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葡萄种植新技术
39749700000012

第12章 保护地葡萄的病虫害防治(1)

葡萄在保护地栽培中,容易发生病、虫危害的时期主要在解除薄膜覆盖露地生长阶段。保护地内只要温、湿度管理得当,较少有病虫害发生。其中,发生较多的有灰霉病、穗轴褐枯病、白腐病、蓟马等。露地生长阶段易发生霜霉病、黑痘病、葡萄虎蛾、二星叶蝉等。

(第一节)病害

一、侵染病害

1.霜霉病该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幼苗感病后,叶片枯焦,新梢生长停滞,枝条不能成熟。成株发病,引起早期落叶,削弱树势,影响当年和来年的葡萄产量。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新梢、卷须、叶柄、幼花序、果柄和幼果。叶片受害,在叶面上产生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淡黄色小斑,随后渐变成淡绿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病斑常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斑块。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枯焦、早期脱落。

嫩梢受害,初生水渍状、略凹陷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霜霉状物,后期病组织干缩,新梢生长停滞、扭曲枯死。卷须、叶柄、幼花序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新梢类似,于病部产生霜霉。如若早期侵染,则最后变褐、干枯及脱落。

幼果受害,病部褐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状霉层、易脱落。半大果粒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褐色,软腐,但在果粒表面很少产生霜霉,萎蔫后脱落。果实着色后不再被侵染。

(2)病原:此病菌属鞭毛菌亚门,葡萄单轴霜霉,是一种专性寄生菌。无性阶段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12.6~25.2)微米×(11.2~16.8)微米,着生在单轴直角分枝的孢囊梗上。孢子囊萌发产生6~8个侧生双鞭毛的游动孢子,肾脏形,大小为(7.5~9)微米×(6~7)微米。秋季发生有性繁殖,在病组织中产生卵孢子。

卵孢子球形,褐色,壁厚,直径30~50微米。

(3)发生规律: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叶残留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叶背气孔侵入,进行初次侵染。经过7~12天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重复侵染使病情加重。葡萄霜霉病一般多于7月开始发生,7月中、上旬发病渐多,8~9月为发病盛期。但在5~6月份低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于6月中旬就可以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果实即已大量被害,病重果园几乎毁产。

孢子囊及游动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必须在水滴中进行。游动孢子萌发温度为12~30℃,最适温度为18~24℃。因此,凡能提高土壤、空气和寄主植物湿度的因子均有利于发病。秋季低温、多雨、多露易引起病害发生。

葡萄品种间,欧美杂交种抗病力较强,欧亚种次之,东亚种山葡萄最易感病,贝达葡萄抗病力最强,用贝达葡萄与欧亚种或欧美杂交种杂交,其后代抗病力均强。

(4)防治方法:①清除病残体:晚秋清扫落叶,剪除病梢,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②加强栽培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排出果园积水,降低地表湿度,合理修剪,及时整枝,使架面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及有机肥,酸性土壤多施石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③药剂防治:发病前喷布1∶0.7∶200波尔多液或35%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每隔10~15天喷布一次,连续喷药2~3次,控制病害发生。发病初期,应喷布具有内吸治疗作用的杀菌剂,如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瑞毒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64%杀毒矾锰锌400~500倍液或乙磷铝与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混用。根据天气和发病情况,一般喷药2~3次,每次间隔10天左右。瑞毒和杀毒矾长期单一使用,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全生长季最多使用2~3次,而且应与波尔多或碱式硫酸铜、乙磷铝等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可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

2.葡萄白腐病葡萄白腐病是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在葡萄产区普遍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为10%~20%,在多雨年份发生严重病穗率可高达40%以上,产量损失极大。

(1)症状:葡萄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穗,也可危害叶片及新梢。

果穗发病,首先在穗轴、小穗或果梗上发病,初生水渍状,不规则的浅褐色病斑。病斑不断扩大,逐渐向果粒蔓延,常使整个果穗或部分小穗腐烂脱落。果粒发病先自基部发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很快全粒变褐腐烂,随后在果面产生初为灰白色后为灰黑色小粒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自分生孢子器中溢出灰褐色的分生孢子团。病果失水后变成深褐色僵果。

