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都自在
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是主角,在别人的世界里也许只是龙套。但是,不管是主角还是龙套,这都是你的角色,都需要你去认真对待,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是你的责任,也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主角配角都能演,台上台下都自在,是面对现实人生的最佳表现。
罗艾先生工作非常努力,人也很有才干,大家都知道他很想升为部长,同时也都认为他有当部长的能力。
公司董事会也对他的成绩很认可,就真的提升他做了部长。这样,他工作更努力了。看他每天办公、开会,忙进忙出,兴奋中难掩骄傲的神色,大家都替他高兴,也祝他更上一层楼。可是过了一年,公司人事变动,罗艾先生下台了,被调到别的部门当专员。得知消息的那天,他关上办公室的门,一整天没有出来。当了专员后,大概难忍失去舞台的落寞,他日渐消沉,后来变成一个愤世嫉俗者,再也没有升过官……
事实上,在人生的舞台上,上台下台本来就很平常。如果你的条件适合当时的需要,当机缘一来,你就上台了,如果你演得好演得妙,你可以在台上久一点,如果唱走了音,演走了调,老板不让你下台,观众也会把你轰下台;或是你演的戏码已不合潮流,或是老板根本是要让新的人上台,于是你就下台了。这种情形政治界最为明显,当部长多风光,可是说下台就下台!
上台当然自在,可是下台呢?难免神伤,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我认为还是要上台下台都自在。所谓自在指的是心情,能放宽心最好,不能放宽心也不要把这种心情流露出来,免得让人以为你受不住打击。你要平心静气,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想办法精练你的演技,随时准备再度上台——不管是原来的舞台或别的舞台——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机会!
另外还有一种情形也很令人难堪,就是由主角变成配角。如果你看看电影、电视的男女主角受到欢迎、崇拜的情况,你就可以了解到由主角变成配角的那种难过。
就像人一生免不了上台下台一样,由主角变成配角也一样难以避免——下台没人看到也就罢了,偏偏还要在台上演给别人看!
由主角变成配角也有好几种情形,第一种是去当别的主角的配角,第二种情形是与配角对调。
这两种以第二种最令人难以释怀。
真正演戏的人可以拒绝当配角,甚至可以从此退出那个圈子,可是在人生的舞台上,要退出并不容易,因为你需要生活,这是现实啊!
所以,由主角变成配角的时候不必悲叹时运不济,也不必怀疑有人在暗中搞鬼。你要做的只是平心静气,好好扮演你配角的角色,向别人证明你主角配角都能演!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你连配角都演不好,那么怎么让人相信你还能演主角呢?如果自暴自弃,到最后就算不下台,也必将沦落到跑龙套的角色,人到如此就很悲哀了。如果能扮演好配角,一样会获得掌声,如果你仍然有主角的架势,自然会有再度独挑大梁的一天!
有一个女子,出身于一个平常的家庭,做一份平常的工作,嫁了一个平常的丈夫,总之,她的一切都十分平常。突然有一天,她被一个导演看中,让她饰演一部戏中的王妃,从此开始了“王妃”生涯。
演戏对她来说太艰难了,她阅读了许多有关“王妃”的书,细心揣摩“王妃”的心思,重复“王妃”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
最后,她终于能够驾轻就熟地扮演“王妃”了,进入角色已无须多少时间。然而,糟糕的是,现在她想要恢复到那个平常的自己却非常艰难。无论戏里戏外,她都流露出“王妃”的姿态,甚至在家里对待丈夫和孩子也是如此。每天早上醒来,她必须一再提醒自己“我是谁”,以防止毫无来由地对人“摆气势”;在与善良的丈夫和活泼的女儿相处时,她必须一再告诫自己“我是谁”,以避免莫名其妙地对他们喜怒无常。
只能演主角,而不能演生活中的配角的尴尬让她无法找到自己。
总而言之,人生的际遇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起伏难免,有时逃都逃不掉,碰到这种时候,就应有上台下台都自在、主角配角都能演的心情,这是面对人生一种能屈能伸的弹性,而你的这种弹性,不但会为你的人生找到安顿,也会为你寻得再放光芒的机会!
