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撞门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都蕴藏着很深的哲理,如果你善于去领悟,就能使人生获得许多的受益。
富兰克林年轻时拜访过一位著名的教授。他那时年轻气盛,走路时高高的昂着头,结果却狠狠地将头撞在了教授住所的门楣上。富兰克林非常狼狈,一面揉着自己被撞的额头,一面气愤地盯着那道比一般住宅要矮得多的门楣。
这时那位教授笑着走出来了,他对富兰克林意味深长地说道:“撞痛了吧,但你不应该生气,它将是你今天来拜访我的最大收获。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懂得生活,他必须学会该低头的时候低头。”
富兰克林牢牢地记住这次教训,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谦虚、谨慎,并把“学会低头”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这为他后来成为伟人有很大的帮助。
没时间磨斧头的工人
“兵不利,难成器。”做任何事都应具备较好的工具,并应适时地去保养它。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效率。
有个工人在一个木材厂找到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他决定认真干下去。
上班第一天,老板就给了他一把斧头,告诉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砍树。这个工人于是卖力地工作起来,一天时间,他砍了19棵树,老板很高兴地鼓励他,赞扬他干得不错。工人听了很兴奋,第二天,他更加积极地拼命干活。但是却只砍了16棵。第三天,工人用双倍的激情进行工作,可是只砍了10棵。
工人感到很惭愧,他觉得自己实在太没用了,于是就去向老板道歉,说自己越卖力越干不好。
老板问他;“你多久磨一次斧子?”
工人一听愣了,他回答说:“磨斧子?我一天到晚忙着砍树,哪还有时间去磨斧子呀。”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小站
生活是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它需要你用积极的心灵之笔去勾勒描摹。
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提议,每人使用最简短的话写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到甚至可以作为死后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于是乎大家凝神苦思,伸纸命笔。
其中一个满脸沮丧的青年,交给巴尔肯一纸通篇只有三个标点符号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
巴尔肯问他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凄然做色道:“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
巴尔肯略一沉思,提笔在这篇“自传”的下边有力地画了三个标点符号:
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和一个大问号“?”。
接着博士用他那特有的鼓励口吻,对这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无法挽回的事,既然发生了,懊悔是毫无意义的。懊悔的情绪,不但不会使已经打翻的“牛奶”恢复原状,而且使自己的心中徒增烦恼。可谓既损失了“牛奶”,又损害了精神。
吉米在上中学时,常常陷入莫名其妙的忧虑之中,他不断地为自己已经造成的错误而自怨自艾。考试后,他常担心自己哪些地方答错了,能不能及格;冲撞父母之后,他又不断地想着这件事,十分希望当初自已没有那样做过;演讲比赛后,他一面走下台又一面抱怨自己刚才没有将话说得更好。
有一天,吉米卸下了这些原本毫无必要的思想包袱,因为导师保罗·彼特博士让他真正理解了“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当时,彼特博士将一满瓶牛奶打碎在水槽里,叫学生们轮流去看那打碎的牛奶瓶,而牛奶已流入了下水管,无法挽回。彼特博士对吉米和同学们说:“你们一生都应当记住这一课。如果起初用一点心思预防一下,牛奶就可以保全。但在奶瓶打碎之后,还想去挽回,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该做的便是将它抛到一边,在做下件事时告诫自己要谨慎一点。”当时,吉米立刻觉得自己从前的忧虑是多么幼稚,他记住了“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句话。
白纸黑点和黑纸白点
生活中,看到光明就会鼓起我们奋斗的信心,而如果只看到黑暗,看不到光明,可能会让我们连活下去的勇气都丧失掉。
在一堂社会学课上,老师夹着两张纸走进教室。他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向学生们展示,问道:“孩子们,你们看见了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黑点。”
老师没有说什么,又拿出那张点有一个白点的黑纸,问道:“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想了想,回答:“一个白点。”
老师收起两张纸,十分郑重地说:“孩子们,你们关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让我十分沮丧,你们难道只看到了那个黑点吗?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黑点,却让你们忽视了整张白纸。眼光集中在黑点上,就会觉得黑点越变越大。在生活中,你们一定不能这样。而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我很满意。虽然有些情况下,生活中充满黑暗,但我们必须从黑暗中看到哪怕是一个亮点的希望。”
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许多人会认为遭人批评被人非议是非常倒霉的事。其实,正是因为你值得众人的关注,人们才会评论你,非议你。如果人们连非议你评论你都认为不值得,那才是你真正的悲哀。
1929年,当罗勃·郝金斯被任命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长时,流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
为什么?因为当时的郝金斯刚30岁。8年前半工半读的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售货员等职业,他的资历实在太浅了。于是老一辈教育家大叹教育界的衰落,报纸上登出评论文章说他太年轻了,完全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他的教育观念完全不成熟等等。
郝金斯顶着舆论压力毅然就职。面对那些如山崩落石般打在他头上的批评,他也十分苦恼。
一天,他的老父亲拿着报纸对他说:“儿子,他们说得很凶,我知道。但你必须记住,没有人会愿意去踢一只死狗。”
郝金斯听后,一下子想通了许多。他不再去理会那些无聊的言论,全身心地扑在了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工作中。事实上,他成为了该校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之一。
富翁和铁匠
财富对人不一定是好事。善于利用它的人,会让它创造更多财富,并造福于他人。对不善于利用它的人或守财奴来说,财富越多,就是烦恼越多。
有一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快乐。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一天,富翁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开心!”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来!”
