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豁达的心境,地狱也是天堂
豁达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让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而不会忿忿不平、怨天尤人。豁达的人相信,再坏的境遇也不会没有一丝阳光和希望,只要用心寻找,总能苦中作乐。豁达要求人们即使身处绝境也要主动寻觅、用心追求,它希望人们扩大生活领域、尝试新的事物,它使人们懂得天下所有的坏事并非只有一种性质,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宋代文学家苏轼为后世所敬仰。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苏轼的独特人格主要表现在乐观旷达、超然物外,身处逆境却不愤怒绝望、自暴自弃,反而能保持豁达安适的心境,能够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精神境界。苏轼的人格代表了华夏文化豁达、大度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是戏剧《班昭》中的一段台词,却可以用来概括苏轼苦楚凄凉却又豁达的一生。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政客们认为任由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他在牢狱里受尽凌辱,性命堪忧,士大夫的颜面扫地,弱书生的清高不存。所幸,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满身污水,苏轼被押解着来到满目苍凉的黄州。
在黄州,他感受到了生平从未有过的孤寂与悲苦,但他没有因此而忿忿不平,更没有就此一蹶不振。在那里,他看穿了生命的短暂,悟透了生命的永恒。他用一篇又一篇美丽的诗文为他苦难的一生做着精彩的阐释。他高唱着“大江东去”,借古人的酒杯抒发自己的快乐,向我们展示着“一樽还酹江月”的宽阔和旷达的胸怀;他轻吟着“望美人兮天一方”,将政治的失意赋予清风明月,向我们展现出豁达的心境和智者的释然。
仕途的失意,致使苏轼的生活面临着诸多困难,甚至有些时候还处于居无定所、青黄不接的生活困境。但是,正是这种贬逐蛮荒、身处忧患困厄的境况,彰显了他人格中的随缘自适、乐观旷达。苏轼没有整日沉浸在愤怒和抱怨之中,贬逐的困苦生活并没有让他的内心屈服,反而成就了他更加坚毅的独特品质。
继“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携带家眷在居住地东面的山坡上开荒种田、自力更生,亲手开垦出了日后闻名的“东坡”,并且以居士自称。于是,后人称苏轼为“东坡居士”。
他在灾难与不幸面前,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愤怒绝望,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和超越世俗功利观念的豁达心境,这对于他来说虽然是一种无奈之举,但是无奈之中又何尝没有幸福。他历经忧患,渡尽劫波,没有被心中的愤怒和不平压垮,反而练就了自己乐观豁达的心境,留给后人一个从容洒脱的背影,值得我们学习。
不为小事生气
人活在世上只有短短几十年,却浪费了很多时间为一些小事而生气。
我们一般都能很勇敢地面对生活中那些大的危机,却常常被一些小事搞得很生气。
心理学家认为,“小事”如果发生在生活里,往往会造成“世界上半数的伤心事”。芝加哥的约瑟夫·沙巴士法官,在仲裁过四万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之后说道:“婚姻生活之所以不美满,最根本的原因往往都是一些小事。”
吉布林和他舅舅打了维尔蒙有史以来最有名的一场官司。吉布林娶了一个维尔蒙的女子,在布拉陀布造了一所漂亮的房子,准备在那儿安度余生。他的舅舅比提·巴里斯特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们俩一起工作,一起游戏。
后来,吉布林从巴里斯特那里买了一点儿地,事先商量好巴里斯特可以每季度在那块地上割草。一天,巴里斯特发现吉布林在那片草地上开出一个花园,他生起气来,暴跳如雷,吉布林也反唇相讥,弄得维尔蒙绿山上乌云笼罩。
几天后,吉布林骑自行车出去玩时,被巴里斯特的马车撞倒在地。于是吉布林告了官,巴里斯特则被抓了起来。接下来是一场很热闹的官司,结果使吉布林携妻永远离开了美国的家。而这一切,只不过为了件很小的事——一车干草。
实际上,要想避免一些小事引起的愤怒,只要把看法和重点转移一下就可以了——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心点的看法。作家荷马·克罗伊说:“过去我在写作的时候,常常被纽约公寓照明灯的响声吵得快要发疯了。后来,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出去露营,当我听到木柴烧得很旺时的响声,突然想到:这些声音和照明灯的响声一样,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声音而讨厌那个声音呢?回来后我告诫自己:火堆里木头的爆裂声很好听,照明灯的声音也差不多。我完全可以蒙头大睡,不去理会这些噪声。结果,头几天我还注意它的声音,可不久我就完全忘记了它。”
英国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对这句寓意深刻的名言,法国作家莫鲁瓦作过下面的解释:“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忘却许多不愉快的经历。我们常常为一些不令人注意、也是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失去理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试问时过境迁,有谁还会对这些琐事感兴趣呢?不,我们不能这样生活。我们应当把我们的生命贡献给有价值的事业和崇高的感情。只有崇高的事业和感情才会为后人一代代继承下去。要知道,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的生命是短促的。”
不动怒,解决自身与环境的冲突
与周围的大环境融合统一,则如鱼得水,心情自然愉悦舒畅。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则与人冲突不断,无法一展所长、充分进行个人发展。此时,人往往会心生愤怒,认为是他人待自己不公或有意刁难自己。殊不知,愤怒会加剧一个人与环境的冲突,让自己更加痛苦。相反,如果为了消除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差异做些努力,则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的来说,个人与环境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坐在那里抱怨,而应该积极想办法及时调整:一是调整自我去适应环境,二是改变环境以适应自我。如果在经过周密的考察之后选择去改变环境,就要全力以赴去做,但切忌自以为是、好高骛远。如果无力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当环境变得合心意,又或者个人经过调整适应了环境,我们的愤怒自然就会无为而治,幸福也会如期而至。
不合适,就改变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也要不断改变自己,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总有一些人对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感到愤怒和不满,却又不愿意为改变环境或者自己做出努力;而且,他们还总认为其他人之所以成功、幸福,是因为他们机会好、运气好。
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能够与我们的能力和欲望的发展相适应,当然是最值得欣慰的;但如果不能适应,我们不能只坐在那里忿忿不平地抱怨,而应该想办法及时调整:一是调整自我去适应环境,二是改变环境以适应自我。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观念、思想、行为及目标,以便更好地把握机会,顺利地实现自我价值。但是,有时环境的发展与我们的事业目标、欲望、兴趣以及爱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这时环境就阻碍、限制了我们欲望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就得想办法来改变环境,让它更适合我们的能力和欲望的发展需要。
