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句话,老绅士愁容满面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笑容中还充满了惊喜和爱。当即老人就要与罗伊签订买卖合同。罗伊当然愿意付出他所有的钱,但他仅有3000美元,可房子卖价却是30万美元,这该怎么办呢?罗伊想了想,只得这样草拟合约:卖方将房子抵押,抵押款是29万7000美元,买方每月支付抵押利息500美元。
老人同意了这个合约,并把所有的古董家具都作为礼物送给了罗伊,而且还有一架钢琴。罗伊意想不到地获得了经济上的胜利,其实真正的胜利者却是快乐的老人和他们之间的亲密的友谊。
同理心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它并不是多么复杂的技巧,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要你愿意做,就能够做到。
如果肯多了解每一种行业的特性、每一类人的喜好,就比较容易运用同理心去进行沟通。例如,当你和屠夫在一起的时候,你就谈肉;和面包店主人在一起时,就谈面包;和他们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谈三明治。这是同理心沟通的最高哲学。
解决争端,用同理心应答,可以让沟通更融通!每个人的生长背景、理念不同,未深入了解对方的难处、困境、限制,就随意给对方定性,有欠妥帖。用同理心处世,凡事要从正面思考,便能做到化敌为友。运用同理心,就会积极地为对方着想,许多表面上十分棘手的事情也能够迎刃而解。
20世纪70年代,埃及和以色列在双边谈判中,就西奈半岛问题争执不下,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以色列坚持要占领西奈半岛的一部分,埃及坚持要全部收回西奈半岛的主权,双方因此而互不相让,负责调停的美国人,反反复复地在地图上重新划定疆界,却屡屡遭致双方的诘难。
再后来,调停者经过谨慎的反复的研究,终于找到了双方争执不下的关键所在:以色列最关心的是国家的安全问题,担心埃及的军事力量离自己太近,因而不敢放弃西奈半岛;而埃及则最关心的是领土完整。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后,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契机。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埃及,以满足埃及“领土完整”的要求;而埃及要保证西奈半岛大部分地区的非军事化,以满足以色列“国土安全”的要求。
经常听到已经为人父母的人说:“我以前都乘公交车上学,为什么我的孩子非要家长接送不可?”也常常听到公司上司说:“以前当我是职场新手的时候,每天都能工作8个小时,为了赶着交货,也肯加班到天亮。由于我的尽职尽责,才被提拔做了总经理。为什么现如今的员工都做不到呢?”
其实,这样轻易将自己的“特性”投射给他人,是不对的。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我投射”,说白了就是“自以为是”。在沟通的领域中,是一项大忌!因为每个人的生长背景、思想理念不同,没有深入了解对方,就随意贬斥之,是很片面的。缺乏同理心的人处理事情时,就会常常失去分寸。
很多时候,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都是因为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因为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也就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及想法,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回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沟、夫妻之间的分歧、上司和下属之间的矛盾、朋友之间的误会,只要我们能够换位思考,很多都是可以解决的,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好奇心”,不愿意去想一想“如果我是他,会……”
事实上,如果能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和具有同理心,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在工作中,具备同理心的人,会拥有更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环境中更高效地工作。
有好思维,才能问得高效
在一个教堂内,一天,一位教士做礼拜时,忽然烟瘾上来,无法忍住,就问主教:“我祈祷的时候可以抽一支烟吗?”结果,这位教士遭到了主教的呵斥。其后,又有位教士也遇到了同样的状况——犯了烟瘾,他却换了一种方式问道:“我吸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主教竟然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看,这就是思维不同,造成问的方式不同,进而造成沟通障碍的典型例子。刚开始的时候,那位教士的思维集中在“想抽烟”这件事情上,因此他便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问题,被主教呵斥。相反,另一位教士注意到了所处的环境,因此他提的问题便不那么叫人反感了,这才让他与主教的沟通变得和谐而高效了。
