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城内积存着吕布的大量金银财宝,曹军攻下该城之后,曹操给手下的那些官员每人派了几辆战车,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瓜分那些财物。官员们个个唯恐落后,尽量搜取贵重的物品,全都把车塞得满满的。唯独袁涣与众不同,他没有拿什么值钱的东西,而只是拿了一些书籍和一点儿口粮。众人一看,都为自己的贪财好利而感到羞愧。其中一个跟袁涣比较亲近的人问他:“你为什么只拿了一点儿口粮反而不要其他值钱的东西呢?大家都在夸奖你呢!”袁涣说:“我只拿一点儿口粮,是因为行军打仗的时候口粮必不可少。当时我并没有其他的意思,没想到大家竟然会因此而赞扬我,还给了我一个好名声,实在令我心有不安啊!”后来,曹操听说了这件事情,便更加看重袁涣了。
袁涣在曹操手下还曾经做过谏议大夫和丞相军祭酒,替曹操出谋划策,立下了很多功劳。曹操便赏赐给他许多财物。袁涣却把得来的赏赐全都送给了别人,自己既不购置任何产业,也不积攒财物。他有时候缺少什么东西,便非常坦然地向别人求助。因为他行事一向光明磊落,所有的人都十分钦佩他的清正廉洁。
清正廉洁的官员才会长久,古往今来,无数事例告诉我们,但凡贪得无厌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人,无论是对权力贪婪,还是对钱财贪婪。做一个清心寡欲之人吧,因为事实证明,那些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东西的人,却把现在所得到的也失掉了。
知足方能常乐
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若是论文化渊源,只怕没有几个人可以超越孔子。可以这样说,孔子是文化涵养最好的一位古人,他的“知足常乐”简直到了极致的境界。
孔子也曾做过大官,但是他始终认为做官跟自己的性情不太符合,于是便辞官转而开设学堂教授学生。
一次,孔子跟他的学生们一块儿出去游历,可是在半路上同他们走散了。这时他正在去楚国的路上,一个人站在楚国的东门,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一个学生,于是他就进城了。
孔子刚走进城,就听见自己的学生子贡等人正在那边十分着急地商议:“谁知道先生这个时候在哪里呢?到处都找不到他。”
这时他又听到一个路人在给子贡等人描述在门外见到的孔子形象:“东门有个人,额头似尧,脖颈像陶,肩膀类子产,自腰下不及禹三寸,一副疲惫不堪的模样,活像一条丧家犬,这位是你们的先生吗?”
子贡等听得出来此人是在故意蔑视孔子,一眼看到孔子已经来到跟前了,于是就质问那个人道:“你怎么能这样侮辱我们的先生?”
那个人忽然感觉特别不好意思,拔腿想走,却被孔子叫住了:“您先别着急走啊!我这个人其貌不扬,正如你刚才提到的那几位丑古人;而你说我是‘丧家犬’就更没错了,我正想做‘丧家犬’呢。狗一旦丧了家,就会夹着尾巴四处乱跑,还要时时处处提防着是不是会有棍子来打它。我如果能有这样的警觉心该有多好啊!我就是要做这样的‘丧家犬’!”
子贡说:“先生,您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涵养呢?”
孔子说:“我曾经问老聃(老子)什么才是礼,他告诉我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样的道理你能明白吗?”
子贡说:“可是,先生,您受到了侮辱啊,他讽刺您是‘丧家犬’呢!”
孔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受到了侮辱呢?我正巴不得他说我是‘丧家犬’呢!‘丧家犬’只能‘夹着尾巴’走路,而我这一生都要学着夹起尾巴做人啊!”
后来,晋国的两位大夫窦鸣犊和舜华被赵简子杀害了,孔子便问子贡:“你知道窦鸣犊和舜华为什么会被杀死吗?”
子贡说:“我听别人说过,赵简子在没有发达之前,曾经去投靠窦鸣犊和舜华两位大夫,两位大夫非常热情地款待了他,这样说来窦鸣犊和舜华两位大夫还是赵简子的恩人呢。可是到了今天,赵简子一旦得势做了晋国的宰相,反而把两位恩人给杀了,这赵简子难道不算是恩将仇报的坏人吗?”
