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清朝中期出了一个显赫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风云人物——曾国藩。他曾任吏部侍郎,武英殿大学士,晚年则历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死后还带走一个“太傅”的官衔,并荣膺“文正公”的谥号。
曾国藩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恩师——军机大臣穆彰阿对他的苦心栽培和提携。
曾国藩是道光末年的进士,师从军机大臣穆彰阿。一天,恩师对他说:“明日上朝,我决定正式把你举荐给皇上,你一定要做好准备,四书五经一定要熟练背诵,皇上很可能会测试你的才学。”受宠若惊的曾国藩,赶忙躬身作揖说:“多谢恩师栽培,晚生一定会珍惜这个机会,不负恩师重望。”
第二天,穆彰阿上朝时就真地向咸丰皇帝举荐了曾国藩,请求皇上委以重任。咸丰皇帝听后问道:“你说你的这个门生才堪重用,那他都有什么超人的才能呢?”这一下还真把穆彰阿给问住了,惶遽之中他脱口便说:“他善于留神,过目不忘。”
咸丰皇帝听后不置可否,穆彰阿便告退了。
回到府中,穆彰阿,十分懊丧,他后悔自己不加考虑,说了那两句无关痛养的话,白白地错过了大好机会。
另一边,咸丰皇帝在穆彰阿走后,却一直琢磨着他说的那两句话,心想:“如果此人真如刚才所说,是应该予以重用的。”于是他决定先试试曾国藩的才华。
两天后,咸丰皇帝命太监给穆彰阿传旨说让曾国藩初一卯时在中和殿候见。收到旨意的穆彰阿惊喜万分,他赶忙命人把曾国藩叫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并嘱咐他一定要好好准备,以应付皇上的测试。曾国藩也异常兴奋,他表示决不辜负恩师厚望。
等到那天,天还没亮,曾国藩就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后跟随太监来到中和殿。太监命他在此等着候见,而后便关上殿门走了。曾国藩在殿里挺直身子站着,时刻关注着门外的动静。可是,很久都不见太监前来,这使得他心里惶恐不安,不知是凶是吉。又过了很长时间,他站得腰酸腿疼,便在大殿上踱来踱去,这才看见大殿四壁挂着大清历代先皇的圣训,但是心神不定的他哪里还顾得上看这些。
后来,太监终于进来了,告诉他:“皇上今天没时间,明天再来吧。”曾国藩沮丧地走出了皇宫,看看日头已是晌午时分。他急忙到恩师那里禀报。穆彰阿听了,沉思了一会儿,问道:“你说大殿四壁挂着历代先皇的圣训,那你都记住了多少呢?”曾国藩摇头说道:“当时晚生心慌意乱,根本无意去细看那些字幅。”穆彰阿焦急地说:“不好,这必定是皇帝为了试你善于留神、过目不忘的本领而刻意安排的。皇上肯定还会马上再召你的,这可如何是好呢?”听恩师一说,曾国藩也愣住了,他忙跪倒在地,连呼“恩师救我”,穆彰阿让他起来,并说:“让我好好想想。”就在这时,忽听家丁来报:“皇宫总管太监王公公前来求见。”穆彰阿满脸不愉快地说:“就说我今日不见客,请他改日再来。”家丁转身刚要走,穆彰阿又突然说:“等等,请王公公在正厅相见。”而后喜笑颜开地对曾国藩说:“真是天助我们,救星来了,你先回避。”穆彰阿在正厅热情接待了这个“救星”,请他坐上座,王公公也有些受宠若惊。宾主坐定后,王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的此次前来,是想问一下前些日子求大人为我外甥谋个知县差使的事是否有眉目了?”穆彰阿说:“区区小事,何劳王公公亲自前来,我已为您办好了,不几日即可到任。”老太监一听,感激地说:“多谢大人,如有要小的效劳之事,尽管吩咐。”穆彰阿说:“你这一说,我还真想起一件事烦劳公公,我要撰写一份大清历代先皇功绩录,还请公公把中和殿上所挂历代先皇的圣训,今日抄好送来,晚上我撰写时要用,如何?”总管太监愉快地答应了。天还没黑,王公公便再次登门,送来了中和殿上所挂的大清历代先皇圣训的抄录。
穆彰阿命曾国藩当晚必须把圣训全部背熟,并告诫道:“你的前途,全在此举了!”曾国藩把抄录拿走后,彻夜诵读,直至烂熟于心。
第二天一早,传旨曾国藩面见圣上。这次,咸丰皇帝是在保和殿召见的曾国藩。他对曾国藩说:“昨天在中和殿,你一定看见了挂在四壁的大清历代先皇的圣训,你可曾留意圣训的内容?”曾国藩跪奏,把圣训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咸丰皇帝惊喜万分,心想:“果真是个奇才,此人理当重用。”几日后,曾国藩接到圣旨,被擢升为吏部侍郎。