于是拿了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扔过去。
打铁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来历不明的金条,他们连铁匠炉子上的活计也丢下不干了。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男的说:“把金条藏在壁炉里。”女的摇摇头说:“藏在壁炉里,会叫孩子偷去。”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
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欢笑和歌声了。富翁对他老婆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烦恼,就这么简单。”
集中营里的奇迹
心态好,就可以正确面对各种艰难挫折。其实,既然命运把我们推到困境中,就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痛苦、埋怨、悔恨等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会使自己受到更大伤害。
维克多·弗兰克是个笑口常开的老人。可谁也不会想到,他曾被纳粹关进集中营很长时间。
二战期间,弗兰克还只是个攻读精神病学博士的年轻人。由于他具有犹太血统,他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饱受人格侮辱和精神折磨。
在弗兰克周围,每天都有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和残酷折磨而发疯的人。尽管弗兰克也很恐惧,但他总强迫自己不去看和想那些可怕的事,而是回忆从前充满阳光的快乐生活。他在恐怖的集中营中,想着绿草如茵的医学院,想着妈妈烘烤的曲奇,想着美丽可爱的女友。同时,他也刻意地幻想走出集中营之后的生活。他想象自己以后会遇到的各种幸运和奇迹,想象自己将会创建了不起的事业。
就这样,弗兰克每时每刻都处于美好的回忆和幻想中,他变得无忧无虑,脸上也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终于,弗兰克重新获得自由。当他同伙伴们一起走出集中营时,他的脸上丝毫没有疲惫、痛苦和恐惧。亲朋好友们不敢相信,一个在魔窟里饱经摧残的人竟能保持如此年轻快乐的心!这真是一个集中营里的奇迹!
绳子的两种用途
在绝望者眼中,再好的东西都是只能与绝望相联系,而在希望者的眼中,每一种物品则都代表着希望。因此说,每种物品在不同的人手上都会有迥然不同的作用。
有一个不幸的青年人,他的妻子在分娩时难产,母子双双死掉,家中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人。
他受不了这个深重的打击,翻箱倒柜后找出了一条绳子,想上吊自杀,但被人们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悲剧。
村里一位老者得知他的情况后,便前去劝慰他。老者将他拉到一棵弯树旁,树上挂着半截绳子。老者指着绳子说:“曾经,村里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年轻人,因为想不开,用这条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又来到一口井旁,井沿上也搭着一条绳子。老者又对青年人说:“以前有一个人打水时,不小心掉进了井里。他拽着这根绳子爬了上来。这条绳子挽救了他的生命。”
“这就是一根绳子的两种用途。你想到些什么了吗?”
