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药剂防治:在冬季防寒前和春季发芽前分别喷洒一次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波美3°~5°石硫合剂加0.3%洗衣粉溶液,或0.3%的五氯酚钠。葡萄展叶后每隔10~15天喷一次200倍液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在多发病地区,可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0倍液的退菌特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控制黑痘病的发生时也可于葡萄上架前用25%培腐朗(别腐烂)250~400倍液代替石硫合剂。402杀菌剂也能有效地控制黑痘病的蔓延。果穗套袋能使发病率降低46.7%。
5.灰霉病葡萄灰霉病常发生在降雨多、空气湿度较大的地区。北方地区露地葡萄一般发病不重,但在保护地葡萄上发生严重,已成为保护地葡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1)症状:葡萄灰霉病主要危害葡萄的花穗和果实,有时也危害叶片和新梢。花穗发病多在开花前,穗轴和果梗上的病斑最初为淡褐色、水浸状,继而变为暗褐色或黑褐色,病部软化、腐败。到葡萄开花后,病害蔓延到花冠和雄蕊等各个部位,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稍微震动,病菌的孢子便呈烟雾状飞散。此时花穗容易脱落。果梗受害后,最终可在受害的病斑处产生黑色块状菌核。熟果发病时,最初呈褐色软腐,病害蔓延迅速,很快波及全穗果粒。白葡萄发病后颜色变褐,黑葡萄发病后则变红。病粒在干旱时干枯,在潮湿时开裂,果粒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果穗易脱落。叶片发病时,产生不规则轮纹。当葡萄的花粉撒落在叶片上时经常会看到花粉着落部位形成许多褐色病斑。叶部病斑后期产生灰色霉层,有时形成菌核,但极少。此病也常引起贮藏期浆果腐烂。
(2)病原:病菌的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的灰葡萄孢子,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的富氏葡萄孢盘菌,但极少见。病菌的分生孢子梗灰褐色,有隔膜,长1~3毫米,宽5~22微米,树枝状分枝,分枝末端集生圆形、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为椭圆形或卵形,大小为(8~18)微米×(5~11)微米。菌核扁平,黑色,较硬。
(3)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和菌核以及分生孢子主要在病部越冬。春季,菌丝和菌核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传播,经伤口侵入葡萄的花穗、果梗和叶片,引起初次侵染。以后在病斑上又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重复侵染并导致浆果发病。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一般在15~20℃条件下,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易造成病害流行。园内葡萄植株过密,内部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时易发病。因为品种特性或灌溉时期不当以及突然大量降雨引起裂果时易发病。偏施氮肥或偏碱性土壤条件下易发病。保护地葡萄因为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易发病。一般在干湿条件变化剧烈情况下易引起裂果的欧洲系统的薄皮葡萄品种易感病。
(4)防治方法:1)清除菌源:秋后将病果、病叶及其他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葡萄生长季节如发现病叶、病花穗等应及时摘除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除副梢、卷须、不必要的花穗以及过密的叶片,以降低园内湿度。在夏剪时应注意避免造成过多的伤口。对于易裂果的品种应进行必要的疏果或套袋。
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59%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开花后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混合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
4)贮藏期果实处理:果实采收应在晴天进行,在运输、贮藏过程中注意降温和通气。藏前可用1 000倍的50%扑海因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处理果实,或用碘化纸(1%~2%碘化钾浸泡过的纸)包装。