某音乐学院的一个高才生,毕业后到某企业的工会做宣传工作,这让他感到很苦恼,认为自己的专业才能与所做工作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长期在这里干下去,不但看不到前途,而且自己的专业也将被荒废。于是他四处活动,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可是,一次次折腾并没让他如愿以偿地找到新的出路。
既然没有其他道路可走,他也只能死心塌地地安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但他还是认为应该改变目前这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状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他制订出一个工作规划,他找到单位的工会主席,提出了要为企业筹建乐队的想法。幸运的是,工会主席很支持他,不出半年,他的乐团就已初具规模。两年以后,这个企业乐团的演奏水平已经达到业余一流水平,甚至可与专业乐团相媲美,在多次公益演奏和更高级别的比赛中,都获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个时候,他已经成了一位知名度较高的乐队经理,取得了小小的成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化劣势为优势,变不利为有利,不但开辟出了能够让自己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而且培养了自己的领导管理能力,为以后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在一定的范围内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但同时也要明白,一个人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调整自我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许多条件,但关键还在于人的信心与智慧。只要有了改变环境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能够想出改变它的好办法。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时,不要只顾着忿忿不平、怨天尤人,而要经过周密的考察做出判断:是改变环境还是调整自身。如果选择改变环境,就制订一个计划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做;如果无力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无力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很久以前,人都是赤脚行走的。
一位国王去偏远的乡间旅游,路上有很多碎石头,把他的脚硌疼了。国王非常愤怒,回到皇宫以后,下令将国内所有的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这样,无论自己走到哪里,都不会再被石头硌到脚了。
但是,哪里有那么多的牛皮呢?就算把全国所有的牛都杀了,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牛皮呀!就在大家为此愁眉不展时,一个大臣大胆向国王谏言说:“陛下,为何要劳师动众呢?只需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就能让你不管走到哪儿,都可以免受刺痛之苦啊!”
国王认为很有道理,便采用了这位大臣的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当环境不利于我们,而我们又没有能力去改变环境的时候,愤怒是没有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改变自己。只要适应了环境,我们就不会轻易受到伤害。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策略。
一个人初到日本,感觉实在适应不了那里快节奏的生活,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吵嚷着要回国。有人劝他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如果不积极上进,将来无论到哪里都不会有容身之地。这个人听了别人的劝说,试着去改变自己,很快就不再有怨言了,生活得很惬意。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来,首先就要适应这个社会。对于社会环境中阻碍自己、给自己带来不良体验的或是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不要只顾着发火,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有可能继续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要学会适应环境,这样才不会被淘汰,才有可能做一个强者;做一个强者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龙晓菲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大公司上班。没过多久,龙晓菲就发现这家公司的老员工对自己的态度冷淡,每天都只顾忙自己的事情,连个招呼都不打。甚至龙晓菲进公司都有一个月的时间了,那些老员工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公司里有很多帮派,为了利益,小集团与小集团之间充满了斗争。作为新人,因为不知道背景,龙晓菲总是被大家提防着。
龙晓菲感到非常愤怒,但也无可奈何。她感觉自己很难适应这家公司,因此想到了放弃。她向好友诉苦,好友听后只说了一句“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一语中的。龙晓菲也一下子悟出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联想到自己职场上的遭遇,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做的不是愤怒,而是积极改善这种状况。否则,自己就会成为无法适应环境、将要被淘汰的人。想到这些,她毅然决定改变自己。
从那以后,龙晓菲不再轻易为各种事情而感到忿忿不平。在公司里,她洋溢着热情,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她去做,对某些不受欢迎的人,她也一直保持着最友好的微笑。两年后,龙晓菲因为业绩突出、人际关系好而被提升为部门经理。
人生在世,自身与环境存在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很可能这个环境并非人力可以改变。这时,恼羞成怒或愤怒地怨天尤人只会让冲突更严重,让自己更痛苦。因此,我们要学会慢慢去适应这个环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放宽心胸,处理好同周围人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模式,让幸福变成可能。
舍弃“我执”,卸下人生的枷锁
前面已经论述过,“我执”是让人心生愤怒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心平气和地去生活,就必须舍弃“我执”。只有这样,心灵才能平衡、宁静,才能体会到幸福。
舍弃“自以为是”的“我执”,认识到其实自己也没什么了不起,才能够在不如意的世事以及他人的挑衅面前保有类似“我只是平常人,他这样对我也是正常的”这样的想法,才能保持平常心,从而心平气和地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