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连环画
38625700000026

第26章 事业的回顾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渊源,前因后果。温故而知新,所以,我们要探讨中国连环画的发展规律,必先回顾一下它的发展历史。关于古代的中国连环画的演变情况,我们已在《溯源篇》里论述过了,这里只从20年代中期中国连环画正式定名并从一般绘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谈起。在这近70年的历史中,其发展的历程也是非常复杂、曲折的,限于篇幅,只能作一简要地回顾。对此,我们准备分作五个阶段来论述:(1)初创时期(从20年代中期到新中国成立);(2)成熟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3)停滞时期(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4)辉煌时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5)改革时期(从80年代中期到目前)。

初创时期

中国现代连环画于20年代中期诞生于上海。上海是中国连环画的大本营。这是由于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新兴的都市平民人数众多,他们迫切需要通俗文化;另一方面,上海的新文化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它的绘画人才和印刷设备又为连环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连环画诞生于上海,并不是偶然的事情。当时比较著名的画家有朱芝轩、李树丞、刘伯良、朱润斋、张少呆、赵宏本、陈光镒等人。比较好的作品有《薛仁贵征东》(刘伯良绘)、《金玉楼》(陈光镒绘)等。

由于连环画是文图相结合的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浓郁,所以,它一诞生就深受群众的欢迎。但是,由于当时从事这一工作的画者多是些自学绘画或师徒相传的艺人,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糊口,当时从事这一工作的出版者,主要是设在弄堂里的小业主,其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它的编绘水平比较低劣,内容也有许多不健康的东西。当时,它主要流行社会底层,并未引起文化界多少注意;或者被某些人视为"下等物事",不屑一顾。

直到30年代初,由于鲁迅和苏汶的一场关于连环画的论战,中国连环画才成为当时文化界一个引人注意的题目。在这场论战中,鲁迅先生发表了《"连环图画"辩护》、《连环图画琐谈》等文章。此外,瞿秋白、茅盾、艾思奇等人,也都对连环画的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使这场论战对中国连环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鲁迅先生,对这一时期中国连环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有下述三点:

(1)确认连环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当时,中国连环画虽然已经诞生好多年,却一直未被文化界所认可。鲁迅说:"所辩护的只是连环图画可以成为艺术,使青年学徒不被曲说所迷,敢于创作,并且逐渐产生大众化的作品而已。"他还列举了意大利教堂中的壁画、印度阿强陀石窟壁画、中国的孔子《圣迹图》,以及19世纪后半期以来著名的欧洲版画家珂勒惠支、梅斐尔德、麦绥莱勒等人的作品,"证明了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里面了。"鲁迅列举这些作品,并不是在评价那些作品本身,而是作为连环画——一种特殊的文艺样式来评价,并赋予它可以成为"艺术"的崇高地位。这在前人是从没有过的。他还说:"至于谓连环图画不过图画的种类之一,与文学之中有诗歌,戏曲,小说相同,那自然是不错的。"这些话又指明连环画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为它的独立地位奠定了基础。

(2)确认连环画的重要社会价值并积极加以倡导。鲁迅不仅说过"连环图画是极紧要的","连环图画确能与大众有益"的话,而且认为它"也和其它文艺一样,要有好的内容和技术,那是不消说得的","现在社会上的流行连环图画,即因为它有流行的可能,且有流行的必要,着眼于此,因而加以导引,正是前进的艺术家的正确任务;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又说:"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自然应该研究欧洲名家的作品,但也更注意于中国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以及新的单张的花纸。这些研究和由此而来的创作,自然没有现在的所谓大作家的受着有些人们的照例的叹赏,然而我敢相信:对于这,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并且断言连环图画"可以产生密开朗该罗、达文希那样伟大的画手"。这在当时连环画草创时期,还十分幼稚,甚至常被人们卑视的状况下,鲁迅先生以其远见卓识肯定了连环画艺术的重要社会价值,并且亲自加以倡导,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对中国连环画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鲁迅先生不仅重视连环画的理论探讨,还亲手实践为连环画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譬如,他曾试图对当时的连环图画进行改造提高。据老出版家赵家璧回忆,鲁迅先生曾请他去当时上海的连环画出版者的圈子里作调查研究,探索改造和提高之路。"可惜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虽经努力,一事无成。"鲁迅却乐观地说:"这条路,今天走不通,将来总会有人走过来的!"

