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39747500000015

第15章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成就一生(6)

陶渊明知道他们有些不大相信,于是便来到门口的稻田边,书生们也跟了出来,陶渊明指着田地里的秧苗问他们:“你们能看得见这些秧苗正在向上长吗?”

一群书生对着那些秧苗左看右看,然后全都摇摇头说看不出来,陶渊明转过身去又指着放在溪水边上的一块磨刀石问道:

“你们再来看这块磨刀石,现在它中间的部分已经明显地凹下去了,那你们知道它究竟是在哪一天变成这样子的吗?”

书生们又摇了摇头,陶渊明继续往下说道:“其实田地里的秧苗每天都在向上生长,只不过我们用肉眼看不见而已;这块磨刀石每天也都在磨损,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做学问也同样如此,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所以你们千万不可太浮躁,只要每天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便能够有很大的长进了,而不能希望在一两天之内就看到十分明显的效果。同样,一旦你稍有松懈,知识便会像这块磨刀石一样在无形之中慢慢耗损掉。因此,你们一定不能心浮气躁,只要脚踏实地去学,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书生们全都心悦诚服地点头称是,并不约而同地恳请陶渊明赠给他们一句话,以此来勉励自己。

陶渊明稍加思索,便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了这样两行字: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浮躁的情绪对于任何事情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低调做人

做人要低调。过分的张扬往往招致祸患。

旧时在打江山的时候,各路英雄豪杰共同聚集在同一麾下,个个锋芒毕露,看谁比谁更有能耐。君主自然需要靠这些人的帮助来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野心。但如果是天下已定,这些虎将们的才能也不会凭空消失,而这时候他们的才华就变成了皇帝的一块心病,只能让他感觉到威胁的存在,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开国之初便开始滥杀有功之臣的事件屡屡发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卸磨杀驴”。韩信之死,明太祖火烧庆功楼,莫不如此。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后,诸葛亮似乎就没有太大的作为了,远不如刘备在世时那般运筹帷幄,满腹经纶。刘备是一个明君,诸葛亮在他的手下时自然不必担心会受到什么猜忌,而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才可以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辅佐刘备,打出一片江山。刘备去世以后,阿斗继位。刘备在临死之前曾经当着众臣的面说:“若是他值得辅助,你就好好辅佐他;假如他不是做君主的料,你就可以自立为君。”

诸葛亮听后冒出一身冷汗,顿时手足无措,哭拜于地上:“臣怎敢不尽心竭力,力尽忠贞之节,至死也不松懈呢?”说罢,叩头直至流血。为了避免自己有夺权的嫌疑,自此之后,诸葛亮一方面行事更加小心谨慎,鞠躬尽瘁,另一方面则常年在外征战,谨防被别人抓到把柄。并且他有意收敛锋芒,显示出自己已经老而无用了,以此来避免惹祸上身。这便是韬晦之策,收敛锋芒正是诸葛亮的大聪明之处。

大家都非常熟悉三国时的猛将张飞。他多年来行军打仗,纵横疆场,常会令敌人闻风丧胆,真可谓是一世英雄。但是他的性情狂妄急躁,并且为人刚愎自用,面对纷扰的世间,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关羽战死之后,为了表达失去手足的痛苦和报仇雪恨之志,他居然强令三军“挂孝伐吴”。仅仅因为两个将军范强和张达一时之间没有筹措到“白旗白甲”,他便命令兵士把这二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鞭打完毕,他还用手指着他们说道:“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正是为了这么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就“打得二人满口出血”。二人受到如此大的侮辱,极为气愤,竟然合谋趁着张飞喝醉以后酣睡之时,刺死了他。一员虎将没有死在沙场上,却因为自己的狂暴脾气而最终惨死于自己人的手下。由此可以看出,不管你是什么人,也无论你身居何位,都需要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否则,骄狂者必躁,浮躁者必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狂傲、急躁、不冷静常常会影响到我们跟他人之间的关系,即便是无意或者是出于一片好心,这种情绪也难以被人们所接受。正是因为你的狂妄和急躁,你周围的同事、朋友、邻里都会讨厌你、远离你,但是你如果仍然自我感觉良好的话,就会变成顾影自怜了。所以说,不骄不躁是做人的必修课程之一,而能够做到低调做人就表示你可以毕业了。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总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任惠敏

坚持一瞬成就伟业

成功与失败并非相差千里,而是只有一步之遥。

美国销售员协会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48%的推销员找过1个人之后,就不干了;25%的推销员找过两个人之后,就不干了;12%的推销员找过3个人之后,还坚持继续干下去——80%的生意就是由这12%的推销员做成的。

成功的关键在于比别人多坚持一会儿。通常情况下,面对同样的情况,多数人都能够坚持下来,但是在困境中,人们的表现就有不同了。大多数人遇到困境时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目标和意愿,所以他们一事无成,而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往往能取得成功。

对于那本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可以说绝大多数人是不陌生的,而该书的作者司马迁,也是众所周知的。重温一下这本书出炉的过程,或许,可以使我们领悟更多。

司马迁出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龙门山),他的父亲司马谈原先就是太史公(太史令),也就是专门写史书的汉官。

司马迁年仅十岁时便能诵读古文,二十岁后周游各地。这对他后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亡之理”,使他最后写成《史记》,有极大的帮助。

父亲临终时对他说:“我原本打算要著作一部史书。孔子修旧起废,论《诗经》、《书经》,作《春秋》,学者至今视为准则。但春秋以后四百余年,诸侯互相兼并,史部放绝,形成了一段空白。汉朝建立后,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和忠臣义士的言行事迹,诸多史实,我身为太史令,却并未能著述。实在是失职啊,希望你能完成我的意愿!”

这是司马迁赖以“坚持一瞬”之痛以完成父亲寄托伟业的思想根源。

写史书当然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司马迁而言,更为艰难的是他所受的屈辱。由于司马迁本人仗义执言,为因败于匈奴而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就被那个刚愎自用的汉武帝判了刑,而且是宫刑。对于一个男人而言,这是一种屈辱,精神上的痛苦远远超过了用刑时的身体的痛苦。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戳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而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这次打击使司马迁一下子就惶惑起来,震撼起来,不知有多少次,他想拼命一死以保全身,但是,司马迁想到了父亲临终的嘱托,想到了自己身为史官的责任,远比自己忍受一时的屈辱要重要的多。于是,他坚持了下来,彻底战胜了自杀的念头……

于是,那部史学价值卓著、文学功底深厚的巨著问世了。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有一段对前人的著名评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愤,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认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思也。”

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司马迁对前人的评议,同时更是他自己心迹的真实写照。

司马迁以他的坚持完成了他的著作,以他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人生。他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可是,谁又能说他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

斧头虽小,但经多次劈砍,终能将一棵坚硬的橡树砍倒。

——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