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让所有的人对自己都满意
不知道你在小的时候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
有一对父子,他们高高兴兴地赶着驴子进城,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别人笑他们:真笨,有驴不骑!
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一个老头上前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
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一个妇女又跑过来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
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太过分了!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子俩无奈,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下来,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这的确是一个很老土的故事,那一对父子的行为也的确愚蠢到家了。可是,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时候也在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呢?
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这故事中的父子,别人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谁抗议,就听谁的!结果呢?大家都有意见,而且大家都不满意。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想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讨好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你不可能兼顾到每个人的面子和利益,你认为照顾到了,别人却不这么认为,甚至人家还根本不领情呢。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立场,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需要都不同,如果你总是跟着别人的看法去生活去做事,并且还要让每个人满意,结果就会让所有人都不满意,而且每个人都会嘲笑你!而你也同时失去了自我,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就像格林童话中那个长发公主:
有一位漂亮的长发公主,自幼被巫婆关在一座高塔里,巫婆每天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赞叹公主貌美如仙并救出了她。
其实,囚禁公主的不是什么高塔,也不是什么巫婆,而是公主认为“自己很丑”的错误认识。
我们或许也正被他人所蒙蔽,比如别人说你笨,没有前途,你也就相信了,其实这不正如那位公主吗?我们一味相信别人的看法,按照别人期望的样子去生活,结果却并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从前,在一个古老的国度有一对双胞胎王子。有一天,国王想为儿子娶媳妇,便问大王子喜欢怎样的女孩,王子回答:“我喜欢瘦的女孩。”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全国,于是全国各地的年轻女孩都开始减肥,因为她们都梦想成为王子的新娘。
几个月后国内几乎没有胖的女性了,所有的女孩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比比看谁更瘦,女孩们为了减肥甚至出现饿死了的情况。这似乎印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语:“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人们所愿,大王子因为生病突然去世了。国王悲痛之余,决定由弟弟来继承王位。而小王子却说自己更喜欢丰满的女孩。
于是所有的年轻女孩又开始竞相大吃特吃,不知不觉间,全国几乎没有瘦的女孩了。
但没想到的是:最后王子所选的新娘,却是一位不胖不瘦的女孩。
伊壁鸠鲁说:“你要是按照自然来造就你的生活,你就决不会贫穷;要是按照人们的观念来造就你的生活,你就决不会富有。”
为自身缺点自卑烦恼的人应该以此为戒:“审美观是因人而异的。”想想看,你真的从别人的看法中得到快乐了吗?你是不是从小到大都在寻求一种安全感,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做别人所要求你去做的那种人,让你觉得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或者你已经患上了取悦别人的毛病。别人的看法已经左右了你的生活,你已经变得不再会自己做出判断。
你真的因此而变得受欢迎了吗?答案必定是没有!试想:你会去欣赏一个毫无主见,凡事都要别人拿主意的人吗?同时,你是否发现,即使你真的按照别人所期待的做了,而且别人也的确对你的听话表示满意,那么这时你除了一点点虚荣心得到满足之外,真的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了吗?
害怕处理不好事情会失去什么
每件事情看起来都那么难,我们天天都在害怕自己处理不好,害怕因此会让自己失去什么。
凯特琳需要人帮她做好准备,和前夫谈他们的地产问题。她已经把这件事放在心里烦恼了好几个星期,试着想出最好的方法来交涉这件事。她通过几个人来处理这件事,并得到一些响应。最后,她手掌冒汗、心怦怦跳地和她前夫碰头了,在一位律师的协助之下,事情圆满地解决。事实上,事情很容易而且很快就解决了,她发现事后自己的情绪相当高涨,心中很惊讶:“就这样吗?”对凯特琳来说,有了那件事的经验,将来要处理与金钱赔偿相关的事会比较容易了。