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你是谁?你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答不上来,那就要好好审视一下你的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倘若你扮演的是别人,那么落幕后你可能也找不回自己,而倘若你扮演好了你自己,你就会活得真实,活得清晰。所以,在上台之前,请先问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去做必须做的事。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关键
每个人都听说过很多和成功者有关的故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并擅长从中找出奋斗的乐趣。
有一个青年的父亲是律师,所以他也为了考取律师执照夜以继日地读书,但是考了几次,仍然没有通过,他非常苦恼。实际上,该青年并不喜欢当律师,每次学习时都心不在焉。
他喜欢从事富有创意性的工作,因此他接受了别人给予他的建议:“试着转换人生的方向。”
后来,这个青年以美化景色建筑师的身份进入了一家建造庭园的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设计就在比赛中得奖了。
现在他已得到该公司的重用,事业蒸蒸日上。
这个故事中的青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改行,确实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为了成功,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实际上,凡是因工作而生出烦恼的人,有很多情况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做着工作,因此无法产生干劲,也不会心存感激,自然也就不可能尽职尽责。
有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整天无精打采,毫无工作与生活的乐趣可言,他们怨叹工作的烦躁和人生的无聊。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悲观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正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有不错的学识,但是因为所从事的职业与他们的才能不相配,久而久之竟使原有的工作能力都失掉了。由此可见,一种不称心的职业最容易糟蹋人的精神,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任何职业只要与你的志趣相投合,你就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你一旦选择了真正感兴趣的职业,工作起来就会特别卖力,总能精力充沛、神采奕奕,且能愉快地胜任,而绝不会无精打采、垂头丧气。
同时,一种合适的职业还会在各方面发挥你的才能,并使你迅速地进步。
生活中的一些人对成功者的经历感慨万分,他们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另一些人由于自己获得了成功,也说当初艰辛的历程是一种快乐。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正是这种主观性才让我们意识到什么是快乐。我们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更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为,种种迹象表明,主观世界才是快乐的源头。
所以,我们只做自己想做或爱做的事情,从喜欢的事情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我们一般十分了解,哪怕是那些没必要记住的知识,也会记忆深刻。与此同时,如果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而强行记忆,不仅没有快乐可言,记忆的效果也不好,至于对这个领域的知识产生兴趣就更谈不上了。
同理可知,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了解得越多,兴趣也就越浓;兴趣越浓,了解得也越深。人和人之间正是由于存在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才激发了对方浓厚的兴趣。不管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学习领域,了解越深,就越容易产生兴趣,并从中获得更多快乐。
但是,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喜欢发牢骚,说辛苦、讨厌、没劲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养成了抱怨的习惯,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变化,变得善于获得快乐。
在同样的环境中,有的人觉得无聊,有的人感到快乐,这说明他们具有的能力不同。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够逐步培养自身的这种快乐能力,人生一定会变得更加精彩!要记住:“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关键。”
千万别总和自己过不去
“别和自己过不去”,这是我们在劝慰遇到烦心事、伤心事的亲友、同事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们经常这样说,但是当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却往往还是和自己过不去。人总是很容易原谅自己,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饶恕而已——如果不这么自我安慰的话,如何去面对他人?但在深层的思维里,一定会反复地自责:“为什么我会那么傻?当时要是细心一点就好了。”或是:“我真笨,这种低级的错怎么会发生?”想想自己有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如果能想出来,那你一定还对它耿耿于怀,并未真正忘掉它。
