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盗:惊心动魄的海上劫杀
38245500000002

第2章 古地中海时期的海盗(1)

地中海是非洲和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给周围带来了温润的气候,航运的便利,经济的繁荣,从而成为诸多优秀文明的摇篮。公元前4000年中期,埃及和苏美尔文明诞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灿烂的克里特文明和麦锡尼文明,这一时期属于前希腊时期和希腊历史的黎明期,希腊半岛上的上古居民被称为皮拉司吉人。公元前2000年,爱琴文明诞生。公元前2000年,从北方陆续迁入印欧语系民族,即后来所称的亚加亚人、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和多利亚人,他们是古希腊人的祖先。公元前1200年左右,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麦锡尼文明,希腊历史进入“黑暗时代”。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诞生。

“瞧,那船上的货物和财宝可真多呀,如果我们以海上抢劫这些航船为生,一定会比辛勤的劳动致富得更快,生活的更滋润!财富、田产和女人统统都会有的!”文明的诞生,经济的繁荣,航运的发达,给海盗的滋生和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早在人类踏入海洋之初,也就是金字塔修建之前,史册上便记述了猖獗的海盗活动。

海盗们豪放不羁,漂泊天涯,四处作孽,野蛮血腥,他们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黑色的传奇故事。

海上族群

古地中海时期的海盗活跃于埃及、亚述或迈锡尼希腊这样的强国管辖之外。从公元前1220年到1186年,“海上族群”仅用三十年的时间,就几乎完全控制了东地中海,征服了从单个城市到全部港口乃至腹地的所有地方,给古埃及带来了致命的威胁。

公元前14世纪,卢坎人以小亚细亚(现在的土耳其)东南海岸为基地,到处劫掠,是史上记载的最早的海盗团队。当时的埃及人记载了卢坎人组成的海盗团队对塞普路斯的袭击。

公元前13世纪之前,卢坎人成了埃及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和赫梯帝国结成了盟友,赫梯帝国为这些海盗提供保护,卢坎人则充当赫梯帝国的海上力量。公元前15世纪末至13世纪初,赫梯帝国臻于鼎盛,他们曾摧毁了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趁巴比伦衰弱之际,再度攻灭巴比伦第一王朝;又南下侵占叙利亚,与埃及发生冲突,双方大战于卡迭什,结果战争胜负难分,订立和约。

一个世纪之后,卢坎人与一些新兴的海上流浪者和劫掠者相互融合,形成了所谓的“海上族群”。“海上族群”一词是个统称,系指在公元前13世纪末和公元前12世纪初侵略埃及帝国的海上群落。“海上族群”最早为埃及编年史学家使用,埃及的编年史学家们认为这些入侵的海盗团伙来自于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或者是西地中海的迁徙部落。“海上族群”并不单指海盗,也指那些乘船的敌对移民部落。这些早期的海盗在不打仗、不袭击时,也从事贸易活动,正是他们开辟了“黑暗时代”东地中海的海上通道。

这些海上劫掠者毁灭了东地中海“青铜时代”的文化,把古代世界带进了一个“黑暗时代”,他们的劫掠入侵造成了麦锡尼、希腊文明的衰落以及小亚细亚赫梯帝国的毁灭。

这些海上族群至少包括六个“氏族”或“部落”:沙达那、丹延、派利塞特、夏克里西、韦西和吉克尔。另外,还有两个群落:定居在小亚细亚的特沙和利西安人。这两个族群没有入侵埃及,其中一个可能同化了卢坎人组成的海盗团伙。

沙达那、夏克里西和派利塞特部落发源于亚得里亚(现在的克罗地亚)的东北部,沙达那人与撒丁岛人有渊源。

拉美西斯三世陵庙外墙上的全景浮雕。

当时,利比亚人从当时的撒丁岛、西西里岛、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雇佣士兵组成了史书上第一个有组织的海盗劫掠团队,他们的海上袭击给当时的埃及帝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些历史记述在埃及东部凯尔奈克大寺院的一块石碑上。