恐惧是天性,让恐惧消失的唯一方法就是面对恐惧。俗话说:“做你害怕的事,并看着它消失。”通常,当你克服一种恐惧,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你原来所想的那么令人害怕。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往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是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因为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萧伯纳说:“对于害怕危险的人,这个世界上总是危险的。”如果你对什么都害怕,那么你就真的会被打败了。恐惧心理会让你面对险境时不知所措,畏惧不前。其实,生活中的你我害怕的也不仅仅是险境,我们害怕的往往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我们害怕任何不确定的东西,害怕承诺,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如何变幻,害怕自己不能遵守;害怕遭到拒绝,因为那意味着自己要面临一次抉择,而掌控权在别人手里;害怕去爱,因为怕爱的结果是受到伤害;害怕付出,因为害怕付出后将永远失去……可是,要知道你的害怕并不能改变事实的存在,与其保守各种恐惧心理的煎熬,不如勇敢一点去面对,你会发现真的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
怀疑自己处处不如人
怀有自卑情绪的人,往往遇事总是认为:“我不行”、“这事我干不了”、“这个工作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其实,他还是没有试一试就给自己判了死刑。而实际上,只要他专注努力,他是能干好这件事的。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的自卑。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这种心理是非常有害的。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
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寻找。”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四处寻找。他领来了许多人,然而,苏格拉底都没看上。
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苏格拉底已经病入膏肓了,他拉着那位助手的手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还是没有找到。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当受到外界压力或不被外界承认的时候,比如说:谈判时别人故意指出你一些很不重要的缺点,在公司有时出现冷嘲热讽,你是否对自己的能力提出怀疑呢?我们一次次地问自己:“我可以吗?”然而每问一次都只会让自己更加的不确定。
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的看法影响。不要把自己想成一个失败者,而要尽量把自己当成一个赢家。人生来没有什么局限,无论男人或女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那就是自信。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获得诺贝尔奖但拒绝领奖的萨特说:“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己被打倒了,那么你就真的被打倒了。如果你想赢,但是认为自己没有实力,那么你就一定不会赢,如果你认为自己会失败,那么你就一定会失败。
多数人的失败,都始于怀疑他们自己在想做的事情上的能力。所以,请相信自己,一定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要高高地抬起头,走路要脚步生风。只有这样,你才会活得开心,活得顺利,你的人生才会充满良好的情绪和不错的感觉。克服自卑,也是控制、调节情绪,提高气质技巧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不能总是活在给自己限定好的区域内徘徊疑虑,告诉自己,当你下次再问自己“我可以吗”时,请一定把那个“吗”字去掉!
将所有的事情往坏处想
自我破坏类似于自暴自弃,这是一种自挫行为的体现,是一种想法、感觉和行动的累积,会对成功形成一种阻碍。人们因为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某种状态,而变得讨厌自己、害怕面对生活、将所有的事情往坏处想。下面是一些自我破坏的典型表现:
麦可是一位房地产销售员。他是个很棒的销售员,但是,如果他知道自己有笔生意就要完成时,恐惧会令他僵化,他经常因此失去顾客。
瑞秋两年前丢了工作,她经常独自一个人在家,她已经养成拔头发的习惯,这件事变得很严重,她的头皮有些地方经常是光秃秃的。
克里斯多福曾三度遇见自己的梦中佳人,他喜欢和异性来往,而且他是一个很罗曼蒂克的人。可是,每次事情开始认真起来,他就逃走了。
史蒂芬妮是个很有天分的艺术家,别人曾经给过她许多机会,但是她常常把重要的电话号码弄丢,或是没有准时赴重要的约会。她下了很大的决心要改,可是却一再做些事破坏自己的进步。
这四个人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他们全都会自我破坏。不健康的情绪常常会吸引我们,而且我们很容易拒绝别人的帮助。有自我破坏行为的人常常会认为一个有爱心、懂得帮助的伴侣很“无聊”,反而可能会选择不可靠、不值得信赖的人。许多确认有自我破坏行为的人也表示,会有自己不受尊重或自己不够好的感觉。还有一些人对真实的事件会有罪恶感,经常不能准时完成重要的工作。
自我破坏有许多方式,包括否定自己,或放弃基本的需求,如睡眠、适当的营养或运动;也有可能是为了赚钱或取悦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一种常见的自我破坏行为方式,就是对自己进行言语上的羞辱。
让一些具有自我破坏意识的人写下自己常说的自我破坏的对话,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内容:“你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吗?”“你做不到。”“为什么我那么笨、那么蠢、那么糟糕?”“我不够聪明。”“你永远都不会改变。你凭什么让你认为你会变得不一样?”“你在欺骗自己。你是个傻瓜。”
他们对自己自我破坏行为的想法是:“我本来就是个有缺陷的人。”“没有人会对我说的话有兴趣。”“我没有好到让别人喜欢我。”“我的人生中不配有个大方、可爱的伴侣。”他们觉得虽然这些想法对别人说是很残酷的事,但是用在自己身上却是再真实不过了。
因为我们认为自己“不好”,便会以不好的方式对待自己。有些自我破坏的方式很明显,像是毫无节制的饮食、自惩式的暴力、抽烟、酗酒或其他的瘾。有些自我破坏的方式则不那么明显,或许你曾企图放纵自己大肆采购,或毫无节制地吃某种食物,唯有到发现自己超重或负债时,才会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这些放纵有时候是为了掩饰自我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