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自我实现”的“我执”,才能接受不完美,才不会因为苛求结果而气恼,才能于得失间保持心平气和,才能通过体味过程实现幸福的生活。
舍弃“老经验、年长”的“我执”,才不会对他人指手画脚,诸多要求,才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与不足而不生气,才能收获和谐的人际关系。
舍弃“自以为是”的“我执”:自己没什么了不起
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其内心的愤怒总是被轻易地挑起,一旦他人与自己意见不合,或者遭遇了不如意的事,便心生愤怒,与外界的人与事对抗起来。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完善自我,只能在失败中徘徊;也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好感,注定与寂寞、孤独为伍。试问,这样又如何能获得幸福呢?因此,我们需要舍弃“自以为是”的“我执”。无论自己取得过多大的成就,拥有多么显赫的身世,都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其实我也没什么了不起”,这样生活才能多一些安宁与幸福,少一些愤怒和烦恼。
有一次,美国拳王路易和朋友一起驾车出游,途中,因前方出现异常情况,他不得不紧急刹车。不料,后面的车尾随太紧,于是两辆车有了一点轻微的碰撞。后面的司机怒气冲冲地跳下车来,嫌他刹车太急,继而又大骂路易驾驶技术有问题,并挥动双拳,大有想把路易打个稀巴烂的架势。
路易除了道歉的话以外自始至终再无一语,直到那个司机骂得无趣了,扬长而去。
无疑,路易是颇具生活智慧的。他没有太把自己当回事,即使自己在力量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面对他人的挑衅,他也能够平心静气,而不是愤怒。正是这种“其实自己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心态,让路易避免了一场人际冲突以及后续一连串的麻烦事。路易的这种心态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我们把自己摆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当我们遭遇挫折与不公时,在心理上就更容易将其合理化,会认为“无法获得公司的器重是我自己不够优秀,我应该更加努力”、“我并不是太出色,他没注意到我是很自然的事情”等;而不会有“我这样优秀,他竟然不重用我!这就是嫉贤妒能”、“从来别人都对我尊敬有加,他怎么能出言讽刺”等想法。这样一来,心中自然能够保持平和,让怒气消退。
生活中,当我们因不如意而心生愤怒时,不妨试着适当降低自己的位置,试着做一个旁观者而非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人物。
比如,当妻子因逛街而忘记准备晚饭时,如果丈夫将自己的位置摆得过高,认为:“我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我拼死拼活地挣钱养家,而你却只顾着自己玩乐,连晚饭都不准备,让我饿肚子……”这样顺着想下去,势必会越来越生气。相反,如果丈夫适当降低自己的地位,别认为“全家人都应该围着我转,因为我最重要”,就会觉得“妻子不是厨娘,不做晚饭也是很正常的”,这样一来,心中的怒气自然能够退去。
一般来说,一个人将自己的位置摆得越高就越容易生气,就越难获得幸福;相反,在肯定自己的同时适当放低姿态、摆低自己的位置,告诉自己“其实,我没什么了不起”,则更容易收获平和的心态,获得幸福。
舍弃“自我实现”的“我执”:别苛求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希望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带给人成就感、满足感,是幸福的前提。遗憾的是,生活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因为无法实现预期中的自我而愤怒、懊恼,或自己跟自己生气、较劲儿;或是跟外界生气,埋怨他人和时运。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自我实现就会愤怒、痛苦。然而,如果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太苛求完美,脱离了现实基础,那么,自我实现就变成了“我执”,成了愤怒的诱因。
一个人渴望自我实现并没有错,但如果将自我实现同自己拥有的、自己做事的结果等同起来,持有“我拥有的越多越好、做得越完美,自我价值就越高,自我实现的程度就越深”的心态,势必就会苛求结果,进而失去平和的心态,变得易怒。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类似于下面这位渔夫的经历:
一位渔夫为了成为有钱人,获得大家的认可,决定出海打渔,第一天一无所获,他闷闷不乐;第二天依旧两手空空,他生气地指天大骂;第三天他从海里捞到一颗硕大的珍珠,本来很高兴,可是却发现珍珠上有一个黑点,渔夫觉得被上天捉弄了,心中开始觉得愤愤。随后,他又想,如果能将这个小黑点去掉,珍珠就会变得完美无瑕,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开始动手打磨珍珠,可是磨掉一层,黑点还在,他看着变小却依然有瑕疵的珍珠气闷不已;可是他不甘心,于是又磨掉一层,黑点还在……就这样,磨掉了一层又一层,黑点终于消失了,可是珍珠也变得非常小了,值不了几个钱。如此,渔夫越想越生气,最后竟然大病了一场。
