸福就取决于欲望,这时,欲望越小人就越幸福。总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欲望越小越幸福。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今天,人们已经不再为了是否有米下锅而发愁了,但是,衣食无忧了,人们的抱怨却多了,心也越来越累了。很多学者和官员对此十分困惑:为什么作为下层建筑的经济发展了,作为上层建筑的人们幸福感却降低了?而且往往穷人要比富人的幸福指数高得多。

其实,这非常好理解,正如萨缪尔森所言,人的幸福感程度取决于效用和欲望,富人因为物质资源丰富,所以他们消费得到的效用并不高,而且往往越是有钱人对生活的欲望会越高,即低效用/高欲望=小幸福。相反地,通常情况下穷人在消费时得到的效用比较高,而对生活的欲望也相对较小,即高效用/小欲望=大幸福。

遗憾的是很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获得幸福。一位名人曾说:“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不知道何谓幸福。在他们看来,只要有大把的钱财,有名车,有豪宅,这就是幸福。但是很多时候,那些有了钱、名车、豪宅的人感受到的幸福还没有贫穷的人感受到的多。”

那么,人要怎样才能幸福呢?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么?金钱?健康?快乐?爱情?亲情?友情?回答都不全面。答案应该是所有这些东西的叠加。这些东西中任何一样都是构成幸福人生不可缺少的要素。有钱、有健康、有快乐、有爱,这就是一生的幸福所在,也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人们喜欢金钱、追求金钱,并不是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全部,而是因为它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有质感,更有自由。有了足够的钱,人们就不用为了得到它而受过多的束缚,就有资本不去做那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人们要清楚,追求金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不再追求金钱”。当钱不再对自己的生活构成束缚时,才能从心理上获得最大限度的解放。所以,金钱不是一个数字的问题,而是一个心态的问题,无止境的追求金钱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健康也是如此,人们拥有健康的时候往往不会珍惜,只有等到疾病缠身的时候才会领悟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要用健康去追求财富,同时也需要有健康来享受财富。健康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比“有命挣钱,没命享受”更加让人扼腕的呢?所以,一定不要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取金钱,那注定是赔本买卖。

快乐是什么?人们说“知足常乐”。所以,快乐是一种知足的心境。当你的生活被无止境的金钱追逐占满的时候,恐怕你的快乐也就无处容身了。所以,能挣钱的同时,也要懂得享受财富带给你的快乐。钱可以为你带来快乐,但是当人生中只剩下钱的时候,你的快乐当然也就是短暂的。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一边挣钱,一边享受财富给自己和身边所爱的人带来的快乐。财富没有尽头,但是懂得享受现有财富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那就是一种快乐。

有了亲情、爱情和友情,人们的生活就有了爱。“爱”是对幸福最重要的诠释,所以幸福需要爱。这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东西,因此它才珍贵。

有人喜欢拿钱和爱相比,以此来显示“爱”的高尚纯洁和“金钱”的俗不可耐。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它们本身不具有可比性。“金钱”是一种工具,“爱”是一种情感,二者本身的构成成分就不同,硬要拿来作比较是不公平的。此外,“金钱”可以用来维护“爱”,为它镶个美丽的金边,为它扫除不必要的障碍,为它制造更多的浪漫,为它谱写幸福的未来。换言之,当“钱”遇见“爱”时也可以变得很可爱。只有放弃对钱的偏见,才能感受爱的醇美,这才是财富的真实含义。

人生,既像宇宙一样浩瀚,又像尘埃一样渺小。追求到深处,圣洁的心灵一定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正确的快乐定义。我们需要做的,是控制好自己对财富的欲望,要将财富、名誉、地位、快乐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掌握好。实现了这一点,你离幸福也就不远了。

减少欲望,简化生活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使自己得到幸福的秘诀不是满足欲望,而是减少欲望。”欲望是毁灭幸福的刽子手,是焚毁幸福的熊熊烈焰,它不仅会扰乱人们平静的心,使人们陷入逐名逐利的忙碌状态中,让人们心累,还会使人们迷失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减少欲望,简化自己的生活,才能获得真实、快乐的生活。

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自己所住的村庄,到山中去隐居修行,走之前他只带了一块布当衣服。有一天在洗衣服时,他发现自己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就下山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村民们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一块布。

修道者回到山中继续修行。一天无意中他突然发现自己居住的茅屋里有一只老鼠,这只老鼠常常在他专心打坐时撕咬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可他遵守不杀生的戒律,不想亲自去伤害那只老鼠,但又无法赶走它,只好回到村庄里,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给猫吃什么呢?自己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啊,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了。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觉自己每天都要花费许多时间来照顾那只乳牛,没有时间打坐修行,于是他又回到村庄,找来一个流浪汉来帮助自己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几个月,开始有所怨言:“我和你不同,我需要一个太太,过正常人的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也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