高明的提问方式会使人心中喜悦,从而顺利地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而较差的提问方式只会招人嘲笑,甚至招人厌恶。而这都源于你拥有一颗怎样的心,一种怎样的思维,一种怎样的提问方式。
故此,在这里将较好的提问方式一一列举,为解决提问困境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从而助你走好有效沟通的关键一步。
提问前的准备
为了使自己的提问能够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你必须做好提问的准备。而且人们通常会对了解自己的人比较友善,较愿意采取开放态度,你了解对方越多,能够运用的技巧越多,沟通起来就会越顺畅。
很多时候,沟通的中断或不成功,往往是因为我们太过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只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却没想过,应该也要学着去理解他人。因此在开始交流沟通前,就要放弃自己太多的想法,保持一种愿意倾听和了解他人的心态,以使沟通更加顺畅。
这时你就要思考,你了解被询问的对象吗?多方核实过你的问题吗?他是否拥有相关信息、专业和人脉?对方会愿意回答你的问题吗?他跟你关系好吗?他现在手边是否有急事而无暇理你呢?他现在的心情好吗?怎么问才合适?你知道自己有疑问的关键点在哪里吗?你的问题是否明确到让对方容易回答?这样一步一步地思考下来,你就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你要提问的对象,从而实现高效沟通。
提问的典型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典型的提问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诱导提问法。面对犹豫不决的客人,厉害的店员通常不会执著于客人“要不要买”这样的问题,而会直接将焦点引导到付款方式上“你要刷卡还是付现,付现有九折喔!”同样的道理,要是约会对象不确定要不要跟你出去时,与其问对方“要不要跟我去吃饭”,不如直接问“我知道两家好吃的餐厅,是意大利菜和法国料理,周六去其中一家试试吧?”将可大大提高对方同意的概率。这种方法主要的思考点在于迂回曲折又富有建设性地提出解决方法,思维里主要是在思考如何为对方着想,如店员那样思考的是顾客是刷卡还是付现而且还有折扣,而不是直接询问对方目的使对方毫无选择性。这样能够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并迅速做出判断。
(2)限定式问题挖出答案,开放式问题引出信息。例如“你买车时重视什么条件呢?”答案的范围广泛,限定式问题则是“你买车时重视的是性能还是省油程度”,答案只能二选一。若想从对方身上得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就用开放式的问题,若想引导出确切的答案则采用限定式问题,尤其是在对方优柔寡断、无法决定时,限定式问题更能巧妙地套住对方。再比如,一个朋友到你家做客,但你并不知道他的口味,于是会问,今天吃什么?鲫鱼还是带鱼?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对方的喜好,以便于进一步沟通。提问时应该先从对方容易回答的封闭式问题切入,待看出对方特定话题逐渐加温之后,再转到开放式问题。限定性提问法要求你运用集中思维,将思维收敛在关键点上,然后从中找出恰当的问题。而开放式提问法与之正好相反,运用辐射思维,将关键点如今天吃什么?就是在发散回答者的思维,于是从对方的回答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3)一次只问一个问题,别让对方慌乱。一次只问一个问题,提出时最好直截了当,不偏不倚。如果提问没有先想清楚,就会很容易一次问出一大堆问题。如最近顾客都在抱怨什么?为什么你还要亲自接抱怨电话?我们上周的新政策已经产生负面效应了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对方根本不知道该回答哪个问题。如果能将问题锁定在顾客对上周的新政策有什么反应上,对方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4)一贯性提问法让人难以拒绝。饮料要不要换成大杯?很多人在点餐时都有这种经验,结果常常是不管自己是否吃得下就糊里糊涂地点了头。这是因为人们所采取的行动通常会跟已表明的立场一致,不轻易改变。既然已经表明想买薯条与饮料,对于店员追加的要求也就较难拒绝。同样的道理,当客人说我不是很喜欢这个颜色,如果有灰色的就好了。如果你接着说这件衣服有灰色的哦!,客人就不好意思不掏钱了。
(5)换角度提问法。这种方法会改变对方自我决定的错觉以及带有强硬的命令式的想法,能够通过提问引导对方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进而以为结论就是他自己的决定。如下面这场对话:
“薪水好少啊!”