新蔓发病多发生在损伤部位。病斑初呈水渍状淡红褐色,边缘深褐色,逐渐扩展为长梭形暗褐色的病斑,稍凹陷,表面密生黑色小粒点。后期病部皮层纵裂,或与木质分离,严重时呈乱麻状。当病斑环切枝蔓后,使上部枝蔓枯死。

叶片上病斑多于叶尖,叶缘发病形成近圆形淡褐色至红褐色病斑,向叶片中部扩展形成具有环纹的不规则形大斑,其上散生不太明显的灰白色小粒点。发病后期,病组织干枯,易破裂,重者病叶干枯。

(2)病原:葡萄白腐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的白腐盾壳霉。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壁较厚,暗褐色,具孔口,大小为(118~164)微米×(91~146)微米。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至梨形,初无色,后为褐色,内含1~2个油球,大小为(8.9~13.2)微米×(6.0~6.8)微米。

(3)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也能在枝蔓病组织上越冬,病菌在5厘米深的土壤表层最多,可在土中病残组织内存活1~2年。翌年春季,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靠雨水溅散传授,经伤口侵入,进行初次侵染。病害的潜育期一般3~5天。

在葡萄生长期间可发生多次重复侵染,易造成病害流行。辽宁地区于7月上中旬发病,8月的雨季为发病盛期,直至采收结束。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发病率逐渐提高。

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30℃,要求95%以上的相对湿度。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因而多雨年份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发病早晚、流行期长短取决于雨季到来的早晚及长短。据多年观察,果园发病后,每降一次大雨或连续降雨后的一周左右,就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特别是在遭受暴风雨或雹害以后,葡萄植株造成大量伤口,最易被病菌侵入,引发病害。

果园土壤黏重、排水不良、肥料不足、杂草丛生、通风透光不良等,都有利于病害发生。果穗距地面越近发病越重,距地面60厘米以上者发病较少。

(4)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生长季节随时剪除病蔓、病果和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掉。秋末至早春,彻底刮除病皮,摘净僵果,清扫果园,将病残体带出园外集中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心、绑蔓,使架面通风透光,同时搞好中耕除草、果园排水,降低田间温度。合理修剪,防止结果过量。提高结果部位,避免造成伤口,减少病菌侵染。

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3)药剂防治:①地面施药,铲除越冬病菌。发病严重的果园,在发病前进行地面施药。常用药剂为福美双1份、硫磺粉1份、碳酸钙2份,三者混合均匀后,于园内地面上每亩撒药1~2千克。也可向地面喷布200倍的灭菌丹药液或波美2°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混合液或单喷0.5%五氯酚钠。②生长期喷药保护。发病初期每月喷一次,共喷3~5次,药剂可选用下列任意一种或交替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12.5%速保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福美双与70%代森锰锌4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混用;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3.葡萄穗轴褐枯病此病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均有分布。此病主要引起葡萄幼穗变褐干枯、果粒萎缩脱落,是威胁葡萄生产的一种新病害。

(1)症状:幼穗受害时,先于分枝穗轴上发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点,迅速向四周扩展,使整个分枝穗轴变褐坏死,不久失水干枯,果粒随之萎缩脱落,湿度大时在病部表面生有黑色霉状物,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穗轴在发病后期干枯,易从分枝处被风折断。保护地内因湿度较大,病害常发生在主穗轴上,逐渐向分枝穗轴及穗尖部扩展,当穗轴组织老化后则不能侵染。有时幼粒也能被害,产生近圆形深褐色至黑色的小斑点,直径2毫米左右,病变仅限于果粒表皮,不深入果肉。随果粒不断发育膨大,病斑也稍有扩大,表面呈疮痂状,当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痴脱落,对果实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2)病原:此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的细交链孢菌。分生孢子梗多数丛生、不分枝,有时屈曲,暗褐色,端部色泽较淡。分生孢子单生或4~5个串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最多可达9个。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淡褐色至深蓝褐色,具1~7个横隔膜,0~4个纵隔膜,大小为(20~47.5)微米×(7.5~17.5)微米。