其次,为了给我国的艺术学徒开扩眼界,提供营养,对连环画有全面的认识,鲁迅先生还亲手编辑出版了麦绥莱勒、珂勒惠支等人的一些木刻连环画册。他还为麦绥莱勒刻画的作品《一个人的受难》撰写了说明文字,为梅斐尔德的《你的姐妹》设计封面(此书未能出版,现藏于鲁迅博物馆。)这些书在当时的文艺界引起广泛的注意。鲁迅的心血没有白费,后来有不少进步的艺术学徒,以木刻刀作武器,相继创造了不少新木刻连环画。特别是在后来的解放区,那里聚集了大批进步的艺术学徒,木刻画(包括木刻连环画)尤为盛行,成为一种时代的号角,有力的宣传工具。如古元的《劳动英雄先进事迹》、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莫朴、吕蒙、程亚君合作的《铁佛寺》等等。

另外,在三四十年代,由于受到海外连环漫画的影响,中国的连环漫画也在报刊上日渐兴盛起来,成为中国连环画的另一个流派。它以叶浅予的《王先生与小陈》及张乐平的,《三毛画传》为代表,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鲁迅先生对此也很关心。当时画家胡考曾以带有装饰意味的手法绘制了《尤三姐》、《西施》、《西厢记》等漫画连环画。在《西厢记》出版时之扉页上,曾刊有"鲁迅先生的话",说:"胡考先生的画,除这回(西厢)外,我还见过两种,即《尤三姐》及《芒种》之所载。神情生动,线条也很精炼,但因用器械,所以往往也显着不自由;就是线有时不听意的指使。《西厢》画得很好,可以发表,因为这和《尤三姐》是合乎他的笔法的题材。不过我想他如用画法去攻打偶像,使之漫画化,就更有意义而且路也更开阔。"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不仅对胡考的作品作出肯的评价,而且还对连环漫画这一表现形式寄予厚望。在此期间,还有一些漫画家如丰子恺根据鲁迅的小说《祝福》和丁聪根据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创作的连环漫画等作品问世,对推动当时连环漫画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在中国连环画的初创时期,有三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连环画(即传统线描形式的连环画、新兴木刻连环画及连环漫画)同时存在。鲁迅先生都曾予以关注和扶持。这三种连环画形式各自拥有自己的作者和读者群,又都具有初创时期的不成熟性及探索发展的特性。它们之间缺少横的联系,当时也很少有人把它们视作同一种艺术。但从连环画的根本特质来看,它们确实同属于连环画这个体系,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它们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共同探索中国连环画的发展之路。它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使中国连环画迈向成熟,并且最后终于走到一起来了。

成熟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连环画事业(这里主要谈传统线描连环画,因为长期以来,它在中国连环画事业中居于主导地位)获得了新的生命,日渐趋于成熟,成为工种完美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解放之初,党和政府在文化战线最先抓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占领连环画这块阵地。其时,不仅旧连环画仍在继续出版,而且许多城市地方的租书摊都存有大量内容低劣的旧连环画,仍拥有众多的读者。只有占领这些阵地,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使连环画艺术得到健康的发展。于是在上海、北京等地,都先后成立了专门出版新连环画的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一方面改造旧连环画工作者,使其为新连环画事业服;

一方面建立新的连环画编创机构,编绘出版新作品。1952年全国新出版的连环画册约计700种,共印行2000多万册;

