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龚自珍诗选
38245100000066

第66章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选六十七)(2)

[3]“先生”二句:我居官后讥切时政的议论大大减少了;而今离开官场,暗自向宝剑祈祷:一定要发扬青年时代的战斗风格。先生,自指。雄谈,雄健的言论,此指抨击时政的言论和诗文。龙泉,古代名剑。晋惠帝时,广武侯张华见牛斗之间有紫气,乃召雷焕商量,封焕为封城令。焕在封城县狱中屋基根掘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见《晋书·张华传》)。这里泛指宝剑。

太行一脉走媪蜿[1]

太行一脉走媪蜿[2],莽莽畿西虎气蹲[3]。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4]。(别西山[5]。)

[1]这是一首咏西山的诗。诗中借物寄情,表现了龚自珍对京师的依依惜别之情。

[2]太行(hang杭):山名,详见前《张诗舲前辈游西山归索赠》注[3]。媪蜿(wen wan温弯):龙行的样子,此喻山势的高低起伏。《文选》张衡《西京赋》:“状蜿蜿以蝹蛆。”薛注:“蜿蜿媪媪,龙形貌也。”

[3]莽莽:形容山的绵亘广阔。畿(ji鸡)西:北京西郊。古代称国都附近的地方为畿。虎气蹲:喻山势如虎之蹲踞。诸葛亮论金陵地形说:“锺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形势门》)后多用来喻京师附近的地势、山势。

[4]“送我”二句:西山目送诗人东归,默然不语。“此山不语”,山本不能语而作者特言“不语”,让人想像到仿佛西山过去能语、有语、欲语,此刻因伤别哀而不语。这样写益增诗人对西山依依惜别之情。

[5]西山:在今北京市西郊,南起拒马河,北至南口附近的关沟,又称小清凉山,为太行山之支脉,是当时京都的右臂,众山冈峦连接,山名颇多,总称西山。张际亮《翠微山记》:“太行之支,绵延千里,属于燕京。其近在京师西部者皆日西山。”诗人对西山有深刻感受,他曾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作者朋友戴熙称赞龚诗“此山不语看中原”句,“是真能道西山性情矣”(见戴熙《习苦斋画絮》)。

出事公卿溯戊寅[1]

出事公卿溯戊寅[2],云烟万态马蹄湮[3]。当年筮仕还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4]。

[1]诗记述龚自珍二十七岁应浙江乡试中举一事。诗人在科举上是不得意的,就他的才华和学识而论,理应早中举。但自嘉庆十五年(1810,时年十九)首次应顺天乡试开始(中副榜第二十八名),到此次中举,中间又曾两次应试:即嘉庆十八年的顺天乡试和嘉庆二卜一年的浙江乡试,均落第。诗人对此颇具愤慨(见《湘月·天风吹我》、《金缕曲·我又南行矣》)。这里他故作旷达语:“当年筮仕还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实则借以自慰。

[2]“出事”句:指嘉庆二十三年(1818)应浙江省试中第四名举人。出事公卿,即步人做官的门路。《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溯(su素),追求根源。戊寅,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戊寅即1818年。

[3]云烟万态:春天烟雾飞动的景象。春天由于地气上升,地面上烟雾迷漫,气象万千。湮(yan烟):埋没,掩没。

[4]“当年”二句:二十七岁中举自己还嫌太迟,但同时代已有数百人为落第而伤心哭泣了。筮(shi市)仕,见前《秋心三首·忽筮一官来阙下》注[2],这里指首次中举。科举时代,政府官吏的主要来源是由举人、进士中选任,故中举也被视为居官的开始。龚自珍嘉庆二十五年(1820)选内阁中书,但正式就职在道光元年(1821)。三百人,数百人,此举其成数,亦言其多。

颓波难挽挽颓心[1]

颓波难挽挽颓心[2],壮岁曾为九牧箴[3]。钟虞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喑[4]。

[1]这首诗和《廉锷非关上帝才》一样,都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继续关心国事、议论时政、宣传变革的战斗精神。“狂言重起廿年暗”,正是诗人决心继续参加现实斗争的誓词;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

[2]“颓波”句:清王朝日趋衰败的政治形势已难挽回,但要设法挽救颓丧的人心。颓波,水势下泻,此喻日趋衰落的政治局势或败坏的世风。宋陈亮《(高士传)序》:“惟其屹然立于颓波靡俗之中,可以为高矣。”颓心,消极颓丧的人心。此指士大夫中图安逸、讲享受、麻木不仁、不思图强上进的颓废心理。

[3]“壮岁”句:诗人壮年时代曾多次写文章劝涑各地方长官,痛斥时弊、倡言改革。九牧箴,即九州箴。古代中国分为九州,一州之长为牧。《礼记·曲礼》:“九州之长,入于天子之国日牧。”故后代称知州为州牧,本此。这里代指各地方上的最高长官。按汉代扬雄曾写十二州箴。《后汉书·胡广传》:“(扬)雄作十二州箴。”《汉书·扬雄传赞》云:“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晋灼注曰:“九州之箴也。”龚诗“九牧箴”本此。箴(zhen针),古代一种以告诫、规劝为主的文体。《文心雕龙·铭箴》:“夫箴诵于官,铭题于器,名目虽异,而警戒实同。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搞文也必简而深,此其大要也。”

[4]“钟虞(ju拒)”二句:黄昏时节,辞别了苍凉的京都,启程南归;我要重新大声疾呼,打破廿年来官场中那种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局面。意为辞官后不甘消极。钟虞,古代挂在宫殿、宗庙里体现国家礼乐制度的钟鼓乐器,此代指京都。钟,古代乐器的一种,虞,古代悬挂钟的架子两旁的柱子。按“钟虞”句可与“野棠花落城隅晚,各记春骝恋馽时”(《己亥杂诗》)二句互参。狂言,指尖锐地揭露社会矛盾、勇敢地评论时政、为一般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在旧社会所谓“狂”,其实即正直的意思。按:“狂言”、“狂名”、“狂客”、“狂生”,本是封建顽固派对龚自珍的攻击和诽谤,诗人用于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挑战式的回击,含有愤激之意(诗人在致王芑孙书中,颇愤慨于“今人误指中行为狂狷”);另方面,旧社会一些有正义感而又不满世俗的文人也往往以“狂”自许,如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杜甫也称自己“自笑狂夫老更狂”(《狂夫》)。“狂”一类字眼,在龚诗中更屡见不鲜,如“别有狂言谢时望”(《己亥杂诗》)、“洗尽狂名消尽想”(《杂诗,己卯……得十有四首》)、“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收拾狂名须趁早”(《金缕曲·海上云萍遇》)、“任东华人笑,大隐狂名”(《凤凰台上忆吹箫·白昼高眠》)、“笑有限狂名,忏来易尽”(《齐天乐·相逢怕觅闲文字》)、“十载狂名扫除毕”(《同年生徐编修宝善斋中夜集……》)、“谁信寻春此狂客”(《过扬州》)、“乾隆狂客发此议”(《投包慎伯世臣》)、“时流不沮狂生议”、“九泉肯受狂生誉”、“原是狂生漫题赠”(均见《己亥杂诗》)、“嫁得狂奴孽亦成”(《驿鼓三首》)、“我喜攻人短,君当宥狂直”(《题王子梅盗诗图》)、“作了槛花笼鹤,怎笑狂如许”(《好事近·三界最消魂》),均可与此互参。喑(yin因),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