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人生加点包容
39760000000014

第14章 包容即看开:放弃该舍弃的,收获该得到的(1)

过去的已然过去,将来的还在憧憬之中,只有当下的才是最真切,最易于把握住的。忘掉往昔的失意、伤害、过失、迷惘,珍惜眼前的幸福,放下心中的负担,把烦恼沉入心底,不要和过去过不去。只有这样,你才能轻装前行,只有放弃那些错的,才有机会和对的相遇。

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

过去的已然逝去,不要太在意曾经的失败,也不要过多地留恋以往的辉煌与成就,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全部精力放在现今该做的事情上。

立足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我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得到宽慰,在颠沛流离的旅途中享受精彩的瞬间,在不离不弃的感情道路上感受爱与包容。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曾对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讲述自己的故事:丈夫年轻的时候有过外遇,然后离开了这个家庭,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艰难地抚养尚未成年的孩子。后来,贫病交加的丈夫被赶了回来,无处容身。她不忍心他流离失所,便把他带到医院悉心照顾,没想到他不仅不领情,反而对她粗暴打骂。

“不管怎么样,我就是不想和他离婚。”老太太一边掉泪,一边说。

一番交谈之后,禅师知道老太太最大的痛苦是不得不照顾她的丈夫,然而心中的那口气却又难以咽下。在禅师的宽慰下,老太太向禅师问道:“要怎么样才可以将心中的怨气消散呢?”

禅师听完,笑着说道:“您看,如今您虽然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却仍旧耳聪目明,这多好;现在您还愿意悉心照料自己的丈夫,这份心意有多好;您的孩子在您的抚养教育下也全部事业有成,这多好。就您的一生来说,还有比现在更美好,更令人欣慰的吗?”

老太太听完禅师的话,原本愁苦的面容舒展开来,然后静静地体味着这些话。禅师进一步向老太太说道:“如同现在一样,这一刻比任何时刻都显得更好!”

此后,当老太太的丈夫再次向她恶语相向的时候,她就想起了禅师的偈语,心中的怨气也就逐渐减少了。

后来,当再次面对禅师的时候,她感慨万分地说:“现在感觉好多了,因为我不再计较丈夫的所作所为了,就人生而言,确实是没有比当下更加美好的了。”

心念一旦得到改变,磨难终会结束,幸福的花朵也会盛开。不久,老太太的丈夫终于走到她的面前,哭着说道:“我对不起你!”

老太太眼含泪水,轻声说道:“对于你所做的一切,我都已经原谅了。因为禅师曾经告诉过我,就人生来说,没有比此刻更为美好的了。”

说完,两位垂下泪滴的老人双手握在了一起,他们终于愿意让彼此回到当下,重新过日子,安享晚年。

老人在大悟中参透了生活的哲理:就人生而言,确实是没有比当下更加美好的了。夫妻的感情如此,其他诸事皆然。

《静思语》中讲到:“前脚走,后脚放。”意思是说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岁月如匆匆过客一般,转瞬即逝。我们如若能把该放下的都放下,让自己在当下生活中,过得快乐而又充实,这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不要过多地回忆过去的荣辱得失,有时回忆只能带来忧伤与颓废,还有可能消磨人的意志。年轻人喜爱梦想未来,所以才有奋发的动力;老年人都习惯回忆自己的过去,所以才会颓唐惋惜。未来虽然是人们最喜欢憧憬的,然而又是最不实际的。用平常心对待人生每一个阶段的人,才会活得更自在,更舒心。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曾经用同一个问题问了很多人:多少岁才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呢?