别和自己过不去,说到底,是一种心态。如果我们都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谁都不想和自己过不去。仔细观察周围就会发现,在我们平静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亲切的、富有爱心的,也是宽容的。如果你犯了错,而且真诚地希望得到他人宽恕时,绝大多数人不但会原谅你,而且会把你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使你再次面对他们时一点愧疚感也没有。
可惜的是,我们这种亲切的态度对所有人都一样,唯独对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我们自己。
美国权威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创始人艾伯特·埃利斯指出:人的一生中总会犯很多错误,如果对每一件事都深深地自责,一辈子都背着愧疚生活,就不能走得太远。犯错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一个人遭受打击的时候,难免会格外消沉。人生中似乎困扰太多,快乐太少。
你是否觉得人生本应一帆风顺,那些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挫折与困难都该统统消失,否则便要怨天尤人?你是否认为众人应该友好、平等地待你,你所追求的心仪对象应该接受你,否则便会感觉沮丧或是焦虑?你是否要求自己尽善尽美地完成工作,一旦稍有失误就会自我否定或是自我谴责?上述种种不快其实都源于你自己,事实上是你在困扰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正视这种错误的存在,在错误中学习,以确保未来不会发生同样的憾事。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将自己以往所产生的消极感受转变成为积极的向往和良好愿望,并且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使自己重新获得生活的快乐与坦然。别犹豫,现在就开始行动,找回属于你的快乐生活,别和自己过不去!不和自己过不去,就是超越了自己,不和自己过不去,就是战胜了自己。
人在遭受打击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就像失败的拳击手,被重重地一拳击倒在地,头晕目眩,耳畔都是嘲笑声,心里满是失败的酸楚。在那时候,你会觉得不想,而且也没有力气爬起来了!可是,你会爬起来的。不管是在裁判数到十之前,还是之后。而且,你还会慢慢恢复体力,平复创伤,你的眼睛还会再度张开,看见光明。你会淡忘掉观众的嘲笑和失败的耻辱,为自己找一条合适的路,再做挨拳头的拳击手。
失败了,我们会和自己过不去;失恋了,我们会和自己过不去;落选了,我们会和自己过不去;受骗了,我们会和自己过不去……别和自己过不去,因为我们已经活得很累、很压抑!别和自己过不去,因为我们已经伤得很痛、很无辜!
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烦心事和伤心事上,放下自己的过失,千万别总和自己过不去。不跟自己过不去,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我们从容走自己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
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模仿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秉性,也是我们的能力之一。在学习、工作之初,特别是从事艺术职业的人,在从业之初,模仿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造物生你,是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千差万别、各具特色面孔的本身,就说明上帝是以多样性来塑造这个世界的。任何雷同,都会使其中的一方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所以,你可以模仿别人,但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你就是你自己,你一定要找到你自己的独特之处,造就自己、显示自己。
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别人,那么,他就会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看不到独立的自己,那他就永远也不可能找到自信。
自然界到处充满多样性,而人类自身更是千差万别。前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古人类专家亚瑟·凯斯爵士说:“没有任何人曾经或即将与另一个人度过完全相同的人生旅程……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错,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我们的本质都由相同的材料组成。
要获得成熟的智慧就必须认识并理解这个事实,这是一座跟我们的同胞沟通的桥梁。在我们尊重对方是个“个体”,一如我们知道自己是个“个体”之前,我们无法跟他沟通或建立任何有意义的关系。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事实上是一天比一天难。我们已经被分类,然后被归纳于某一个群体中。在生活中,我们的方方面面都在受调查,社会调查员对我们再熟悉不过:我们喝几杯咖啡,多少人拥有汽车及什么牌子的车,听什么广播或看什么电视,过得怎么样等等。
大家都在强调“调整适应”、“群体整合”和“社会机动性”,削弱自己的个性以顺应所属群体可敬的行为。绝对的个人主义已经不复存在了。难怪我们总觉得自己已经失去独立性,如果思想和行为与他人出现差异时,心里就会感到很不舒服。
事实上,每个人还是希望自己能独一无二地生活。分类的压力、认同的压力并不能阻止人们在内心深处渴望与他人不同。而这种渴望一旦通过外在表现挣脱出来,我们也就有机会躺进精神病医生办公室里的长椅、住进精神病院、沉迷于酒色和毒品。但是这样就永远也无法找回迷失的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