从此,曾国藩一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也成了一个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人物,同时,他慧眼识才、诚信举荐的精神也为人称道。
自古以来,那些为富不仁、为贵不义者都为人所不齿,因此说,独享尊荣的日子并不会太好过。当你发达时,还不忘热心助人,积极为别人寻求发展的机会,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你所享受的就不仅仅是那点有限的一己之荣,还会有一种巨大的人缘和人气护在你的周围,使你活在更加广大的祥瑞和荣光之中。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有条件的情况下,别忘了也成全别人,因为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进一步成全了自己。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高尔基
君子之交淡如水
知己就像是一杯甘甜的美酒,年头越久就会越醇香。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庄子的这句名言世人皆知。其所以被认可,在社会中能广泛流传,是因为它给我们道出了交朋友的道理。它是我们交朋友的“金科玉律”。“淡如水”的交际方式,是中国人传统的交际之道。所谓的“淡如水”并不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够亲密,而是说互相之间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讲究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谁是谁非,才可以评判曲直善恶。君子之交奉行的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双方是心存善意的,只有这样的交往才可能长久。与“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相比,小人之交是亲密无间的,他们的友谊虽浓烈甜蜜,但善恶多变,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因此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会太长久。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真正的友情,他们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到了争名夺利的时候就会变得“六亲不认”。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所提倡的还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的确,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的,它能经得起任何考验。与品质高洁的人交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是事业的推进剂,相反,倘若同品质低劣的人交好,自己不但不会进步,还会最终被他推下马去。
北宋时,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用人不当。司马光是一个有用之才,但因为是保守派,受到了王安石的排挤,反而是吕惠卿等小人受到重用。期间司马光曾经给王安石写信说:“忠信的人,在你当权的时候,虽然说话难听,让你感觉十分可恨,可是以后你一定会得到他们的帮助的,而那些谄媚之人则不同,虽然他们时时事事都顺从你,让你体会到了一时的愉快,可是一旦你失去权势,他们当中必定不乏为了一己私利而出卖你的人。”一番话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要听信奸佞小人的谄媚”的道理讲得清晰透彻。然而,王安石却没有接受这样的忠告。结果也正如司马光所料,王安石被罢免了相位之后,吕惠卿当上了宰相,他与王安石交恶,可谓一山不容二虎,甚至企图将王安石置于死地,结果王安石的下场十分悲惨,这可真是养虎为患啊!
