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38244600000041

第41章 摇人际交往(2)

第二,言行举止要适当。言行举止是人际间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个人素质、修养水平的具体体现。稳重大方、温文尔雅的言行举止受人尊重,而轻浮虚伪、粗俗不雅的言行举止则使人生厌。有人与他人交谈时,忽视了言语交往的双向性,或只听不讲,或只讲不听。听时心不在焉,或毫无表情的缄默;讲时滔滔不绝,不顾对方的想法而无限发挥,甚至脏字粗话一大片,使对方感到十分难堪和不快。更有甚者的行为让人反感,他们对地位高的人表现出一付讨好巴结的样子,而对地位低的人则表现得趾高气扬,傲慢无礼,这种人显然无法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那些不卑不亢、端庄热情者才会受大多数人所尊重,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三,待人态度要真诚。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列出550个描绘人品的形容词,让大学生指出其中所喜欢的品质,结果表明,待人真诚在交往中最受人们喜欢。待人真诚可表现在许多方面,而讲真话、实事求是最为重要的。有的人却善于口是心非、半推半就、转弯抹角、虚情假意,这种人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别人对虚伪者不予当面揭露,但心中却非常清楚。真诚也体现在讲信用,守时间方面。有人与他人相见时总要比约定时间晚一些,以体现自己的身价。这种缺乏诚意、平等的交往常会使人极为不满。真诚还体现在承诺方面。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取得他人好感,喜欢作虚假“承诺”。言过其实不仅使对方对你的人品表示怀疑,而且“承诺”不能兑现,则会使承诺者的形象为此而一落千丈。

由于首次交往中,双方都十分敏感,稍有不注意就可能给对方留下不良印象,给继续深交带来不利。因此,初次交往中要注意的方面很多,但衣着修饰、言行举止、待人态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如交往中,这三个方面能使对方感到满意,即使其他方面有所欠缺,总体印象应该是良好的。

二、吸引效应

人际交往中,有的人与人能一见如故、心心相印,有的人与人相处数年,却仍若即若离。这说明,交往双方能否进入深交阶段、能否成为知心朋友取决于一个重要因素———吸引力。以吸引力为中介,交往双方才能激发交往热情,建立长期而稳固的人际关系。当然,人际吸引是双向的,不仅仅取决于单方人品,而且取决于双方意愿、需要及其对未来的考虑。因此,人际能否吸引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有四个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最为明显,那就是相悦、相邻、相似与相补。

1.相悦因素

生活中,体形相貌漂亮者往往容易引起别人注意,也容易成为一部分人的交往对象,尤其在素昧平生的初次交往中更是如此。人的长相之所以能成为交往中的吸引因素,这是因为:其一,求美是人的一种需求,所以外形美对人(尤其是异性)会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在人际交往初期,相悦因素所引起的悦目赏心的体验对交往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二,有的人对长相会作不切实际的联想,将长相与性格、品德、事业和未来等相联系,似乎它们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以至将长相看成是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成了人们强烈的吸引因素。当然,我们并不绝对否认长相与气质、性格之间会存在某种相关,一个聪明、活泼、气质外向的人在长相上确实会有所体现,但这种相关并不具有必然性。尤其以长相去判别品德、事业、未来,这纯属主观臆测,没有任何依据。

值得指出的是,相悦尽管是吸引交往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但相悦吸引通常并不具有持久性。吸引双方进行长期交往、深入交往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外在的长相,而是交往双方内在的人品和能力。真诚、正直的人品能使双方有安全感,敢于讲真话,放心敞开自己的肺腑之言,进行深度的心灵和感情上的沟通。而能力强能使对方感到有依靠,便于解决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交往双方如不满足于礼节性的交往,应该重点关注对方的人品和能力。

2.相邻因素

心理学调查表明,人际间所处的空间距离也是影响人们选择交往对象的因素之一。居住距离越近的对象彼此间希望交往的愿望较为强烈,进行交往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同是一幢大楼、同处一个楼面、同住一个寝室的人愿意彼此交往、希望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体现了相邻是吸引交往的因素之一。当然,相邻不仅指生活居住上接近,也包括工作,学习的环境上接近。同一个班级、同一个科室、同一个单位的人显然更愿意彼此间亲密交往、建立良好关系。

彼此相邻的人之所以会有较大的交往吸引力,换言之,相邻的邻居、同事之间之所以会萌发彼此交往的愿望,往往出于三种需要:第一,互助需要。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仅依靠自己的条件无法解决的困难,尤其当一个人面对时间紧迫,自己无法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时,求助的对象首先是最为邻近的同事、邻居。所以,出于互利的需要,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单位或新的居住环境,都会主动与周围近邻进行交往,期望彼此间能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这种共同的期望所激发的交往热情,是人际交往的强大动力;第二,安全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出于自身安全上的考虑,每个人都有同周围人搞好关系的心愿,共同的心愿是促使彼此间进行交往的内在动力。因此,邻近的人们交往频繁、关系密切是一种普遍现象;第三,情感需要。与人交往除了追求互助安全之外,更希望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相对而言,相邻的人们因困难和安全问题而彼此互助的机会并不多,而频繁接触所引发的情感波动则是经常的。这种经常性情感波动对学习、工作、生活、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愉快的环境中,彼此间能亲密友好,这种情感需要也是促使交往的内在动力。

当然,社会现象是复杂多变的,相邻因素有利于使距离和环境上彼此接近的对象频繁交往,建立良好关系,能满足互助、安全、情感上的某种需要。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相邻而促发的矛盾和冲突事件到处可见。因此,相邻因素能否成为彼此进行良好交往的诱因,还取决于对交往对象的认识与评价。