公元前1220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利比亚人在头领默里瑞的带领下大举侵犯由拉美两斯三世统治的埃及帝国。双方在尼罗河三角洲的西部地区交战。很快,利比亚人就明白了他们是在以卵击石,在强大的埃及军队面前他们迅速溃败。他们的头领默里瑞侥幸逃脱,为了逃得快就把鞋子扔掉了。埃及人在他们的卡纳克神庙的墙壁上记载了这一战役和利比亚头目的逃跑经过。铭文写道:“那个十恶不赦的利比亚头目,吓得胆战心惊,仓皇而逃。他停下来,跪在地上,把弓箭、箭袋和鞋子伞部丢弃在身后。”埃及气候炎热,夏天在外行走时,赤脚走路常会把脚烫着,因此,鞋子对于古埃及人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最贵重的服饰品。古埃及人的鞋子样式很像今天的夹趾凉鞋,只有身份高的人才有凉鞋穿。而十分看重鞋子的古埃及人即便有资格有能力穿鞋子,也常常舍不得穿,旅行时,也是赤着脚,让仆人们捧着鞋子跟在后面,等到了目的地再穿上。正因为鞋子这么重要,古埃及人才会把在一场战役中,敌人扔掉鞋子的事都当成值得夸耀的战绩,记录在神庙里。

拉美西斯三世陵庙上的浮雕。捆绑在绳索上的囚犯。

在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第5——11年,发生了3次重要的战争。从拉美西斯三世在美地那哈布祭庙上的画面和铭文来看,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第5年,埃及发动了对利比亚人的战争。利比亚人早在美楞普塔时代,便进犯埃及而遭到打击。据说,拉美西斯三世干扰了捷赫努首领的继位。利比亚、美什维什和塞皮德的部落联合,再次企图侵入埃及。面对着利比亚人入侵的威胁,拉美西斯三世和他的先辈美楞普塔一样,事先请示底比斯的神谕,而神送给了他一把弯刀,坚定了他的打击敌人的信心。拉美西斯三世打败了利比亚的入侵,杀死敌人12535人,至少1000名俘虏被带到埃及服役。

拉美西斯三世。

在拉美西斯三世第8年,发生了形势更为严重的第2次战争。在连续不断的防御战争之后,拉美西斯三世以其强大的武力为埃及赢得了和平和安宁,以其巨大的努力维持了一个和平安宁和繁荣昌盛的帝国。

位于美地那哈布被称为哈布之城的地方就是拉美西斯三世的陵庙,在当时被称为“不朽的建筑”,是法老死后接受祭祀的地方。拉美西斯三世陵庙是仅次于阿蒙神庙的第二大神庙,是保存最完好的古埃及建筑。神庙由两个塔门和庭院、三个大柱厅和一个圣堂组成,它位于底比斯王后谷的山谷背景前。外围是长方形的砖砌成的围墙,长约150米,宽50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式建筑。第一塔门高24米,宽60米。第一庭院南侧是法老的寝宫,北侧的方柱前立着法老的巨像。第二庭院朝东方向的方柱前又有六尊威严的法老巨像。穿过第二庭院就是柱厅和圣堂,柱厅和圣堂的周围有许多小神殿和宝库。大柱厅分为三个区域,中央的柱厅供奉阿蒙神,左边供奉荷尔斯神,右边供奉法老的灵座。这里把神庙、宫殿和祭殿合而为一了。

拉美西斯三世陵庙外墙上刻有气势宏大的全景浮雕,浮雕上是拉美西斯三世征战各地的内容,向后人讲述了这位埃及第二十王朝法老的丰功伟绩。浮雕一处,法老正揪住俘虏的头发,手拿权杖敲打奴隶的头颅。浮雕一角有一堆被砍下的人手,一位记事员正在清点手掌的数目。一处战争场面中,法老率领军队打败了利比亚人,之后向众神敬献丰富的祭品,以回报神的庇护。

