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经常提到各种用功的方法,其中有一个“参话头”。何为“话头”?你们心里是否有答案?如果你们要参话头,又不知何为“话头”,怎么参呢?你说:“我能了了觉知。”这不是已经有了念头?你说:“我不能了了觉知。”不是如同石头?
通常的答案是:前念未生为话头,前念已生为话尾。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的。既然念头未生起为话头,那么当念头未生起时,你在哪里?如果现在大家未生起念头,我问你,你是怎么处理念头的?既然已产生了念头,又落到话尾上了。
你们能否想象念头未产生时是一种什么状态?比如你们每天出坡时,既没有人和你说话,你的头脑也没有胡思乱想,手在不停地劳动,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你干了很多活,可是一点也不觉得疲劳,这时的你是一种什么状态?这种情况,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常出现。当你处于这种状态时,有人喊你一声,跟你聊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干了很多活,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你的疲劳感也随之出现了。
通常大家都说干活干得起劲的时候不觉得疲劳,干完活了才觉得疲劳,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平时是否在这方面用过功,观察过?用功不仅是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每天、每时、每刻都可以用功。如果你掌握了方法,任何时候都能用功。如果你在一个地方会用功,在任何地方都会用功,不只是在禅堂里。就像一个人会讲中国话,跑到美国、英国、日本还会讲一样。
你们出坡时,比如锄地,你们的心是否放在锄头尖上?如果没放在锄头尖上,就会出偏差,有草也看不见,本来要挖这儿,却挖到那儿去了。念念起,念念能看、能觉,叫“看话头”。每个念都能看到,才能“参话头”。前提条件是心能集中在话头上。
要想把心集中在话头上,必须看得见话头。只有看得见话头,心才能渐渐集中在话头上。只有心集中在话头上,才能逐渐达到参话头,进而悟话头,最后达到无话头。看话头为定,参话头为观(也即慧)。
如果你说你在参话头,可是你的心根本无法集中在话头上,你怎么“参”呢?不能“看”就不能“参”,又如何“悟”?例如你要解一道数学题,你还没有找到这道题,怎么解?就算找到了,但不能集中在这道题上,又怎么解得出来?你的心很散乱,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是不可能把数学题完整地解答出来的。“看话头”是为了修“定”,“参话头”是为了修“慧”。
“参话头”与“参公案”,从本质上讲没有区别。实际上大家现在连“看话头”都达不到,又怎么能“参话头”呢?严格地讲,现在连话头都没有找到,又如何去“看话头”?佛教里有个大家都知道的话头,“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是什么样子?”要参这个话头,首先身心要高度集中在这句话上,才能参明白。如果不能高度集中,又如何参得明白?话头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参”字,而不用一个“探”字?大家是否想过?
平时你们的眼睛都是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如果在用功,头为什么会乱转?眼睛怎么会乱看?真的用起功来,身体发僵,目光发呆,头脑发木,这是用功第一个阶段的表现。可是我看你们来到这个道场,一个个眼睛滴溜溜地转,说明你们连第一个阶段都没有进入。你们看没看过风钻机在打钻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况?一旦选定了一个点,就一直钻进去,不换位置。“参”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必须参进去。一旦进入,就是两眼呆滞,绝对不会滴溜溜地乱转。看你们的眼神,就知道你们内心有多么散乱。
当参进去又出来以后,是一种什么境界呢?“日头突破乌云外”。到此时,自然达到了“风平浪静月投江”。你们可以想象,大江大海都是无风三尺浪,可这时的大江大海却风平浪静,月影投射在水面上,清晰可见。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先经历“河住江翻水倒流”。在此之前,又必须先经历“知话头”“看话头”“参话头”“悟话头”的过程。
实际上这个过程,上根器的人在一念之间就可以完成,中根器的人在两念之间可以完成。但是,如果你们现在能抓住话头,我就要恭喜你们了!你们连何为话头都不知道,话头都抓不住,又怎么参话头呢?就算偶尔抓住了,也未必能走进去。只要能走进去,就一定能走出来。
“河住江翻水倒流,风平浪静月投江”,前半句指的是生理上的境界,后半句指的是心灵上的境界。如果你们找不到可参的话头或公案,可以在这句话上去参。这句话足以让你们开悟成佛。它包含了“见地”“修证”,但不包含“行愿”。如何行愿?悲满天下,心存众生。
连自己的起心动念都看不到,怎么能称为修道人呢?大家都想了脱生死,往生西方,是否有把握?是否出现过苗头?你说:“既无苗头,更无把握。”那么临终时怎么去?会到哪里去?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就像你们今天晚上睡着以后,做梦到了哪里,自己是否会知道?如果梦中不能把握自己,临终时和往生后也无法把握。睡眠是小昏迷,你都不能把握,临命终时的大昏迷,你又怎么能把握呢?因为你知道自己明天不会死,明年也不会死,所以也就毫无危机感。如果我告诉你,你明天会死,今天晚上你可能就会很焦虑,渴望能把握生死了。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生死呢?达到“风平浪静月投江”的境界,才做得了一部分的主,还不能完全做主。在座的有几个达到了“风平浪静月投江”的境界?没有一个达到!你们学佛都学到哪里去了呢?