由此可见,交朋友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万万不可马虎大意。本着“淡如水”的交友原则,才能交到真正的良师益友。关于“君子之交”的解释有很多种,仅《论语》就有两种说法。
一说君子之交,即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说,君子之间虽然讲究和睦、和谐,但是并不意味着不能有不同的意见,当有不同的意见出现时,大家应当开诚布公地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不过,这些只不过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分歧,一旦有了办法,争论自然就会停息。问题解决了,大家自然会和和气气,皆大欢喜。这种做法可以保证人与人之间不相互猜忌,避免虚伪。因此说,这样的友情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小人同而不和”则是单纯的表面上的一团和气,他们一味地相互迁就,毫无原则,可是内心却在各打各的如意算盘,离心离德,因此这样的“友谊”必然不会长久。
二说君子之交,即所谓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就是说,君子在对人表示真正的友好时,并不会刻意袒护你的缺点。而小人则不同,他们会毫无原则地偏袒“友人”,即使对方有错误,他们也不会指出来,这样的“朋友”只会令你越来越看不清自己,更不要说帮助你进步了。所以说这种交情是害不是爱。
对于友人的错误,君子该如何对待呢?孔子告诉我们说:“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也就是说,当朋友有了错误或缺点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地给他忠告,进行劝导。倘若对方根本听不进去,那就不必再多说了。因为一味地说教,不仅会令对方反感,还很可能有违你的初衷,引起相反的效果。而那些对朋友的缺点熟视无睹,或是佯装不知的人,几乎可以说是不具备与他人交往的资格。既然称得上是朋友,那就应当尽朋友之道,应该有一定的忠告。至于听不听忠告,那就是对方的问题了。忠告不要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因此,倘若对方不接受,你也没有必要去勉强,或是反目成仇,而是应当尊重他人的自主性,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尺度,交朋友也不例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定要首先保持一定的距离,切不可一下子就亲密无间。不过,当双方都有诚意的时候,就应该坦诚相待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得以亲,小人亲得以绝,是故亲得以合者,乃得以亲而离。
——《庄子·山水》
对人对事不要太苛刻
对别人仁慈永远不会徒劳。即使受者无动于衷,至少施者可以获益。
对别人过于苛刻的人,往往不会有好人缘。人与人相处,总是存在着差异,小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尽量完善自己,同时对别人的小缺点不要太在意,没有人愿意同一个小肚鸡肠、神经过敏的人做朋友。
宋朝的吕蒙正,从不与人斤斤计较,在他刚刚担任宰相的时候,有一位官员在帘子的后面指着他对旁边的人说:“难道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做宰相吗?”吕蒙正佯装没有听见,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其他听到此话的官员都为他感到愤愤不平,非要调查一下是什么人居然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得知后,赶忙前去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官员依然感到愤慨,后悔刚才没有当场把那个人找出来。吕蒙正反而劝他们说:“倘若真的知道了他的姓名,则一辈子都不可能忘掉了。像这样一直耿耿于怀的话,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事儿啊!所以还是不要去追究这个人到底是谁的好。况且,不知道他是谁,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损失呀。”众人听后,都非常佩服他气量大。
冷静下来想想,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性格、思想等各方面的差异更是数不胜数,谁敢保证自己从来没有被别人在背后说过什么,谁又能保证自己从来都没有在背后说过别人?所以说,听到了别人讥讽的语言,只要无伤大雅,就让它从另一个耳朵跑出去好了。倘若一定要和别人较劲,暂且不说别人感受如何,关键是自己也不会愉快的。这又何苦呢?吕蒙正身为一朝宰相,却不去追究说自己闲话的人,因为他觉得根本没有那个必要。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应时刻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宽容别人的无理,宽容别人的傲慢,宽容别人的自私,宽容别人的浅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当如此。古人中从来不乏这样的典型。
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一些官吏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去卖,影响颇为不好,使得周围的一些人颇有微词。太宗听后并未发火,而是平静地对左右的人说:“要想把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好比用粮食去堵塞鼠洞一样无济于事。所以,对于这样的事情,不能太认真,只需找出那些做得非常过分、影响极坏的首恶分子查办了即可。倘若一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他们对正常公务并无大碍,就不要去过分追究。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确保官运物资的畅行无阻!”一旁的宰相吕蒙正对太宗的观点也非常赞同,他说:“圣上所言极是,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通常情况下,君子往往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但是倘若过分追究的话,恐怕会生乱子。还不如宽容对待他们,让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禁的,这样倒是可以使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汉朝的时候,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极为慎重,他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当有张有弛,弹性十足,宽严适度。而一味的谨慎从事,往往会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像圣上您所说的——在小事上不可过于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