孔子说:“话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赵简子斩杀窦鸣犊和舜华两位大恩人的确有错,恩将仇报,是不义之举。但主要是因为窦鸣犊与舜华两个人自己贪心不知足啊!他们见赵简子如今是晋国的宰相了,就经常向赵简子索要官职和钱财作为回报,赵简子先是答应了他们,但是他们却得寸进尺,以致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错了。”
子贡说:“先生的一番话,真是令学生茅塞顿开啊!终于了解‘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这两句俗语的真正含意了。”
也许正是从孔夫子身上学到了“知足常乐”这种所有文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的真谛,中国古往今来的正派读书人,或者正派的官员,以及每一位成功人士,都会将“知足常乐”的古训悬挂在案头,牢记在心里,并把它作为终生不渝的座右铭。
【宽心术】
很多希望过平静日子的人都喜欢写一个这样的条幅来勉励自己:“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这个条幅的意思最早见于《老子》一书,该书第四十四章中有一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显然,这句话是劝诫人们不要贪得无厌。它几乎成了一切有文化素养的人的一种共同的目标和追求。
高洁清正,无欲则刚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西汉史学家桓宽
人生在世,都有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人只要活着就离不开欲望,要想生存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人饥饿的时候就会有食欲,渴了就会有饮欲,困了就会有睡觉的欲望,缺少东西时有物欲,情窦初开还会有****……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欲望并不是没有尺度的,而是需要我们适可而止。比如,人在饿了的时候,吃东西时以吃饱、吃好为宜,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欲罢不止,一味地吃下去,那么最终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
由此可见,凡事要把握一个尺度。欲望大了、多了,难免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就会欲壑难填,贪求私欲的危害简直太大了。财欲、物欲、****、权欲都会让一个人身败名裂,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刚正之人无贪欲
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是“见义勇为”、“杀身成仁”,也就是为了坚持自己的正义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的精神。而高洁清正、刚正不阿则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也是古今贤人所追求的道德目标。
范晔《后汉书·酷吏列传》记载了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董宣的事迹,为后人所称道。
董宣做洛阳县令时,皇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无端杀人,藏到了公主家中,官吏们因此不能将其绳之以法。
董宣听说此事后极为愤怒。
有一天,公主让家奴驾车陪她出行,在路上董宣拦住公主的车马将凶犯就地正法,并大声述说公主的过失。
湖阳公主因此十分恼怒,便告到光武帝刘秀那里。刘秀要将董宣乱棍打死,董宣陈述了杀奴的理由后,“以头击楹”想要自尽。
刘秀见状便命小吏搀扶着董宣强迫他向公主道歉,而董宣两手撑着地,始终不肯低头认错。
刘秀见他铁骨铮铮、刚正不阿,称他为“强项令”。
“强项”即硬脖子,就是说董宣刚正倔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屈服。
董宣的“刚正”,源于他的“无欲”。他秉公执法,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假如他因为私欲隐瞒了此事,那么,湖阳公主的家奴就会更加为所欲为,目中无人,光武帝也不会因此对治国之策有所深思,董宣也就不会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
清廉者,虽贫犹荣
海瑞是明朝有名的大清官。他一生秉公执法刚直不阿,并且从来不收受贿赂,个人生活十分节俭。甚至有传闻说:他的私章是用泥巴刻的,夏天全家人只能睡在一张草席上,全家人的被子是他夫人穿过的旧裙子改的……
海瑞死后,人们发现他根本没有什么遗物,他就连给自己下葬的钱都没留下,他的棺材是一个一个破旧的箱子板拼成……
但是,在海瑞下葬的那天,为其送葬者绵延数百里而不绝。
北魏初期,朝廷昏聩,经济凋敝,朝廷甚至连大部分官员的俸禄都付不起。官吏们耐不住清苦,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但是大臣高允却耻于与他们为伍,为了生计,他常带着儿子到山上去砍柴,靠卖柴草养活家人。
高宗即位后,擢升高允为中书令。高家的日子比以前要好过许多,但他仍然保持着清贫自守的生活习惯。
有人告诉高宗:“高允连升几级,却依然家徒四壁。”
高宗不相信,便亲自登门造访。看到了事实后,他不解地问道:“高允啊,我待你不薄,俸禄也优厚,为何你还是如此呢?”