渔夫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并没有错,但他却走进了心态的误区,一味地想要获得更好的结果,使得自己于愤怒中不理性地不断打磨珍珠,想要消除其瑕疵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试想,如果渔夫对结果不是那么苛求,那么捞到珍珠后,尽管有瑕疵,不能让他一下子就变成有钱人,他也会欢欣鼓舞,会因为看到了成绩而更加努力地继续打渔。
我们应该明白,太关注结果只会让人过于计较得失,过于计较得失便容易因得到的不够、失去的太多而恼怒,即使得到的从客观来说并不算少,失去的也并不算多;同时,太过在意结果就容易忽视过程,在过程中出错,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很好地实现自我,也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若将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过程,则更有助于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也更有利于我们取得预期的结果,使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
舍弃“老经验、年长”的“我执”:不要苛责别人
生活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总是看不惯身边的人和事,进而气闷,甚至将愤怒化为言语或行为攻击他人。
丽贝卡是个容貌姣好的姑娘,她在一家公司从事后勤工作,总是将所有的办公桌收拾得一尘不染,各种文件分门别类地摆放得整整齐齐,就连阳台上摆放的小杂物也各有其位。
“丽贝卡,以后谁娶了你可是天大的福气。到时候家里一定被布置得温馨又整洁!”同事们经常这样夸赞她。
听了这些话,丽贝卡高兴极了,更加勤快卖力地打扫办公室,后来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上司的赏识,把她擢升为后勤主管。但是她却开始觉得自己有经验、有资格,渐渐地对许多事都看不顺眼,不说对方吧,憋在心里实在气闷;可是说了也没有什么用,对方不改,自己更觉得生气。不知不觉,她就开始用带着怒气的口吻和同事说话了,如:“彼得,看看你的桌子,好像几百年没有擦过了,在上面工作,你难道不会觉得难受吗?”“乔治,你难道不觉得惭愧吗?给我的文件总是这样乱糟糟的!”“天啊,怎么会有这么离谱的事情”……
就这样,丽贝卡生气的次数越来越多,她觉得全世界都在和她作对,而公司的同事中主动疏远她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会暗地里给她“使绊子”。
丽贝卡以苛刻的标准要求他人、衡量事情,使得事事在她眼中都不如意,这样一来,难免生气。
“水至清则无鱼”。太过苛刻的标准就像一堵围墙,阻断了自己与他人的联系,自己难以出去,别人也难以进来,最后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也必然存在缺点、短处,我们为什么要盯住人家的缺陷不放呢?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我们必须学会包容对方的瑕疵,如果那些瑕疵并不是激烈得与我们相冲突的话,都是应该包容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拿着“放大镜”看人,弄得他人“原形毕露”、一无是处,他人看到他就会怕,而他自己也无法信任他人,交不到朋友。
记住“人至察而无徒”。一味对别人苛刻、挑剔只能让自己在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和孤单。那种以自己的长处为标准去指手画脚挑剔别人的人,只会让人讨厌,也是很没有修养的表现。生活中幸福的人,往往都会以宽容、豁达的胸襟对待周围的人,包容他人的失误和缺点。即使当他人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时,也能宽容、谅解。
人与人相处总会出现意见相悖的时候,这时就需要用度量去包容,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即使你并不认可,也不能不屑一顾、乱加批驳。当有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恼羞成怒,而要拿出度量来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之,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原则性问题,都可以用度量去包容。
改变想法,才能幸福