(3)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鳞片内越冬,也可在病残组织内、架材上和土壤中越冬。次年幼穗伸出至开花期进行传播侵染,病菌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葡萄穗轴褐枯病主要发生在葡萄开花前后,病害发生程度主要决定于寄主组织的柔嫩程度。花序伸出至开花前后,阴雨连绵、日照少、气温偏低及穗轴组织幼嫩有利于病菌侵染和传播蔓延。地势低洼、管理粗放、架面郁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壮树发病较轻,弱树发病较重。葡萄不同品种对此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巨峰病最重,黑奥林、白玫瑰等发病较重,无核白鸡心、玫瑰香等较抗病。

(4)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管理:搞好清园工作,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抗病力。

2)休眠期用药:于葡萄幼芽萌动前喷施波美3°~5°石硫合剂或混加0.3%五氯酚钠或40%福美砷100倍液,铲除越冬病菌。

3)生长期用药:从幼穗抽出至幼果期,共喷3~4次。应用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上述药液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黑痘病葡萄黑痘病是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几乎分布于全国的所有葡萄栽培地区,在北方的多雨年份和南方的潮湿环境下,每年都有大量发生,危害严重。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幼嫩器官,如花穗、幼果、穗轴、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叶片发病时,初为针头状红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扩大后呈圆形病斑,直径2~5毫米,周围黑褐色,中央灰白色或褐色,后期穿孔,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成不规则大斑。叶片受害后发育不均衡、畸形,叶缘向内卷曲、干枯。穗轴、果梗、新梢和卷须受害后,先形成淡褐色圆形小斑点,以后扩大呈椭圆稍内陷,周围紫黑色,中央灰白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成一片,干枯、变黑、枯死。花穗受害时,花变黑、枯死脱落。幼果受侵染后,最初形成散生的褐色小点,扩大后成为2~5毫米圆形病斑,稍凹陷,病斑呈鸟眼状。病斑一般只在果皮上发生和扩展。受害果实生育不良、肉质硬、味酸。

(2)病原:病菌的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的葡萄黑痘痂圆孢菌,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的葡萄黑痘病菌。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半埋生于寄主组织内,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大小为(6.6~13.2)微米×(1.3~2)微米。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单胞,无色,微弯曲,两端各有一个油球,大小为(4.8~11.6)微米×(2.2~3.7)微米。有性世代在我国尚未发现。

(3)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蔓、叶、果、卷须及叶痕处越冬。翌年温度升高后,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等传播到幼嫩的叶片和枝梢上进行初次侵染,潜育期10天左右,发病数日后在病斑上又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此时葡萄花穗、幼果、卷须和新生枝叶易于受害。6~7月进入发病盛期。夏季天气干燥时发病缓慢,秋天雨多时可继续危害嫩叶和副梢。大量降雨、空气潮湿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尤其在露地生长期间,植株的幼嫩组织如遇阴雨连绵,病害将严重发生。一般在室内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树势较弱等情况下易发病。生长期施氮肥过多,造成组织成熟延迟也容易发病。葡萄品种间染病程度差异较大。一般欧亚种如无核白鸡心、乍娜、里扎马特、白玫瑰等品种较易染病。

巨峰、黑奥林、高尾、先锋、藤稔、京亚等染病轻些。美洲种抗性最强。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在老葡萄园和每年黑痘病严重发生的地区,应注意选栽抗病性强、农艺性状好的葡萄品种。

(2)苗木消毒:新建的葡萄园和苗圃,对引进的苗木或插条应进行消毒处理。方法是用10%的硫酸亚铁溶液加1%粗硫酸,或15%硫酸铵液,或0.3%~0.5%五氯酚钠加波美3°石硫合剂混合液处理2~3分钟。

(3)清除病残体:在防寒前结合修剪,尽可能去除病叶、枯枝、卷须、果穗等,刮去老皮,清扫地面枯枝落叶、果粒、果皮等,集中深埋或烧毁。

(4)加强葡萄园管理:夏季修剪时,及时去除副梢、卷须和过密的叶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除草,保持地面清洁。雨季及时排水。适当多施磷、钾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