一个小女孩说:“两个月,因为两个月大时会在大人怀抱中得到其他人的爱和照顾。”

另一个小孩说:“3岁,因为不必去上学,不用做大量的作业。可以玩耍,可以吃很多东西。”

一个女孩说:“16岁,那时就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了。”

一个少年说:“18岁,那时高中已经毕业,就可以和朋友们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一个男人说:“25岁,因为那时自己的活力是最强盛的。”

一位女士说:“45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完成了抚养子女的义务,可以享受一下含饴弄孙的乐趣了。”

一个男士说:“65岁,因为到了那时,自己悠闲的退休生活就已经开始了。”

最后一个接受访问的老人说:“其实每个年龄都是最好的,好好享受并珍视你现在的年龄吧。”

确实,每个年龄都是最好的。儿童有少不更事时的天真无邪,中年人有其奋进中的稳重踏实,老年人有经历世事沧桑后的淡定与闲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看不到自己这些,总是觉得自己所处的年龄是最差的。正如史威福所说:“没有人活在现在,大家都活着为其他时间做准备。要么是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要么为了将来苦思冥想、疲于奔命,独独忘了要把握现在,活在现在。”

【包容术】

对人们而言,只有现在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走好当下的每一步路,向人们敞开自己的心扉,让满足与包容充实自己疲惫的心灵,让欢乐跳动于自己的生活每一个地方,珍惜自己眼前的幸福,就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来。

适时地放下,能够更好地拿起

在生活中,人总是有数不清的烦恼,但大部分的烦恼都源于各种非分的欲望。欲望诱使人们想入非非,急功近利,纯净的心灵因此也被蒙上一层层阴影。随之而来的,便是愈来愈多的痛苦与忧烦。

当你在追逐名利的路上颠簸前行,为何不放慢脚步,将那些多余的包袱卸下,轻装前行。要知道在生活中,适时放下不必要的负担才能够收获更多。

人生短暂,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人就应该讲究点“活法”,活得过于劳累,让那些无谓的烦恼去折磨自己,这又何必呢?

实际上,活得太累就是心累。命途多舛用不着夙夜忧叹,一帆风顺的人生本就不存在。因为领导一句斥责,不必愤懑半天,今后用实际行动赢得领导的赞赏;见到别人升官发财,也不必眼红嫉妒,立足当下尽力做好每件事情,为今后的晋升增加筹码。

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应该活得舒心,活得高兴,活得潇洒。太过争强好胜,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只能让自己沦为生活的奴隶。钱财再多,地位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和乐趣?

要活得舒适,活得有趣味,就要知足,知道随遇而安。生活不是在演戏,用不着涂抹脂粉去装扮自己,也用不着戴上“面具”和别人去演戏。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虽然生活平淡,但是活得坦然,活得朴素,活得自然。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诱惑,心中总含非分之想,心灵想要一尘不染也是不可得的。在人们汲汲于功名富贵时,适时将心中的杂念俗事放下,倾听智者的教诲,让疲惫之心在涤荡中焕发新的生机。

三祖寺的宏行法师道德高深,有人曾拿着两只花瓶前往拜见他,向法师请教。法师见到他后,说道:“放下!”那个人听后,就把一只花瓶放在了地上。法师又说:“放下!”那个人又把另一只花瓶也放下。接着,法师又说道:“放下!”那个人不解地问道:“法师,我已经将花瓶都放下了,现在两手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放下了,您究竟让我放下什么呢?”

法师缓缓说道:“我想让你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瓶,而是心中的杂念。杂念已经填满了你的内心,只有将这些东西放下,你才能摆脱生活的桎梏,理解生活的真谛,活出真正的自我。”

宏行法师对他又说道:“‘放下’这两个字听起来看似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却很困难。有了地位,就放不下地位;有了财富,就放不下财富;有了欲念,就放不下欲念;有了妒忌,就放不下妒忌。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做到‘放下’又有几人呢?”

的确,放下手中的花瓶很容易,但要放下心中的欲念确是不那么简单。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人活得闲适自在,而有的人则活得沉重压抑。为何?就因为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拿得起,却放不下,因而才会一直生活在沉重压抑之中。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修行就是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唯有如此,你才能够活得轻松自在,幸福也会随之而来。

我们经常说:“拿得起,放得下。”其实所谓的“拿得起”指的是人踌躇满志时的心态,“放得下”则是指人在遭遇挫折或者困厄时应采取的态度。范仲淹说人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有了这样一种心境,就能看轻功名利禄,看淡荣辱得失,自然也就容易做到“放得下”了。

