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知人知面知心的行为心理学
39762400000018

第18章 规范自身言行,赢得他人的好感(2)

那么,为什么面对面的坐向能够刺激争论的激烈程度大幅上升呢?心理学家们做了如下解释。

1.人的视线逼视对心理产生了影响

与人相对而坐,正面直视,即使没有刻意凝视对方,由于位置的原因,也会使双方对视,甚至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而这种视觉感受会给人造成一种自然的压迫感和不自由感,进而激发起彼此的对立心理,使彼此关系紧张。相反,坐在对方的旁边,避免了视线的直接交锋,减弱了对立性,彼此也就不容易对立起来。

2.人类固有的潜意识产生了影响

在人的潜意识深处,很自然地将在自己旁边的对象看成是伙伴,而将自己对面位置的对象看作是敌人。受这种潜意识影响,面对坐在自己旁边的人,即使与他争论也不会过于激烈;而坐在自己对面的人,即使不争吵,也多少会有些距离感。

3.注意力激化了争论

如果是并排而坐,争辩时必然要扭转头部,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就会使人感觉到疲惫,进而使原本专注于争辩之中的注意力被分散,斗志骤减。这样也就不容易产生激烈的争吵。然而,面对面地坐着,一方面省去了扭头的力气,避免了注意力被分散;另一方面,将对方作为唯一的认知对象,使注意力更加集中,这样自然会越争越厉害。

显然,在交谈中,你的坐向影响着对方对你的态度。因此,当你与人交谈时,要想让彼此间的交流进行得和谐而顺利,就不得不注意选择自己的坐向。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第一,正常沟通时,侧身而坐,或取直角位置为宜。这种坐向传递给对方的是一种友好的信息,不会让对方有压迫感和紧张感。第二,在赞美人时要横向或倾斜交叉而坐。这样的坐向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重视,给人很诚恳的感觉。第三,安慰人时要并肩而坐。这种坐向是一种“我就在你身边,关怀你、安慰你”的暗示,能让对方感到温暖,达到安慰对方的目的。

行为密语

在交谈的过程中,坐向是影响双方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同时也要重视这些细节,并且力图将一切做到完美。如果双方要就某个重要的问题深入讨论,那么我们要与对方面对面而坐,这样就可以给人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如果双方是私下会面,那么在坐向上就可以采取比较随意的方式,这样既能摆脱对方的不安心理,又能让所有的想法都能得到很好的表达。

不妨请求他人帮个忙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众所周知的成功人士,然而,他也曾碰到过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他碰到了一个喜欢和他作对的人。

当时,年轻的富兰克林还只是费城一家小印刷厂的老板,在州议会的复选中,他幸运地被推举为宾夕法尼亚议会下院的书记员。就在正式选举前的紧要关头,一位新当选的议员却公开发表了一篇反对富兰克林做下院书记员的演说。演说篇幅很长,措辞尖锐,简直可以说是把富兰克林贬得一文不值。

面对这种意外情况,富兰克林既生气又有点儿手足无措。要知道,对方是一位很有名望、有修养、有才识的绅士,在当地十分有影响力,而富兰克林又不愿意卑躬屈膝地去讨好他。几经思考,富兰克林找到了一种比卑躬屈膝更恰当、更有效的方法。

富兰克林听说他收藏了几部十分名贵而罕见的书,于是,他就写信恳求对方把这些珍贵的书籍借给自己拜读。那位议员接到信,马上就把书送了过来。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准时送还了那些书籍,并且附了一封感谢信,由衷地表达自己的谢意。

后来,当富兰克林再碰见他的时候,他竟然主动地跟富兰克林打招呼,而且告诉富兰克林,他会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富兰克林。就这样,富兰克林将对手变成了终生的好友。

无独有偶,安德鲁·卡耐基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来化解人际危机。

卡耐基当时正在圣路易斯的某个地方办理一座刚刚建好的桥的税款问题。事情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的一位至关重要的合作伙伴竟然说想家了,想离开圣路易斯,回匹兹堡去。

