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龚自珍诗选
38245100000063

第63章 乞籴保阳(四首选二)

乞籴保阳(四首选二)[1]

其一

长安有一士[2],方壮鬓先老[3]。读书一万卷,不博侏儒饱[4]。掌故二百年,身先执戟老[5]。苦不合时宜,身名坐枯槁[6]。今年夺俸钱[7],造物簸弄巧[8]。相彼蚴蟉梅,风雪压敧倒[9]。剥啄讨屋租,诟厉杂僮媪[10]。笔砚欲相吊,藏书恐不保[11]。妻子忽献,宾朋佥谓好[12]。故人有大贤[13],盍乞救援早[14]?如臧孙乞籴[15],素王予上考[16]。西行三百里[17],遂抵保阳道[18]。

[1]《乞籴保阳》全诗共四首,写于道光十八年(1838)冬。当时诗人在北京任礼部主客司主事,因故被夺俸钱,生活极端贫困,以致不得不向朋友乞籴。龚自珍为什么被夺俸钱呢?他本人和有关材料中均无记载,具体原因不详。但在封建社会里,倾轧排挤、党同伐异,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之自珍不满于现实,“口不择言,动与世迕”,赋诗写文,锋芒毕露,受到统治阶级当权派的打击和迫害是势所必然的。我们从他的“苦不合时宜,身名坐枯槁”、“欹斜谑浪震四坐,即此难免群公嗔”(《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这些诗句中正可窥其端倪。诗借写夺俸钱,揭露了封建官僚中一些坏家伙播弄是非、造谣生事的卑鄙伎俩,并以梅花自喻,悲愤地控诉了封建顽固势力对自己的摧残和迫害。这里选的是第一首。乞籴(di敌):借贷。保阳:直隶保定府。《光绪保定府志》:“近世有称今郡为保阳者,以郡西有抱阳山,‘抱’与‘保’,一音之转也。”(见卷首《凡例》)

[2]长安: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自西汉建都后,许多朝代以此为国都,后来便成为国都的代词,这里指北京。一士:指作者。

[3]“方壮”句:正当壮年,鬓发却先是老年的样子了。作者时年四十七岁,故云“方壮”。古代三十以上为壮。自珍壮年便已鬓发花白,见前《梦中作四截句》注[2]。

[4]“读书”二句:书读了一万卷,尚不如一侏儒能博得自身温饱。博,易,换取。侏(zhu朱)儒,身体特别矮小的人,《汉书·滑稽列传》说秦优优旃为侏儒,善为笑言进谏,又《汉书·东方朔传》:“侏儒长三尺,奉一囊粟,巨朔长九尺,亦一囊粟。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诗中“侏儒饱”当本此。

[5]“掌故”二句:自己虽精通清朝二百年来的典章制度,还不是以一名小官终老。与上文“读书”二句同为愤激之词。掌故,见前《常州高材篇》注[11]。执戟(ji挤),秦汉侍郎一类的官,主管夜值卫戍工作,此指职位低微的小官。

[6]“苦不”二句:苦于不合世俗的要求,官职和名誉都因此得不到晋升和提高。坐,古代特指办罪的因由,“不合时宜”亦是罪,外示嘲讽,内寓激愤。枯槁,本形容枝叶的枯萎,这里用其引申意。

[7]“今年”句:指道光十八年(1838)。夺俸原因不详,待考。夺,因事削除权利为夺。俸钱,古代官员的薪金。

[8]“造物”句:隐喻统治阶级对自己的迫害。造物,天。簸弄巧,指造谣生事、播弄是非。簸弄,播弄。

[9]“相彼”二句:看那枝干弯曲的梅,正是风雪倾压的结果。这里诗人以梅自喻,愤慨于所遭受的迫害。相,看。蚴缪(you liu友留),《文选·上林赋》:“青龙蚴缪于东厢。”郭璞注:“蚴缪,龙行貌。”可引申为弯曲,此为形容梅枝弯曲的叠韵联绵词。他另有诗《后游》云:“疏梅最淡冶,今朝似愁绝……寸寸蚴蟉枝,几枝扪手历。”亦可与此互参。风雪,此喻封建势力。敧(qi七),倾斜。

[10]“剥啄”二句:因遭困厄,不时传来讨房租的叩门声,并杂以男女仆人的吵闹声。剥啄,敲门声。韩愈《剥啄行》诗:“剥剥啄啄,有客至门。”诟(gou够)厉,斥骂,这里可解为吵闹声。僮媪(ao袄),男女仆人。媪,老年妇女。

[11]“笔砚”二句:因遭厄运,诗人无心写作,笔砚相互安慰,藏书也要卖掉,恐怕难以保存了。吊,慰问,安慰。

[12]宾朋:朋友。佥(qian千):都。

[13]故人:友人,此指托浑布。托浑布(1799~1843),姓博尔济吉特氏,字安敦,号爱山,蒙古正蓝旗人,作者同年,当时任直隶布政使,后官至山东巡抚,著有《瑞榴堂诗稿》。

[14]“盍乞”句,何不早请求帮助呢?盍,反诘副词,何不。救援早,即早救援,倒置为了押韵。这首诗押的是巧韵、皓韵,邻韵通押。

[15]“如臧”句:指臧文仲乞籴事。《春秋·庄公二十八军》:“臧孙辰告籴于齐。”臧文仲(?~前617),春秋时鲁国大夫。复姓臧孙,名辰,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谥文仲,后人简称臧文仲。庄公二十八年,值凶年遭灾,告籴于齐,以解民之苦难。