1954年新出书近千种,总印数增加到3500多万册。仅用两三年的时间,便全面告捷,不仅站稳脚跟,更促使中国连环画健康发展,进入发育成熟时期。所谓进入成熟时期,其主要的标志在于下述几点:

(1)新连环画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充实和提高,使中国连环画真正成为文(文学)图相结合的艺术。解放前的旧连环画,因多无正式的脚本,所以作品的文学性很差,这大大削弱了作昂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感染力。解放后的新连环画,则特别重视脚本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真正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一种读物。

在内容方面,它远远超过了旧连环画以古旧小说和电影戏曲为蓝本的故事改编,形成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新题材、新内容。同时,它的选题范围日益扩大,举凡知识、文艺,现实、历史,各类题材应有尽有,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它深受各类读者的欢迎。又因为它的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更被不少读者视为良师益友。

在形式方面,它虽然仍以传统的线描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但绘画的质量却大大提高,不仅重视环境背景的描绘,更强调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典型塑造,这更是旧连环画之多以多以舞台、电影画面为蓝本和粗制滥造、表现低劣所无法比拟的。新连环画已被人们视作真正的艺术。新连环画除以传统线描为主要表现手法外,更吸收多种新的表现手法,如黑白素描、水粉水彩、木刻剪纸、油画、漫画等等,真正做到形式多样,百花齐放。连环画可以用多种绘画形式来表现,不仅是它成熟的标志,也是它文图结合艺术本质特性的一种体现。

(2)新连环画文图作者队伍不断扩大和提高,是中国连环画艺日臻成熟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相继成立了一些专业美术出版社,这些出版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出版新连环画。为了发展这项事业,他们都组建起连环画的编创队伍,不仅一些旧连环画工作者经过改造被吸引到这个队伍中来,而且还不断培育出许多新的编创作者,形成一支强大的编创力量。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旧时代的作者,尤其在人员的素质上,更是远远超过旧时代的连环画从业者。连环画作者队伍的壮大和健强,为促进新连环画的蓬勃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3)新连环画出书日益增多,在五六十年代的图书市场上已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广大劳动人民、青少年读者不可缺少的读物。据统计,从1951年到1956年,全国累计共出版各种新连环画1万余种,印数达2.6亿多册。过去旧连环画主要在大城市底层流行,而今的连环画从大城市的工矿企业到部队军营、穷乡僻壤,到处都有它的存在,都有它的热心读者。而且,由于它的艺术品味大大提高,不仅流行于社会底层,在中高层面也拥有不少读者,有不少作品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除了连环画册的出版,这期间一些报刊上(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也经常刊载连环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专门的连环画刊物——《连环画报》,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刊物之一。它一直出版到今天,仍拥有广众的读者。

1963的年,由文化部和全国美协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是对中国新连环画10多年发展的一次大检阅。

共有53部美术作品获绘画奖,27部脚本获脚本奖,14位连环画工作者获工作劳动奖,显示了中国连环画的伟大成就。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连环画也起了重要作用。在1959年菜比锡国际图书展览会上,我国的连环画曾获金质奖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鸡毛信》(张再学改编、刘继卣绘)、《山乡巨变》(董子畏改编、贺友直绘)、《西厢记》(洪曾玲改编、王叔晖绘)、《铁道游击队》(董子畏改编,丁斌曾、韩和平绘)、《我要读书》(徐光玉改编、王绪阳、贲庆余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王星北改编、顾赵宏本、钱笑呆绘)、《渡江侦察记》(章程改编、炳鑫绘)、《屈原》(董子畏编、刘旦宅绘)、《胆剑篇》(邱扬、陈长明编,程十发绘)、《十五贯》(匡荣改编,王弘力绘)等。

综上所述,中国连环画在50年代和60年代上半期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日臻完善,而且有了强大的出版机构和编创队伍,其作品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这期间它还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但总的来说,它比前一时期是更加成熟了。它已成为人们公认的一门独特的艺术,茁壮生长在中国的艺术园林之中。