卡耐基知道,如果他离开,那么税款的事情也就失败了,无论如何是不能让他离开的。在这关键时刻,卡耐基想到对方非常爱马,而且很擅长选马,脑中灵光一闪。他没有乞求对方留下来,相反,他请求对方帮他一个小忙,他说,他想给自己的妹妹买一匹马,但是自己不会挑马,希望对方能够帮他挑选一匹好马,先不要着急回家。

面对卡耐基的请求,对方果然答应了留下来。

富兰克林和卡耐基都利用请对方帮个小忙的方法,化解了人际危机,从而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怕引起他人的反感而从不找他人帮忙。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当他人拜托你帮个小忙时,你不但不会觉得麻烦,反而会觉得十分高兴。如果对方的请求恰恰是你最拿手的,你不但会心情愉悦,而且还会因此而喜欢对方。

不用为此感到怀疑,请求他人帮个小忙能够获得对方的好感是有其心理学理论依据的。

首先,请求他人帮个小忙,能够满足对方天性中的一种潜在的需要。当你请求他人帮个小忙的时候,实际上是主动将自己放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代表你需要他,这让他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自己的存在很有价值,从而抬高了对方,这样就能够满足对方获得他人尊重的本质需求,成就了对方的荣誉感。

总的来说,你请求他人帮个小忙,能够给对方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因此,对于那种自己力所能及或者擅长的事情,对方是不会拒绝你的。

其次,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也就是说,当个体的行为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愉悦的心理体验。

当你无心或有意地伤害了某个人时,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对他呢?”如果答案是“我很粗心、很糟糕”,那么,你正面的自我概念就与伤害他人的负面行为对立起来,进而产生认知失调;为了避免认知失调的不良感受,你就会为自己的负面行为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使之与你的自我概念一致,比如,你会想:“他让人讨厌!他活该!”

同样,如果你帮助了某个人,而这个人是你所讨厌的,那么,自我概念和自我行为就产生了冲突,而避免认知失调的合理解释就只能是:“我喜欢他,他很可爱!”

由此可见,请求对方帮个小忙,能够让你赢得对方的好感。因此,你大可不必拘谨地拒绝他人的帮助,更没有必要因为害怕引起对方的反感而不敢开口请求对方。

行为密语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我们自己可以解决,但是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个机会适当地寻求他人的帮助,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还能够增强彼此的信任,让对方感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请人帮忙也是一种可以加强彼此联系的方式。

努力记住有关对方的小事

马可·汉纳曾是世界闻名的美国政坛风云人物。1896年,麦金利正是在汉纳的帮助下才顺利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无疑,马可·汉纳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尽管如此,年轻而骄傲的纽约商人、政治家威廉·比尔却并不怎么喜欢汉纳。在他看来,汉纳不过是个克里夫兰的“红发妖魔”、是个“笨蛋”而已,总之,比尔对汉纳没有好感。

然而,由于汉纳是共和党的领袖,为了自己在政治路上能够走得更远,比尔不得不登门拜访汉纳。即使如此,他心中对汉纳仍然有说不出的反感。

出乎意料的是,比尔发现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汉纳从头到尾都在讲关于比尔的事情:关于比尔的父亲,关于比尔对政纲的意见等。

汉纳说:“你来自俄亥俄州吧?你的父亲是不是比尔法官?他是民主党的……”当时,比尔简直就觉得不可思议,汉纳竟然重视一个反对自己的人,将对方的一切了解得那么清楚。就在比尔目瞪口呆的时候,汉纳又像是在和一位世侄交谈一样说:“嗯,你父亲可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害得我几个朋友在一次石油生意上损失了许多钱呢!”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汉纳不时地讲到许多关于比尔的小事,例如他那位在阿需兰的伯父。就这样,当谈话结束的时候,比尔对于汉纳的反感已经烟消云散了。几天后,威廉·比尔甚至成了汉纳忠诚的支持者。在此后的几年中,威廉·比尔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曾经最厌恶的汉纳服务。

由此可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努力记住对方的小事,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让对方了解你记住了关于他的事情,这能够帮助你赢得对方的好感。