二、生理病害
1.葡萄缺硼症硼能促进葡萄植株体内糖的运输,加强植株对其他阳离子如钾、钙和镁的吸收,可以加强花粉的形成和花粉管的伸长。花期缺硼时常引起受精不良而大量落花。缺硼还可以造成子房脱落、果实变小、顶芽和花蕾死亡,形成缩果病和芽枯病。硼在葡萄植株体内不能贮存,也不能由老组织转入新生组织中去。
(1)症状:葡萄生长早期缺硼,幼叶上出现水浸状淡黄色斑点,随着叶片生长而逐渐明显,叶缘及叶脉间缺绿,新叶皱缩呈畸形。新梢发病时常从新梢尖端枯死,形成枯梢,在枝梢快速生长期间,缺硼会使新节间于一处或几处略膨大,髓部坏死。花期受害时一般花冠常不脱落,呈茶褐色筒状,有时引起严重落花,结实不良,即使结实,也常常是圆核或无核小粒,果梗细,果穗弯曲,称为“虾形果”。
(2)病因:硼素缺乏。
(3)发生规律:葡萄缺硼症一般在开花前7~15天发生,严重时在7月中、下旬即行落叶。在强酸性土壤中(pH3.5~4.5)容易造成缺硼症的发生。早春遇干旱,因为葡萄根系吸收硼素受阻,往往引起缺硼。降雨充沛的地区,尤其是河滩砂地或砂砾地葡萄园,因为土壤中硼素易被淋溶流失而常引起缺硼。石灰质较多时,土壤中硼易被钙固定,或钾、氮过多时也能造成缺硼症。
(4)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干旱年份应注意适时灌水,避免葡萄根区干旱。
2)叶片喷施硼素:于开花前,用500倍的硼砂或硼酸溶液喷布叶面,或于开花后10~15天,叶面喷洒300倍的硼酸液1~2次。
3)根施硼素:结合施基肥,每株大树施硼砂10克左右,施后立即灌水。
2.葡萄缺镁症镁在葡萄的光合作用、氮代谢、糖的转化以及对磷的吸收与运输和消除钙过剩的毒害等方面起着较重要的作用。在果树中葡萄最容易发生缺镁症。若镁不足,植株光合作用受阻,生长发育不良,尤其对幼嫩组织的发育和种子成熟影响更大。
(1)症状:葡萄缺镁时,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在叶片上。最初从基部叶片开始,叶脉间组织发亮,叶缘首先变黄,在脉间逐渐向叶柄延伸,叶脉与黄色条带相间,故一般称之为“虎叶”,严重时脉间黄化条带褐变枯死。缺镁的葡萄易发生叶皱缩,枝条中部叶片脱落,枝条呈光秃状,葡萄缺镁症与缺硼症不同,缺镁时,一般只有基部叶片出现症状,顶部叶片无症状。
(2)病因:缺镁。
(3)发生规律:缺镁现象经常在酸性土壤或镁易流失的砂质土壤上发生。在园内过量施用钾或磷时易引起缺镁症,经常过多施用硫磺或其他硫磺合剂易使土壤变酸而易引起缺镁症,一般葡萄根系浅时病重,根系深时则较轻。葡萄缺镁时,常会引起缺锌和缺锰症。
(4)防治方法:
1)加强土壤管理:应适当增施堆肥或厩肥等有机肥。注意不要大量偏施速效钾肥。
2)根部施肥:在酸性土壤中可适当施用镁石灰或碳酸镁;在中性土壤中可施用硫酸镁。根施效果虽慢,但持效期长,当葡萄严重缺镁时还以根施效果为好。
3)叶面喷肥:在葡萄轻度缺镁时,可采用叶面喷洒,这样病树恢复较快。一般在6~7月份喷50倍的硫酸镁3~4次。
3.葡萄缺锰症锰影响葡萄植株的呼吸过程,有微量锰存在时,呼吸过程增强,对细胞内各种转化过程都起很大作用。树体内锰和铁有相互关系,缺锰时树体内低铁离子浓度增高,能引起铁过量症,当锰过多时,低铁离子过少,易发生缺铁症。
(1)症状:初夏,葡萄缺锰时,枝梢基部叶片开始发白,很快脉间组织出现黄色小斑点,后期许许多多黄色小斑相互连接,使叶片主脉与侧脉之间呈现淡绿至黄色,黄色面积扩大时,大部分叶片在主脉之间失绿。朝阳的叶片比遮阴的叶片症状严重。过度缺锰时,可抑制葡萄枝梢、叶片和果粒生长,果实成熟延迟。
(2)病因:锰素缺乏。
(3)发生规律:土壤中的锰在腐殖质和水中呈还原型,为可给态,而当土壤为碱性时,锰成为不溶解状态,因而在碱性土壤中,葡萄易出现缺锰症。葡萄对锰素有较强的耐性,即使锰含量很高时也不致受害。
(4)防治方法:葡萄缺锰时,可在葡萄叶片生长期喷布500~1 000倍的硫酸锰水溶液2~3次。
(第二节)虫害
一、蓟马
蓟马是缨翅目蓟马科昆虫。国内文献记载,危害葡萄的蓟马主要是烟蓟马和巴豆蓟马。
1.为害状蓟马主要为害花蕾、幼果和嫩叶。1、2龄若虫和成虫均能以锉吸式口器取食,锉吸幼果和嫩叶表皮细胞的汁液。幼果被害后,果皮出现黑点或黑斑块,以后被害部位随着果粒的增大而扩大并形成黄褐色木栓化斑。严重时变成裂果,成熟期易霉烂;嫩叶被害部位略呈水渍状黄点或黄斑,以后变成不规则穿孔或破碎。
2.形态特征虫体微小,若虫体长0.6~1.0毫米,黄色或褐色;1、2龄若虫无翅,3、4龄若虫具翅芽。成虫体长1.2~1.8毫米,深褐色或黑褐色;头方形,口器为锉吸式;触角7节,鞭节连珠状;两个复眼间有三个红色单眼,呈正三角形排列;在后胸背板上方着生两对淡褐色翅脉,每条翅脉上着生两排脉鬃,前排脉鬃短,后排较长。
3.生活史及习性露地5月下旬在葡萄初花期开始发现有蓟马为害子房和小幼果,虫口高峰在5月末至6月初(开花初、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副梢花序上发现有蓟马若虫和成虫危害花蕾、幼果,是危害葡萄的第二次高峰。这两次危害是影响葡萄质量和减产的关键时期。7~8月在同一时期出现几种虫态,可见前后世代重叠。9月份虫量明显减少,10月份至初霜来临前,只在未摘心的新梢上发现有蓟马成虫。此时大量的蓟马迁移至葡萄园附近的大葱、萝卜、白菜等的心叶上为害。
保护地内为害较早,最初在3月上旬发现有蓟马为害,3月中旬到4月上旬为一高峰期,以后转为露地。