停滞时期中国的连环画事业在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的所谓"文革"时代,同样也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过去出版的一些优秀画册,大都被打成"封、资、修"大毒草;许多画家、编者、出版者,都被勒令审查,备受迫害,编创工作基本上陷于停滞状态。中国连环画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在大批判中不断倒退,把许多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对于这人所共知的受难的10年,似乎不必再去细说。

辉煌时期

直到70年代中期,"四人帮"被粉碎,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中国的革命才开始了新的一页,中国的连环画事业亦才得以新生,并获得飞跃发展,形成一短暂的特别辉煌时期。

由于"十年浩劫",文化艺术受害最深,使广大群众及青少年处于精神食粮极度饥馑之中,他们迫切需要各种文化读物。中国连环画应运而生,迅速填补了这个空档,作出卓越的贡献。这是因为连环画在建国以后的17年间,已在群众中深深扎根,很受群众的欢迎;同时,由于它具有文图结合、以改编为主、编创队伍强大等特点,在出版物中,它像是一支行动快速的轻骑兵,可以在短期内大量的编创出品种繁多的作品来。所以,它在这场"救荒"战役中居于特别有利的地位,再加上广大连环画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大胆解放思想,冲破"左"的条框束缚,促使中国连环画事业得到一个全新的飞跃。

一时间,连环画在读者心目中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不仅美术专业出版社出版连环画,其它一些非美术专业出版社也都争着出版连环画,形成全国范围空前繁荣的连环画出版热,促使中国连环画发展到一个辉煌时期。说它处于辉煌时期的根据,亦有三个最显著的标志:一个是出书数量猛增;一个是作品的艺术质量有很大的提高;还有一个就是连环画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专业机构相继建成。这些都显示连环画事业发达兴旺,成就辉煌。

先说出书数量。据统计,从建国之初到1963年的14年间,各地共出版连环画1万多种,印行7亿多册。而1975、1976年,每年印数已达2亿余册。1980年,出版1400种,印数超过4亿册。1985年又达到3,000余种,印数高达8.16亿册,约占全国图书发行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是历年来中国连环画出书最多的时期。这期间,不仅连环画册出版繁荣,而且,连环画期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竟相出版,像北京的《连环画报》和广州的《周末》画报,其每期发行量都高达百万份之上。

其次,再说说这一时期中国连环画艺术质量的提高。这不仅意味着它和"文革'前17年间的作品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有显著的提高,而且,还意味着在整个美术领域,这几年连环画的发展和进步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在1985年六届全国美展的评奖中,连环画共有23件作品获奖,其中金奖4件,银奖4件,铜奖15件,在诸画种中获奖比例最高。1984年在瑞士举办的国际连环画节,我国参展的作品有14件,获"特别荣誉奖"。当然,作为真正检阅中国连环画成就里程碑的乃是1981年和1986年举办的第二、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第二届共有110件作品获奖,其中绘画77件,脚本33件。第三届总共有146件作品获奖,又远远超过前两届获奖的数目。形成这种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众多有造诣的画家都投身到这项事业中来;一方面也由于出书很多,自然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竞争的机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白求恩在中国》(锺志诚编,许荣初、许勇、顾莲塘、王义胜绘)、《白毛女》(大鲁改编,华三川绘)、《人到中年》(王素改编,尤劲东绘)、《月牙儿》、(李全武、许勇民编绘)、《嘎达梅林》(锺志诚改编,许勇、顾莲塘、赵奇绘)、《罗伦赶考》(羡志改编,高云绘)、《李慧娘》(王肇歧改编,徐恒瑜绘)、《辛弃疾》(陈全胜绘)、《三个法庭》(费声福编绘)《甲午海战》(林锴绘)等。

