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善用其心
39679600000016

第16章 我们都是剩闲之人

2008年6月13日

问:我认为参话头不是非要提个死话头来参,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才是我们要参的话头。

师:非常正确。平时堵在你胸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话头。每个人心中都有疑难的问题,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当作话头。有的人被金钱所困,就应该参何为金钱;有的人被生死所困,就参何为生死;有的人被无明所困,就参何为无明……在你心中提不起疑情的话头,不是你应该参的话头。只要是困惑你的,对你来讲就是话头。

问:您看我这段时间是不是不要看书啊?

师:书不需要看多,记住一句,参透一句,就足够受用了。如果看得很多,看不透,参不透,终不受益。应该先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即便看书,也是看和我们心中的问题相关的书。

问:您说是不是人的觉照会被某种东西蒙蔽?

师:一个在社会上被遗忘的人,一个在社会上温饱都解决不了的人,偶然一次机会,发现一道门打开了,莫名其妙地走了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空间,什么样的人在里面都能找到他的位置,都能找到他的感觉,都能拿到他想要的东西。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找到了无上法宝。凡是进来没有出去的都是昏了头的人,都是失去觉照的人,都是迷失了自我的人,死的时候他还说:“我已经成佛了,我感恩佛祖!”——这就是佛法的力量,任何人只要进去都会被它同化。但是,有一种人永远不会被它同化,那就是走进去,转一圈,马上出来的人——一个全然觉知的人。

问:这个体会应该是大受用,能融进去出不来,他自己也应该是美滋滋的。

师:受用,非常受用!就像一个人喝醉酒之后,你能说他没受用吗?太受用了!忘却了烦恼,忘掉了天地,他就是天地之间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怎么不受益呢?如果不受益,他就不会去喝这个酒了,他知道只要喝醉了,他是绝对会受益的。但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你会永远地自欺欺人吗?你会永远地无明吗?

你们天天、月月、年年都在听开示,出不了大师,我就是第一个喊冤枉的人!佛法是自利利他,也就是现在社会经济学所讲的“双赢互惠,方能持久”,否则就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损,这样绝对没办法长期立足。

还有一部分人听完以后是没感受的,就像石头一样,听完以后没反应——这是一种罪恶啊!难道你们不这样认为吗?就像我们看书不用心一样。人家写一本书,付出了许多心血,把人家的人生经历、智慧讲给你听。而你的耳根密不透风,心如铜墙铁壁,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坐在那里犹如石佛入定!道生法师说石头也有佛性,如此说来我们连石头的佛性都赶不上。古人说举一反三,我不需要你们反三,一个反应总该有吧?一个都没有,不是“呜呼哀哉”,又是什么呢?人家说没有佛的时候,罗汉也可以出来讲一讲啊——光呼不能应,再呼又有何益?

你们谁能参出寺庙里哼哈二将的寓意和四大天王的寓意?寺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表法的,它的出现和存在都是有寓意的。佛教是最讲实际的,它只有当下,没有过去和未来,做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无意义的事佛教不会让人去做。佛法的伟大就在于每一个人见到它,听到它,都能相应,除非你不入这个门。只要你踏进三宝的这扇门,你用心多,就相应得多;用心少,就相应得少;没有心,你就不相应。

时刻以佛为榜样,时刻以祖师为榜样,你走到哪里,大家都会把你当作黄金。如果以万行为榜样,你不是木头就是垃圾,那还有什么出息?你为什么不跟佛祖比,为什么不跟祖师比,为什么不以他们为榜样呢?为什么不以他们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呢?为什么我们天天在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呢?我们真正的师父,我们唯一的师父,我们最好的榜样就是释迦牟尼佛。只要跟他比,我们都会有惭愧心,都有谦恭心;只有跟他比,我们才能进步;否则我们就是无明的人,被自己的无明所陶醉,还以为自己得了大自在!

自古只有两种人会进步,会成就,一种是自律性很强的人,也就是佛教里面所说的,能够主宰自己身口意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会有大成就。第二种是全然接受的人,也就是没有我执的人,你说什么他都接受,都按你的意思原封不动地去做,没有个人的成见。这种人也绝对会成就。除了这两种人,其他任何一种人都不可能成就。而且这两种人合起来就是一种人,全然地接受,严格地约束自己。否则,就是个“圣人”——剩余的人,就是一个“贤人”——闲下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