生气会赶走幸福,而人们生气通常源于三类事件的发生:第一类,别人说了不合自己心意的话,于是很生气;第二类,没头没脑地发脾气,弄得别人一头雾水,都不知道你在气什么,而且通常不是理直气壮,而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理不直才气焰嚣张;第三类,为意见不合而生气,无论是在正式场合还是在私下闲聊的时候,只要有人提出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就无法忍受,立刻暴跳如雷。
事实上,无论我们为了哪种原因而生气,都是因为我们对身外之物太过在意,内心的修炼还达不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洒脱境界。对于心性的修炼,无论何时都不能放松,当我们拥有了平和淡然的心态时,就会改变自己以往的一些不聪明的想法,不再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轻易动怒。
无论是愤怒还是欢喜,都源于人的内心。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控制你的喜怒哀乐。
坚持己见,才会导致怒气横生
生气伤神又伤身,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忍不住经常生气。自负自大同时又固执己见的人最容易生气,在他们看来,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不过是小菜一碟。当他们想要某件东西时,就认为自己绝对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偿所愿。当他们心中形成了某种认知,就不会因为任何人或事而改变想法,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绝对正确、不需更改。
如果有人提出了异议,他们就会大发雷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掌握的明明是真理,竟然有人提出质疑,怎能不生气?但事实证明,固执己见的人通常是错的,于是他们更加生气。
一只猴子去外面玩耍,回来的时候已经天黑了,当它走到家门口的时候,看到了门前的小池塘里有一轮月亮,亮晶晶地闪动着光芒,猴子心想:“天上的月亮照不到我的家里,如果能把水中的这轮月亮捞起来放到我的家里,我晚上就不用再忍受黑暗了。”这个念头一冒出来,猴子就觉得非常可行,于是兴致勃勃地蹲在水边捞月亮。树上的猫头鹰看见了,就好心地告诉猴子:“别费劲了,水中的月亮是捞不起来的。”但猴子却不以为然,心想:“你这只笨鸟知道什么呀,我的决定怎么可能无法做到。”于是,猴子白了猫头鹰一眼,继续捞水中的月亮。但是,每当它碰触到“月亮”时,“月亮”就碎了,然后从它的指尖溜走。当它的手离开了,月亮就又恢复了原样,好像是在嘲笑它不自量力。猴子捞了一个晚上,直到黎明时分月亮“回家”了,它也没有打捞成功。猫头鹰说:“怎么样,事实证明你是错的。”猴子更生气了,恼羞成怒地跑回家去,关上门再也不出来了。
不要总是觉得自己绝对正确,当别人给出善意的提醒时,不要固执己见地不愿修正,否则,当最后证明了你是错的时,你会更加无地自容。
有时候,我们还会对自己发脾气。当工作出现问题,我们对自己生气。当遭到领导批评,我们也不能接受,明明可以把工作完成得完美无缺,没想到竟然出了这么大的纰漏。当我们的身体得了某种疾病,我们更是无法理解,自己竟然会患上这种疾病。每一种状况都让我们感到错愕惊讶,然后愤怒不满。
实际上,根本没必要为这些状况气恼。谁的工作不曾出错?谁没有遭受过领导的训斥?谁的身体永远不会出问题?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然后努力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若只是固执己见,耿耿于怀,则只能伤身伤神。
了解“人总会犯错”就不会生气
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绝对正确,这是很没道理的,因为没有人能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如果有人问你是否真的完美无缺,永远准确无误,你可能会在嘴上谦虚地说:“怎么可能,我从没这样想过。”如果那个人继续对你说:“原来如此,你不过是一个愚笨之人。”你肯定会气得咬牙切齿。通常情况下,人的行为并不符合自己的本心,虽然脸上挂着谦虚的笑,嘴上也说着谦虚的话,但心里却可能怀着骄傲自负的想法:“我当然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奋的人,再没有比我更完美的人了。”
生活中,父母经常责骂自己的孩子,老师也经常批评自己的学生,公司员工也会经常遭到老板的训斥。也许公司员工确实犯了错,但老板在训斥他的时候,却想着“只有我是对的,你当然是错的,所以我才训斥你,我的愤怒是合情合理的。”这样的想法为愤怒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于是他就气愤难平。
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微笑着告诉对方哪里做错了,为什么是错的以及改正的方法。但我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对别人大发雷霆。当我们对别人发脾气的时候,心里的想法通常是:“我绝对正确,我的想法是对的,我说的话是对的,我的做法也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