拉美西斯三世在美地那哈布坟墓中的一块石碑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1186年尼罗河三角洲上的大海战。埃及人扬帆起航,与入侵的“海上族群”作战,拉美西斯三世的船队取得了胜利。那些配有文字说明的战争场面雕刻,首次让我们看到了与海盗作战时的真实场景。这两块石碑都记述了这些海上劫掠团伙与利比亚和巴勒斯坦结成同盟,但拉美西斯的军队赶在他们为害埃及帝国之前就将他们摧毁了。美地那哈布的浮雕显示出“海上族群”使用的船只比埃及人的船只要小,做工也更粗糙,他们缺盔少甲,弓、箭不足,而埃及人则是全副武装。“海上族群”打仗讲究闪击,风格偏近快速、隐蔽而非蛮干。迈锡尼人将这些“海上族群”描绘成勇猛的武士和水手,佩着长剑、戴着头盔。在遭遇到埃及大军之前,他们似乎所向披靡。从公元前1220年到1186年,仅仅三十年的时间里,“海上族群”几乎完全控制了东地中海,征服了从单个城市到全部港口乃至腹地的所有地方。后来,埃及雇佣了谢尔登部落身披铠甲、手持利剑与盾牌的勇猛武士作雇佣兵。最终,埃及人击垮了这些海上族群。在1186年的大海战中,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在与“海上族群”的作战中大获全胜。此后,“海上族群”迅速在历史上消失了,埃及法老拉美西斯最终有效地终结了海盗威胁。在拉美西斯三世巩固了父亲拉美西斯二世的业绩,他改编军队,使用外族雇佣兵,打败了利比亚人和海上民族的入侵。当时,古埃及第二十王朝时期的中心城市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人口稠密,房屋鳞次栉比,光城门就有100座,被《荷马史诗》称为“百门之都”。和所有喜欢歌功颂德的统治者一样,拉美西斯三世也将战场的血腥和胜利的荣耀记录在了自己陵庙的墙壁上。

被拉美西斯三世打败后幸存的“海上族群”大部分都定居在巴勒斯坦。现在,在以色列的多尔发现的吉克尔人定居的遗迹被视为世界上遗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海盗聚居地。吉克尔族人还保留着他们的海上传统:在公元前12世纪至9世纪间,他们在该地区做生意的同时,继续从事着海盗活动。不过,贸易活动最终取代海盗活动,成为吉克尔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使这一族群在100年间得以发展,最终被同化成了菲尼基人,建立了菲尼基这个经济强国。

菲尼基人建成了两座防护措施完善的城镇提尔和西顿。并且没用多久,他们便掌握了西方的海上贸易。他们的船只去往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甚至冒生命的危险,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抵达锡利群岛买锡。他们在所到之地全设有小贸易站,称其为殖民地。这些小贸易站有很多是近代一些城市如:加的斯与马赛的起源地。

“海上族群”没落后,整个东地中海地区的海盗活动依然屡见不鲜。如果不是罗马人最终成功控制住了地中海,地中海地区的海盗活动肯定会继续下去。

古希腊海盗

古希腊海盗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怙恶不悛的海盗,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古希腊海盗之所以能被世人铭记,辉煌一时,主要因为古希腊的经济繁荣。

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古希腊持续了约650年。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古希腊紧邻地中海和爱琴海,是西方海洋文明的源头,所以古希腊文明又称海洋文明。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古希腊东西南三面都濒临地中海,有着众多的岛屿、半岛和港湾,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古希腊人倚海谋生,对他们来说,地中海代表着一切,地中海是交通和贸易的工具,地中海是食物和欢乐的来源。

与此同时,一些希腊城邦开始大肆鼓励海盗行为,以此来敛聚财富。而其他一些城邦,比如雅典人,为了给自己的商船扫清海上通道,则组成了打击海盗的舰队。

公元前1100年前后,一支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多利安人入侵希腊半岛。他们摧毁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得名。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定居于巴尔干半岛南端的希腊人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希腊文明又退回到了原始状态,文字不存在了,所有的文明都荡然无存了。处在原始社会的多利安人大规模南下,他们消灭了阿卡亚人的各个城邦,把迈锡尼文明,连同克里特文明(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一扫而光。精美的手工艺品不见了,王宫王陵消失了,爱琴文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连线形文字也被人们遗忘了。现在,遍布希腊大陆的几乎都是多利安人的原始社会的景象:农业不及畜牧业重要,几何陶粗糙,商业是物物交换,政治机构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等。惟一有进步的是,不识字的多利安人开始使用铁器。

这一时期与辉煌灿烂的爱琴文明时期(包括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相比,物质文化处于衰败状态,出现了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黑暗时代”,显然是个倒退时代,学者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公元前11—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