[16]“素王”句:孔子作《春秋》对臧孙辰乞籴的政绩表示赞扬。据公羊家的说法,孔子作《春秋》是寓褒贬诛赏的。素王,指孔丘。据汉代《春秋》公羊学派说,孔子虽身无其位,而作《春秋》以制明王之法,故称素王。叉《孔子家语-本性解》云:“齐太史子舆见孔子,退曰:‘或者天将欲与素王之乎?夫何其盛也!’”故汉代之后多以素王专指孔子。予,同与,赐的意思。上考,谓古代考察官吏政绩之最上者。有上考、中考、下考三等。

[17]“西行”句:当时保阳道驻直隶省保定府(今河北保定),直隶布政使的衙门也在此,距北京三百馀里。

[18]遂:于是。抵:到达。

其三[1]

嫠不恤其纬,忧天如杞人[2]。贱士方奇穷[3],乃复有所陈[4]:冀州古桑土,张堪往事新[5]!我观畿辅间[6],民贫非土贫[7];何不课以桑,治织纴组纠[8]?昨日林尚书,衔命下海滨[9]。方当杜海物,毹毳拒其珍;中国如富桑,夷物何足攈[10]?我不谈水利,我非剿迂闻[11]。无稻尚有秋,无桑实负春[12]。妇女不懒惰,畿辅可一淳[13]。我以此报公,谢公谢斯民[14]。

[1]这是《乞籴保阳》中的第三首。发展民族经济,抵制洋货,这是龚自珍经济思想中爱国主义内容的重要方面之一。他不久前写的《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提出要严禁鸦片,禁止输入奢侈品,主张发展民族经济,他说:“食妖宜绝矣,宜并杜绝呢羽毛之至。杜之则蚕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蚕桑、木棉之利重,则中国实。”在这首诗里,作者更进一步提出:“中国如富桑,夷物何足攟?”在外国殖民主义侵略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龚自珍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所提出的这些见解和主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清王朝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更加残酷,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面对农村凋敝的现实,在这首诗中,龚自珍着重提出植桑养蚕的建议,他这种重视发展生产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龚还提倡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并以此和淳朴民风结合起来,这不唯对反对妇女参加田野劳动、轻视妇女的封建观点是一个有力的批判,而且也反映了作者民主思想的萌芽。

[2]“嫠(梨)不”二句:寡妇不忧虑织布机上纬线的不足,而却如杞人一样担心祖国的危亡。这两句是“兴”的手法,以此引出诗人的关心国事。嫠不恤其纬、杞人忧天,均见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黔首本骨肉》注[8]和注[11]。

[3]贱士:作者自称,谦词。方奇穷:正当最穷困的时候。

[4]乃:副词,却。复:还。陈:陈述。

[5]“冀州”二句:冀州古为植桑之地,张堪的往事大约人们尚记忆犹新吧!冀州,古代中国九州之一,这里指清朝直隶省(今河北省的北部)。张堪,字君游,东汉初宛人,他在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太守期间,很重视农桑,为百姓所称道,在职八年,匈奴不敢入侵。

[6]畿辅:国都(北京)附近的地区。

[7]非土贫:并不是土地瘠薄。

[8]“何不”二句:为什么不布置老百姓种植桑树,从事丝织品的生产呢?课以桑,《晋书·元帝纪》:“劝课农桑。”课,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检查,此用为动词,可引申为规定、布置。治,治理,可引申为从事。织纴(ren认)组紃(xun旬),语出《礼记·内则》。此四字皆为名词。织,把丝染色后再织成者,属锦绮类。《礼记·玉藻》:“士不衣织。”注:“织,染丝织之。”纴,缯帛。《说文》缯、帛二字互训,纴应为一般丝织品的总称。组,薄而宽的丝带。纠,丝绳子。此句“治”字读断,“织缍组纠”四字连读。

[9]“昨日”二句:指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39年1月8日)林则徐赴广东禁烟事。林尚书,即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爱国主义者,在鸦片战争中主张严禁鸦片,成为抗战派的领袖。衔命,奉命。按: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838年12月31日)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并加领兵部尚书衔,赴广东查办鸦片事件。海滨,广东。

[10]“方当”四句:严禁鸦片输入,也应连同拒绝毛织品的进口;中国的蚕桑业如果发展了,洋货还有什么可取的昵?杜海物,这里主要指杜绝鸦片的输入。毹毳(冗翠),鸟兽细软的毛,此指洋货中的呢绒毛织品。何足攟(jun俊),何足取。诗人在《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说:“鸦片烟则食妖也,……食妖宜绝矣,宜并杜绝呢羽毛之至,杜之则蚕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蚕桑木棉之利重,则中国实。又凡钟表、玻璃、燕窝之属,悦上都之少年,而夺其所重者,皆至不急之物也,宜皆杜之。”龚自珍所主张禁止进口的物品,除鸦片外,主要是一些奢侈品。

[11]剿(chao抄)迂闻:照搬迂腐的见解。剿,为“钞”的假造字(依段玉裁、朱骏声说)。钞,誊写,可引申为照抄、照搬。

[12]“无稻”二句:不种水稻秋天尚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但不植桑养蚕,实在辜负大好的春光。

[13]“妇女”二句:如果妇女都能勤劳生产,那末京都附近的民风便可淳朴起来。一,语中助词,无意。

[14]“我以”二句:我谨奉献上此策(种桑养蚕)来报答您对我的关照,酬谢您和这里的百姓。斯,指示代词,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