“只要拼命工作不就可以升迁,也可以加薪了吗?”
“但是我又不想为多挣一点薪水而拼命工作。”
“你觉得公司会先调薪再期待员工拼命工作,还是看到员工拼命工作的成果之后再调薪呢?”
“当然是为拼命工作的人调薪喽!”
(6)摘要式提问法,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当对方在说话时,如果你只是发出“嗯嗯”的回应,很容易让对方怀疑“这个人真的有在听吗?他真的听懂了吗?”。因此若能试着将对方说过的话经逻辑归纳后再反问对方,如“你的意思是……吗?”或“关于……这一点我还不完全了解”,如果你的想法跟对方一致,对方就会感到安心而继续说下去,即使两人有误解,对方也会因为感受到你的认真倾听而乐于解释,如“其实是这样的……”。这里主要说的是,在他人回答你的问题时,你的大脑要不停地思考并跟进,要从其中获取重要的信息,然后等对方回答完之后,就要经思考总结出对方所说内容的大意,以使自己的想法与对方保持一致,这样就能够实现和谐沟通、效率沟通。
(7)缓冲式提问法,可以降低戒心。提问中,要思考适当的方法,降低对方的戒心。比如,如果有很想问但又担心失礼的问题,你可以在提问前,加入缓冲句,例如“在百忙之中打扰您真的很不好意思,可以请教关于……的问题吗?”如果是牵扯到更敏感的问题,你可以接着说“我自己是觉得……”来表明立场,这样通常能解除对方的戒心。合适的缓冲和立场表达,能够很好地卸下对方的心防,使得沟通更加顺畅。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个独树一帜的提问技巧,总是在谈话一开始问些温和的问题,让对方回答“是、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以此作为缓冲,先让对方认同自己,接着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到原本设定的方向。如此一来,原本与自己意见相左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几分钟前还坚决否认的主张,最终双方取得共识顺利达成合作的目标。
(8)提问停顿法。指的是问题结束时停顿一下,但要维持目光接触,保持缄默、动作停顿至少十秒,让对方有时间好好思考如何回答,回答的品质将能大大改善。
(9)提问鼓励法。即在提问后续问题时思考如何运用鼓励法,使对方继续说下去,然后协助对方理清回答中的观点。例如,“这件事请你多说一点”、“还发生了什么事”、“那件事之后又出现了吗?”……鼓励对方多谈自己,学会倾听。而且你思考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范围可以由外而内包括家庭、学习、生涯、兴趣、经验、人际关系、成就、价值观等。但提问时要视关系的亲疏程度,不断地调整说话方式。
(10)提问“为什么”的时机选择。要思考提问“为什么”的合适时机,才能了解更多潜在的信息,以协助解决问题。以下的两个技巧要谨记:一、要注意提问的语气,不妨练习一下。提问的时候,不要让人误认为自己在生气。尝试一下带着好奇、愤怒、挫折、求知、无知的语气说出“为什么”,体验情绪影响语气的差异。如果控制得宜,以积极正面不带判断的方式提问为什么,通常可以顺利提问进而得到立即的回应与深入的回答。二、善用辅助工具提问五次为什么,在会议或较为正式的场合提问为什么时,不妨带着草稿纸作为辅助之用,借以消除或化解在提问为什么时容易引起的指责、对立或攻击。首先在白纸上写下想要探讨的议题,并且号召大家自由发问“为什么”。第一个为什么或许得出几个不同的答案,这时可将每一个答案写在白纸上,继续往下探究,如法炮制再问四次为什么,有助于找出议题的根源和成因。
其实,“愿意沟通”的思维意识及态度比提问的技巧更重要。当你在面对一个人时,如你没有意愿与他对话,再好的技巧也是毫无用处的。因此需要你找准交谈对象,从内心里愿意与之交谈,在畅谈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