现在你们有谁看见了星星?星星在哪里?当初释迦佛“夜睹明星”,是看见了哪里的星星?在哪里看见了星星?如果是看见了天上的星星,他天天在树林里打坐,天天都可以看到,为什么之前没有悟道呢?我们也天天都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怎么就没有开悟呢?佛祖所看到的是内在的明星,而不是外在的明星。
如果他真的“夜睹明星”就大彻大悟了,为什么又要入定七天呢?大家都知道他入定七天后才具足了五眼六通,也有人说是四十九天。无论是多少天,说明他的确入过大定。如果没有入大定,是不可能具足五眼六通,证得三身四智的。这就说明看见“明星”距离圆满的“道”还很远。但是一旦看到了“明星”,就如同接通了电线,千米、万米外的电灯刹那间就亮了。
也许在座的偶尔有见过“明星”,但那仅是在刹那间,“明星”绝对不是如影随形地跟着你。如果“明星”天天跟着你,你自然天天都在定中,密宗讲的左、中、右三脉早就通了,道家讲的大、小周天也早已畅通;周围人的起心动念你都知道,无论你见没见他,都没有区别;他动,就如同你动;他未动,你先知。
今天就讲这么多。下面留点时间给你们提问题。我知道今天讲的,对你们在座的没有多大作用,我是为了做记录,留给后人才讲。后人会看。千万人中能有一个受用就值得了。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
问:为什么佛有三身?
师:是三身,又是一身。比如从四个方向看一幅画,四个方向就看到了四幅画,实际上是一幅画。“法身”不生不灭,“化身”随处可见,“报身”乘愿再来。一个阶段的愿望了却了,报身就没有了。佛讲过,六祖也讲过,三身是一身。三身是针对众生而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化身”全凭功德修,“法身”从理入,“报身”也是功德成。很多参禅悟道者只是证得了法身。因为“报身”需要功德成。即便证得了法身和报身,也还没有千百亿化身。为什么罗汉没有化身或者化身极少呢?因为没有行菩萨道。所以无法与有“千百亿化身”的佛菩萨相比。我的书中有句笑话:不想当教主,就没有必要修化身,证个法身就算解脱啦。“独觉佛”已证得法身和报身。虽然知道还有化身,但是不愿意再修下去。因为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受用了。
问:怎么用功为参话头?
师:万念汇为一念,抓住一念不放,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即是参话头。若能如是,即入话头。现在你们用功,千万不要落入“无事于心,无心于事”,那样会落入顽空,百劫不能相见。实际上这句话的境界,目前你们都观察不到。你们是处于什么状态呢?就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没事胡思乱想,狠狠地劳动一天,不胡思乱想了,但心里还有“游丝”般的念头。就像苍蝇的翅膀,虽然无力乱飞了,但还会不时地动一动。因此古人提倡(尤其是年轻人)先把体力降下来,疲劳之后,杂念就会特别少。
修禅也要动静结合。当体力旺盛时,可通过劳动把体力降下来;当体力衰弱时,可通过劳动把体力提升上去。但要掌握好度。就像前几天栽树,三天栽了三万棵,那样的劳动对体力是一种透支。但那是为了抢时间,树苗在路上已经走了三天,快要干死了。如果长期那样劳动是不行的。
问:将话头放在心上,是否住在了心上?
师:放一万个心!如果真能执著一件事于心上,一天一念,一念一天,万行就要恭喜你们了!
何为定?一天一念即为定。降低一点,前几天一天栽一万棵树,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这也是定。如果能将这种状态保持下去,三年必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