3.相似因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集群自然有种种原因,不过,彼此相似往往是人们集群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较而言,人际交往中相似因素要比生活空间的邻近因素更具吸引力。所以,柴可夫斯基说:“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两个人尽管隔得很6,却也很接近。”

现实生活中,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彼此吸引的相似因素可归纳为三大类:第一,兴趣、爱好相似。共同的兴趣、爱好能使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交往,并形成各种群体形式。如球迷会、桥牌会、集邮会、诗画会、英语角、股市沙龙等等。相似的兴趣、爱好之所以有聚集作用,就在于群体成员之间有同一话题,共同语言多,通过交流,能使成员对感兴趣的对象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还能增长有关知识。例如,股民在股市沙龙中通过切磋、交流,能学会分析大盘走向、掌握选股技巧、辨识个股涨跌趋势等,对提高炒股水平会有所助益。

第二,经历、地位相似。经历相似的人由于接触过的事物和积累的知识、经验较为相似,彼此间共同语言较多,容易产生亲近感和情感共鸣,相互之间交往的愿望显然比较强烈。同样,地位相近的人也容易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互相交往的愿望,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当然,交往并不受地位所限制,尤其在我们国家中,领导是人民的公仆,为了工作需要,领导会深入群众之中,了解情况,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干群关系。

第三,态度、观点相似。对现实事物抱有相同态度、持有相同观点者因彼此间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能满足情绪宣泄的需要,经常会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关系极为密切。事实上,无论对国家大事还是对基层单位的日常琐事,无论是政治、学术问题还是人际间的是非曲直,只要态度、观点相近,彼此间就可能产生情感上的互动,萌发交往的愿望。所以,思想倾向也是影响交往吸引力的因素之一。

4.相补因素

交往具有选择性。有的人喜欢选择与自己有相似特征的人进行交往;有的人则相反,喜欢选择与自己有不同特征的人进行交往。这说明,不同特征也能成为人与人之间彼此吸引的因素之一。当然,人选择交往对象是有目的的,选择不同特征的人作为交往对象正体现了交往的目的性。因为,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如要弥补自己的缺点或短处,就要寻找相应的互补对象,由此具有不同特征的人自然就成了某些人交往的选择对象。一方缺乏的而另一方具有的因素,即为互补因素(或相补因素)。

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经常能发现一对亲友存在的相补因素。尤其是伴侣间这种相补因素更为明显。暴躁常与耐心相补,否则伴侣双方会经常处于冲突之中。心理学调查也表明,推动短期交往者彼此吸引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而促使伴侣吸引的动力主要是需要的互补。这说明,相补因素确实是人际间相互吸引的因素之一。

然而,相补因素要真正成为交往的吸引因素是有条件的,即交往双方须达成共识,承认自己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同时又迫切需要以对方存在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相补因素才能在交往中起作用。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多少会存在相补因素,但某些人之间却未必感到有交往的必要性。这说明交往是以满足某种需要为前提的,如能从对方获得自己所缺乏的东西,双方就存在交往的可能性。当然,交往中能使对方获得某种满足,从而吸引双方交往的相补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其一,知识、才能。知识丰富、能力强的人往往受人欢迎,能成为众人愿意交往的对象。原因很简单,与这类人交往,能对自己有所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希望能在学习上得到优秀生的帮助;其二,人格品性。结交朋友时,多数人十分看重对方的人格品性。人格品性优良者受人欢迎,容易成为人们的交往对象。例如,有的人诚信可靠,待人正直,与这样人结交使人放心、有安全感。有的人豁达大度,待人宽容,与这样的人结交使人轻松、少烦恼。有的人活泼开朗,充满活力,与这样的人结交使人笑口常开、心情愉快。有的人热情友善,乐于助人,与这种人结交使人经常得益,有依靠。有的人善于体贴、理解人,有同情心,与这种人结交使人备受安慰、深感温馨。总之,具有优秀人格品性的人能给予他人比物质更为重要的精神上的满足,因而他们受人欢迎;其三,物质、信息。拥有优越物质条件的人,往往也能受他人所欢迎,成为交往对象。当人在经济上遭遇暂时困难时,富裕者只要伸出援助之手,就能帮人安渡难关。现实社会中,物质上的相补因素是许多人交友时关注的因素。当然,非物质的“信息”在当代社会也越来越受人关注。许多人已树立了信息即为财富的观点。在经营活动中,谁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信息,谁就能在商场竞争中致胜,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所以,信息富裕者(消息灵通人士)已越来越受人欢迎,成为信息贫乏者追求的交往对象。

人际间可作为相补的因素是大量的,以上涉及的仅是其中的极小部分。不过,通过以上介绍大致能了解哪些因素在交往中能影响人际吸引。从中启发我们,如要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成为众人追求的交往对象,必须具有相应的条件,这就指明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当然,某些条件并非是个人通过短时间努力就能具有的,但某些条件却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或增强。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几个方面能吸引他人,就能成为他人追求的交往对象,就能在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

交往中的心理调适

人际交往中,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经常会遇到交往障碍,如不能及时、正确地化解障碍,将严重影响交往效率,甚至导致交往失败。因此,努力掌握化解交往障碍的方法、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一、如何克服交往自卑

自卑即自己看不起自己,表现为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评价过低,交往中拘束、沉闷、被动、自惭形秽,无法树立自信与自尊,从而严重影响交往效率或致使交往屡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