有一名运动员,曾经是奥运会金牌得主。他在事业正处于巅峰时却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时他才刚刚28岁。他的这一决定令很多人疑惑不解,都认为他是出现了什么问题,替他感到惋惜。

事实上,这名奥运冠军早已感觉到自己运动的巅峰状态不会再出现了,而以前那种旺盛的求胜欲望也在迅速衰减,这才主动宣布退役,转而当了教练。

应该说,他的决定虽然看上去有无奈的成分,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确是一种对自己更有益处的选择。因为他在自己人生到达最高处时选择退出,让世人记住的永远是那傲视群雄、摘取桂冠时的雄姿。

在体育赛场上,你不可能永远是冠军。处于巅峰时,急流勇退是明智的选择。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不要过于在意失去的荣誉与地位,那些只代表了你曾经取得的成就。做到一定的程度,适可而止,卸下多余的负担,应付前面更复杂的事情才能够愈加自如,愈加灵动,获得的也才能愈多。

【包容术】

领悟“放下”的道理,才能够掌握当下,不为世事所累,不为生活所累。放慢脚步,梳理自己的心灵,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失意时,把烦恼沉入心底

我们在各自的生活中,总会遇到种种的不如意。不如意之时,以一种洒脱的心境去面对眼前的烦恼与困难,不去纠缠那些不顺的人和事,让自己所有的烦恼都沉入心底,你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明媚与灿烂。

一个人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它要经历无数的获得与失去,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生活中也不会总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它同样会有无奈、困苦、挫折与失败。

当不如意时,我们何不像水一样,以包容万物之心,来沉淀浮躁、苦闷与悲伤,从而换得一种洒脱、明澈与轻松的心境呢?

小杨是个很情绪化的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他的心情就会异常烦躁,不知道如何是好。对于自己性格的弱点,小杨是十分清楚的,然而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化解。

特别是大学刚毕业时,小杨的心情极度低落。他在一家公司上班,不仅工资低得可怜,而且同事间还纷争不断,对于那里的工作环境他一直难以适应。令他更为难过的是相爱多年的女友也离他而去。在重重的打击中,他的内心变得异常脆弱。

而亲朋的劝慰对他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在这种极度的失意中,悲伤不已的他选择了沉沦。到最后,有人建议他去找心理专家咨询一下,希望小杨能够摆脱现在的困境。

当心理专家听完了小杨的诉说之后,便微笑着指着桌子上水杯里的水说:“你看这只放了很久的杯子,差不多每时每刻都有灰尘落入里面,但你看它依旧是清澈透明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小杨仔细观察后思索了一番,最终若有所悟地说道:“所有的灰尘最后都沉淀到杯子底下,所以杯子里的水才会一直清澈。”

咨询师听完,赞同地点点头说:“生活中让人烦恼的事情太多了,有些事情你越想忘记就越不易忘掉,那索性就让他们都沉入心底好了,就如同这杯水一样。假如你不断地震荡自己,就会使心灵混沌一片,不得安宁,这种行为是多么愚蠢。而假如你愿意不骄不躁地让它们沉淀下来,胸怀包容之心,容纳它们,如此,你的心灵就不仅没有受到感染,反而更为纯净了。”

上善若水。水能沉淀万物,而不改澄澈之心;人若沉淀万物,则心境便愈大,智识便愈高。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见到更多的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劳累,不堪重负。那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压力却越来越大,精神益发空虚,思想也越来越浮躁呢?

事实上,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开放与文明了。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陷于世俗泥沼中的人们整天追逐的是外在的物欲,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滋养。财富、权力、地位、名誉的争夺让人殚精竭虑,让人迷惑于成败得失之中。

一旦自身的希望难以实现,就会情绪失落、消沉,甚至丧失自己的意志。而要克服这种失落、消沉的负面情绪就需要不断修炼自己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境。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新人口论”:中国共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6亿人口正好,不能太多,多了以后,森林不够,土地不够,水资源也不够,粮食也不够。

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然而曾经遭到批判,他当时担任的教育部部长和北大校长的职务均被撤去,人大、政协的职位也纷纷被撤。在如此大的打击下,他不仅没有气愤,反而回家后写了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