4.防治方法因为蓟马为害葡萄以果实为主,因而喷药时期应在开花前1~2天或初花期进行。对巨峰品种第一次喷药时期在5月末至6月初,如留二茬果时在6月下旬至7月初喷第二次药。药剂可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 000倍液等。
二、葡萄虎蛾
葡萄虎蛾属鳞翅目虎蛾科。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地区。除为害栽培葡萄,还加害野生葡萄。
1.为害状幼虫咬食嫩芽和叶片,常有群集暴食现象,严重时叶片被食光,也能咬断幼穗的小穗轴和果梗,影响葡萄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降低。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0毫米,翅展44~47毫米,头、胸及前翅均为紫褐色,体和翅上密生黑色鳞毛,体腹面和后翅正反面均为橙黄色。前翅后缘部及外部呈暗紫色,翅中部具有肾形纹和环形纹,内、外横线均为灰色;后翅外缘部黑褐色,臀角有一个橘黄色斑,中室有一小黑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毫米左右,头部、前胸盾板和臀板均为暗橙黄色,头部有明显的黑色斑点。胴部各节密布黑褐色斑点,并疏生白毛。腹部第8节背面有突起。
蛹:体长约20毫米,暗褐色,尾部有臀棘突起。
3.生活史及习性此虫每年发生2代,以蛹在葡萄根部附近或葡萄架下的土内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羽化出越冬代成虫,6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保护地内羽化较早;成虫白天隐蔽在叶背面或杂草丛内,夜间进行交尾、产卵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在叶片上,第一代幼虫在6~7月间发生为害,初孵幼虫先取食幼芽和嫩叶,幼虫稍长大即白日静伏在叶边或叶背,夜间大量取食叶片。幼虫受惊动时,头部摇摆并吐出黄绿色的黏液。幼虫老熟后下架入土化蛹。7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出现,8月上中旬为盛期;第二代幼虫在8~9月间为害,9月下旬幼虫陆续老熟钻入土内,做一土窝化蛹越冬。
4.防治方法
(1)早春结合葡萄出土上架、整地,在葡萄根部附近及架下挖除越冬蛹。
(2)结合葡萄整枝打杈,利用葡萄虎蛾幼虫白天静伏在叶背面的习性,进行人工捕杀。
(3)幼虫发生量较大的园内,可用药剂防治,于幼虫初发期喷布50%敌百虫800~1 000倍液。
三、二星叶蝉
葡萄二星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又称葡萄二点小浮尘子、葡萄叶浮尘子、葡萄小叶蝉。近年来,北方葡萄产区为害逐渐加重。
1.为害状成虫、若虫均在叶背吸食葡萄汁液,被害叶先出现小白点,严重时斑点连片成白斑,全叶失绿或焦枯,引起早期落叶。影响枝条的成熟和花芽分化,虫粪污染果实。
一般通风不良、杂草丛生的葡萄园发生较多。葡萄品种间受害有差异,野生品种或叶片多毛者受害较轻。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2.6毫米,包括翅长2.9~3.5毫米,全体淡黄白色,头向前突出呈钝三角形,复眼淡褐色。头冠中前部有两个明显的圆形黑斑,小盾板与前胸相接处有两个大的三角形黑斑。前翅略呈长方形,淡黄白色半透明,一般散生淡褐色或红褐色斑纹。后翅透明。
卵:长约0.6毫米,长椭圆形,稍弯曲,乳白色。
若虫:长约2毫米,初孵时白色。头部大,钝三角形,前端生两对刺毛,复眼红色。老熟时黄白色,两侧可见明显的黑翅芽。
3.生活史及习性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因地区不同发生世代有差别。如陕西、山东等地一年发生3代,山西太谷、河北昌黎地区一般发生2代。以成虫在葡萄园附近的石缝、杂草和落叶下越冬。翌春气候转暖,各种果树萌芽展叶后,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梨、苹果、山楂、樱桃等树上为害,待葡萄大量展叶后,就迁到葡萄叶上为害。5月中下旬成虫产卵于葡萄叶背的叶脉或绒毛中,5月下旬卵开始孵化成第一代若虫,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出现,8月中旬为第二代成虫盛发期,第三代成虫多在9~10月为害。二星叶蝉在葡萄全年生长期连续为害,以8~9月虫口密度最大。末代成虫随着气温下降,进入越冬状态。
4.防治方法
(1)秋冬季节清扫葡萄落叶、杂草,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生长季节注意及时抹芽摘副梢、整枝打杈、铲除杂草,改善通风条件。
(2)第一代若虫发生期(6月上中旬)开始及时喷药防治。
发生量较大时,可喷布10%氯氰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均用5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20%速灭威乳油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