青年人恍然大悟,不再寻死,重新振作起来。
装着希望的箱子
希望是我们生活的引路人。没有希望,我们就会感到活着没有意义,从而对生活丧失信心。因此说,没有金钱,我们可以再去挣,但如果没了希望,我们将失去整个人生。
探险家怎么也没想到会丧生在毒蛇的口中,在他快要死的时候,他对身边三个做向导的年轻人说:“我身边的箱子里装着我的所有财产,现在我快要不行了,我把它留给你们,但你们一定要答应我,一定在走出原始森林之后再平分……”探险家刚说到这里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三个年轻人抬着箱子在森林里前行,走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出路,他们有些泄气了。可一想到那箱子里的财富,他们便又有了勇气继续前行,因为谁都怕其他人占有了自己的那一份。他们在争吵、和好中前行,一起淌过河流,避过沼泽,抵抗猛兽。
终于,他们走出了那个原始森林,阳光撒在他们的身上,暖洋洋的。三个人兴奋地打开那个木箱,却只发现了几块石头。三个年轻人十分生气,坐在草地上咒骂那个探险家骗了他们。
骂着骂着他们突然沉默了,他们悟出了探险家的良苦用心。如果没有这个箱子,他们是不可能走出那个恐怖的森林的,如果他们分开走,后果更不堪设想。正因为有了这个箱子,他们才有了勇气和信心,有了合作的意愿,心中都存有一个希望。这的确是无价之宝呀,有什么能比生命更重要呢?他们沉默许久,后来一人抱起一块石头回家去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生活中要懂得“及时”二字,有些事情尽量早做,有些事情必须及时去做,该出手时就当出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从前有个富翁,他对自己窖藏的葡萄酒非常自豪。窖里保留着一坛只有他知道的,某种场合才能喝的陈酒。
州府的总督登门拜访。富翁提醒自己:“这坛酒不能仅为一个总督启封。”
地区主教来看他。他自忖道:“不,不能开启那坛酒。他不懂这种酒的价值,酒香也飘不进他的鼻孔。”
王子来访,和他同进晚餐,但他想:“区区一个王子喝这种酒过分奢侈了。”
甚至在他亲侄子结婚那天,他还对自己说:“不行,接待这种客人,不能抬出这坛酒。”
许多年后,富翁死了,像每粒橡树的籽实一样被埋进了地里。
下葬那天,那坛陈酒的酒坛和其他酒坛一起被搬了出来,左邻右舍的农民把酒统统喝光了。谁也不知道这坛陈年老酒的久远历史。
不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一个人能够拥有健康,不愁吃穿住,并且有自己喜爱的工作,就已经是幸福的了。在追逐幸福时,不要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有些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其实与幸福无关。
郭木有一个做医生的朋友,几年前到一个宾馆去开会,一眼瞥见领班小姐,貌若天仙,便向前搭讪。小姐莞尔一笑,用一种很不经意的口气说:“先生,没看见你开车来哦。”这位朋友当即如雷轰顶,大受刺激,从此立志加入有车族。
后来他们在一起吃饭,几杯酒下肚之后,这位朋友告诉郭木,准备把开了一年的“昌河”小面包卖掉,换一部新款的“爱丽舍”。然后又问郭木买车了没有?郭木老老实实地回答,还没有,而且在看得见的将来也没有这种可能性。他同情地看着郭木:“唉!一个男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开过车,那实在是太不幸了。”
这顿饭让郭木吃得很惶惑。因为按他目前的收入水平,买部“爱丽舍”,他得不吃不喝地攒上好几年。更糟糕的是,他有一天终于买上了汽车,也许在他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幸福”滋味的时候,一个有私人飞机的家伙就会同情地对他说:“一个男人没开过飞机太不幸了!”那他这辈子还有救吗?
这个问题让郭木坐立不安了很长时间。如何挽救自己,免于堕入“不幸”的深渊,让他甚是苦恼。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了在台湾创立济慈医院的证严法师在一次讲法时说的一段话:有菜篮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因为幸福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人生的真味存在于诸如提篮买菜这样平平淡淡的经历之中。我们时时刻刻拥有着它们,却无视它们的存在。
郭木恍然大悟。原来他的这位医生朋友在用一个逻辑陷阱蓄意误导他:
没有汽车是不幸的;你没有汽车,所以你是不幸的。但这个大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汽车”与“幸福”并无必然的联系。
在一个成功人士云集的聚会上,郭木激动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不生病,不缺钱,做自己爱做的事。”
会场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贪欲的暴长会让你失去一切
贪婪是苦海,它会让你的欲望永远没有尽头,生活永远找不到快乐。而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你会发现其实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一个老汉正在卖力地砍柴。当他抡起斧子正准备砍一棵树时,一只金嘴巴的小鸟从树上飞下来,对老汉说:“你为什么要砍倒这棵树呀?”
老汉说:“家里的柴已经快要烧完了。”
小鸟说:“你不要砍倒它。回家等着去吧,明天你家里会有许多柴。”
老汉听了小鸟的话,两手空空地回家了。
第二天,果然院子里堆满了柴,老伴高兴地叫他出来看,不解地问老汉是怎么回事,老汉就将遇到小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老伴。
老伴说:“虽然咱们有柴烧了,可是我们却没有粮食。你再去找小鸟要点来吧!”
老汉听从了老伴的话,又来到森林里的那棵树下。这时,小鸟飞来了,它问:“你想要什么呀!”
老汉把老伴的想法告诉了小鸟。第二天,他们家的粮仓里就堆满了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