再说说连环画理论的开拓和专业机构的建立。在这样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也大大促进了中国连环画的理论研究。这一时期,各地报刊上不断刊出有关连环画的理论研讨文章。在198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专门研究连环画理论的丛刊《连环画论丛》(后易名为《连环画艺术》,季刊,由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出版40余辑),为连环画工作者研讨理论提供了园地。林敏、赵素行编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连环画艺术文集》,对此一时期的理论文章作了比较全面的辑录,收文两百余篇。1983年5月,中国连环画研究会正式成立,中国连环画界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

它的建立为促进中国连环画事业的更快发展,特别是为开拓连环画的理论研究、经验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也成立了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它为连环画的创作繁荣,也开展了许多活动。这一年,经文化部批准,还成立了中国唯一的连环画专业出版机构——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中国连环画事业的飞快发展,推出上述专业机构的建立;这些专业机构的建成,耳促进了连环画事业更快地发展。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为连环画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广大连环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终于把献身的事业推向鼎盛的高峰!

改革时期

在辉煌的热潮中,也出现了令人担心的隐忧:首先,由于出版连环画有利可图,大家争抢出书,难免粗制滥造,自毁声誉;另一方面,读者的购买力毕竟有限,盲目多出,又势必供过于求,造成销售滞呆,图书积压。其次,由于某些作者过分倾注于艺术形式的探索与追求,又往往忽视群众的需要,生产一些群众不喜欢看或看不懂的作品。所以,在中国连环画初登艺术殿堂不久,就听到连环画应该走出大雅之堂的呼声了。人们不禁自问:难道辉煌过度就会像流星一样跟着火花消失走向自己的末路去吗?

果然,好景不长,1986年,中国连环画的出版开始大滑坡,品种跌至1995种,印数跌至1.33亿册。到1987年,又跌至1248种,0.79亿册。以1987年和1985年相比,品种减少了58.65%,而册数则减少了90.33%。其后几年,也一直在低谷中徘徊。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出版单位怪书店不订货,渠道不畅;

书店则害怕进货销售不出去,造成无法承受的积压。看起来供销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经过一番调整,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一向销售兴旺的连环画却由此一蹶而不振呢?可见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这又使我们不能不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许多新兴的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确拉走了不少群众。特别是电视这门综合艺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它具有的艺术特点和魅力,为许多旧艺术形式望尘莫及,都受到很大的冲击。连环画自也不例外。所以,跌入低谷的问题,也不只是连环画一家,像电影、戏曲、博物馆、图书馆……都在讨论这个问题。除此之外,也还有连环画本身的原因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从连环画内部和外部的诸种关系中去寻找问题和寻求解决之路。这就是近期以来,我们连环画工作者感到困惑并正在深入探讨的各种问题。

对此,我们将在下一章里详加论述,这里暂且不谈。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连环画工作者并未气馁,而是想方设法,努力开拓,以求迅速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也是颇有成效的。首先,大家看准了少儿读者不断增大需求的状况,而集中力量编创出版了一些适合少儿阅读的读物,很受广大少儿读者和家长的欢迎。此外,大家又充分发挥连环画所具有的可以传播知识、寓教于乐等多种功能,而着眼于成人读者,编绘了各种文学名著、历史故事的套书,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使一些多部头的、高档次的连环画得以出版,并纷纷进入某些成人读者的高雅书斋。在1991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又评出《地球的红飘带》(沈尧伊绘)、《靖宇不死》赵奇编绘、《呼兰河传》(侯国良绘)、《皮九辣子》(贺友直绘)、《斗牛人》(李树仁绘),以及《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丛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绘出版)等优秀作品。凡此这些,虽然都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总的说,我们还未真正摆脱困境,走出低谷。这仍然是我们面对的严峻的现实。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们的连环画事业也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改革不能停步,不进行改革就没有出路!

所以,我们不把这个时期称作"低谷时期",而称作"改革时期",就是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肩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