佩恩来享钢铁公司的创建人查尔斯·什瓦普,也认为对他人怀有浓厚的兴趣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窍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查尔斯·什瓦普被紧急任命为紧急装备军舰公司的领导。为了提高军舰的制造数量,他记住了当时火克岛造船所所长的海军司令喜欢泽西牛的癖好,然后他对这位海军司令说:“如果你能把军舰的制造数量从30艘提高到50艘,你将得到一头‘全美最棒的泽西牛’。”海军司令听后,视查尔斯为知己,表示愿意尽自己所能为查尔斯效力。

由此可见,努力记住有关对方的事情,然后让对方知道,能够让对方获得一种被人重视、被人关注的心理满足感,进而对你产生好感。并且,你所记住的事情越是微小、不起眼,当对方得知时,获得的心理满足感就越大,对你产生的好感也就越大。

通过记住有关对方的小事来获得对方的好感,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社交心理策略,无论对方是大人物还是普通人,这个方法都同样有效。

以访问大人物而闻名的新闻记者马可森说:“当你将大人物们曾经说过的话复述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就会显得格外的好,对你也会表现得格外友善。”

那些善于交际的人都十分明白这种策略所带来的好处,他们总会在适当的时刻顺便问一两句对方的个人事情,以表示他们将对方正在做的事、对方的喜好记挂在心上,让对方感觉被重视,从而让对方的心理产生非常愉悦的感受,进而对他们产生好感。

这个方法实施起来很容易,然而或许正是因为它的容易,人们才常常忽略它,总是记得与自己有关的事,而忘记他人的事。因此,从现在开始,努力记住那些和对方有关的事情吧,一旦那些在对方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从你口中说出时,你就在无形中靠近了对方。

行为密语

在人际交往中,细节的作用很重要。在与初次见面的人交谈的时候,我们不妨记下对方的一些小事,这样双方再次见面的时候,当你提出这些细节时,对方就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无形之中就会拉近双方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

从否定到肯定的交往技巧

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参与实验的被试者会面对4个不同的评价人,这4个人会以4种不同方式来评价他们。第一个人,一直给予被试者肯定的评价;第二个人,始终给予被试者否定的评价;第三个人,一开始肯定被试者,然后否定被试者,其否定程度与第二个人相同;第四个人,一开始否定被试者,然后肯定他们,而且肯定程度和第一个人相同。

最后,阿伦森统计了被试者对这4个评价者的喜欢程度。结果,被试者最喜欢的是一开始否定自己而后来肯定自己的人,其喜欢程度甚至远高于一直肯定他们的人。而被试者们最讨厌的也并非是一直否定自己的人,而是一开始肯定自己、然后又否定自己的人。

由此可见,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喜欢、奖励、赞赏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喜欢、奖励、赞赏不断减少的人。心理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增减原则”。

心理学家指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我价值始终是第一位的,每个人都会本能地保护自我价值。这种保护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从静态的角度看,它体现为人际交往中的交互性原则,即喜欢那些对自己有好感的人,而讨厌那些否定自己的人;二是从动态的角度看,它体现在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上,即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好感度不断增加的人,而讨厌那些对自己的好感度不断降低的人。

当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由肯定转向否定的时候,自我价值受到了威胁,这个时候出于对自我价值保护的本能需求,人必然会极力维护自己的自我价值。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自我价值不减少呢?当然是通过否定对方、拒绝对方来否定对方所给予的“肯定─否定”评价的正确性。

也就是说,要想赢得对方的喜爱,除了抱着“我喜欢你”的态度之外,还应该让你喜欢对方的程度呈递增趋势。

生活中,有的人最初与人交往时,为了赢得对方的好感,就有意识地频频赞美对方;许多事情,即使自己有困难仍然勉为其难地帮助对方……以此来向对方传递着“我喜欢你”的信息。可是,时间长了这种勉为其难就坚持不下去了,再加上已经获得了对方一定的好感,于是,赞美对方的次数在减少,对于对方的委托更是能推就推……所有的言行无一不让对方感觉到“他对我越来越不好了,他对我的好感度在降低”,从而激发了对方的自我价值保护机制,使彼此的关系陷入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