“陛下不知,”高允的家人抢先一步讲道,“高允大人的大部分俸禄都用于救济穷苦百姓了。”
海瑞和高允,皆因清正而名扬于世,在他们的心中,只是想清除官员们的不正之风,为国家人民造福。不得不说,清廉自守者,虽贫犹荣,实乃家国之幸,天下之幸啊。
【宽心术】
林则徐曾经写过一副自勉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今天,在这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里,处处都对我们存在着诱惑,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呢?假如我们什么都想要得到,那会将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无欲则刚”,该放手时就放手,会使我们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行的航标,使我们在迷雾中辨明方向,使我们如同青松翠柏,不怕雪压霜欺,挺立世间,永不摧折。
降低欲望获得幸福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么他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约翰·弥尔顿
美好的憧憬和期待是我们勇敢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即使有时候结果会跟我们心中所想的大相径庭。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追求了、付出了、努力了,却依然感受不到幸福?”
其实,幸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幸福,也没有人注定会不幸。幸福是人的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的感觉。所以说,不满足的人是永远都不会幸福的。过分的渴求和贪欲像是永远填不满的黑洞,即使得到的再多人们也永远不会满足。一旦你有了过分的渴求和贪欲,那么你就会与幸福渐行渐远。
只有降低了欲望,幸福生活才会到来。
清心寡欲,是幸福之源
来看一个故事:
有位富有的商人,钱财无数,富甲一方,但是他每天都不开心,除了大把地赚取钱财之外,他再没有别的乐趣。为了让自己幸福,他几次三番去求寺院里的禅师为其指点迷津。
商人说:“大师,为什么我已经富甲一方,却仍然不开心?”
禅师淡淡一笑,只是告诉他明日下午再来,但是在他来之前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
商人虽不明白但还是照办了。第二天,他按时来到了寺院。
“施主,饿坏了吧?”禅师笑着说。
“是啊,禅师,我饿得能吃下一头大象!”富商一边摸着瘪下去的肚子一边说。
“施主请随我来吧。”
两人足足走了十里路,最后在一片果园前停了下来。“挑一个最大的袋子吧,”禅师吩咐道:“摘吧,想摘多少摘多少,感到满足了就回寺院找我。”说完后禅师就缓步离去了。
直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富商才背着满满一大袋水果,踉踉跄跄地回到寺院里。
“吃吧!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禅师又说。
“我实在吃不下了,从摘果子开始,我就一直在吃。”
“既然吃不完,何苦要摘那么多?”
此时此刻,富商顿时醒悟了。
就像故事里的富商,钱是赚不完的,他之所以不开心,在于他的贪欲过于旺盛。现实中的人们也是如此,一心只想赚取更多,就算赚取的已经超过了他们的需求,他们也不收手。这就像在喝一杯盐水,越喝越渴,永远也不会满足。这样生活,自然不会幸福。
已经拥有的一切足以让人幸福
有一个农夫,他一生气就跑回家,然后围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后来,他越来越有钱,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但生气时,他仍然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汗流浃背。
孙子问:“爷爷,您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农夫对孙子说:“年轻时,每当与别人吵架、生气时,我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别人生气?还是想办法赚钱要紧。想到这,我的气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干活挣钱了。”
孙子又问:“可是爷爷,您现在已经赚了很多钱啊,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
农夫笑着说:“现在我生气时,边跑就边想: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也就消了。”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也许你才高八斗,也许你满腹经纶,但是你有故事中农夫的感知幸福的心态吗?
降低欲望,就意味着要知足。
老子说过:“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宽心术】
少一分欲望,也就少了一分愁苦,不愁了,生活自然就轻松多了,活得轻松了当然也会觉得幸福。与其往前迈一大步,多做无谓的挣扎,我们还不如退后一小步,看天高地迥。从凡尘俗世的浮华中脱离出来,让自己已然疲惫的身心稍作停泊,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