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38244600000013

第13章 记忆与学习效率(6)

想到另一事物(或现象)。如由红想到绿,由小想到大,由易想到难,由暗想到亮,由冷想到热等等。对比联想使人容易借助于事物的矛盾性认识和分析事物,促进回忆。复杂联想即意义联想,是借助事物之间的部分和整体、类和种、原因和结果等关系为中介性线索的联想。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反映事物种种联系的关系联想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诚然,联想时并不完全遵循事物间的某一关系,而是对多种关系的综合利用。联想不是单纯刻板的而是复杂灵活的。有时从某一事物出发,以几步中间联想(一般为四步)作中介,就可以与任何事物建立关系,为顺利地回忆提供线索。

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古往今来,具有良好记忆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据说,19世纪40年代,天主教神父麦采凡蒂能牢固地掌握70种语言与38种方言,当时被称为“语言怪杰”。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记忆力也极为惊人,他能将一百二十四回的古典文学《红楼梦》背得滚瓜烂熟。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将黑板上擦去的复杂的数学演算步骤能丝毫不差地记在脑子里。这些令人赞叹的杰出事例说明,人的记忆力确实能达到惊人的程度。当然,能够登上记忆顶峰的仅是人类中的少部分。但深挖、改善、扩展、“唤醒”隐藏在自己头脑中的记忆力,使之达到力所能及的高度,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过于固执。他们认为记忆力的强弱之差是先天注定的,凡人无能为力。因此,他们常常抱9自己记忆力不好,羡慕别人的记忆力好。自卑感使他们不能把自我从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由此严重地减弱了自己应有记忆力。为了使这些人能了解自己应有的记忆潜力,以便从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下面从两个方面稍加解释。

先从生理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在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方面是略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会对记忆的优劣强弱产生影响,但这种生理上的影响与后天的影响作用相比要小得多。大量研究表明,即使是具有一般生理素质的人,其记忆潜力也大得惊人。记忆以人脑中的神经元为元件。一个人脑中的神经元总数至少在1*10的10次方~ 1.4*10的10次方,即在100亿到140亿个之间。利用这些神经元,人在一生中所能记忆的信息总量相当于5000万册书所储藏的信息量。而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人物在一生中实际所获得的信息总量与这一数字相比只能算是一丁点儿。因此可以说,人的记忆潜力是极为宽广的。只要我们有意挖掘,就一定会有所收益。

再从人们的实践看,音乐家的听觉记忆能力和美术家的视觉记忆能力都比常人要高出许多倍。这种惊人的记忆力只能解释为是实践造就的结果。马克思可以说是记忆惊人的人,他精通英语、德语、俄语等好几国语言,还牢固地掌握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及各门自然科学知识。他的这种良好的记忆力正是长期的记忆实践中训练出来的。历史上也有一些原来记忆力较差的人,由于后来的刻苦钻研,认真学习,结果记忆力也达到惊人程度。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小时候曾厌恶学习。在一段时间内,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老是倒数第一。报考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曾三次被拒之门外,第四次才勉强被录取。此时,他才开始认识到自己无知,决心发奋学习,并付诸行动。先后读了历史、地理、哲学、数学等许许多多课本。像干旱的沙地吸水那样拼命地汲取知识、进行记忆。他一刻也不忘自己曾经是个劣等生。终于,辛勤努力换来了丰硕之果,成功的记忆力使他显示出非凡的才能,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政治活动家。

由此可见,人人都有发展自己记忆力的生理条件,通过记忆实践也能把原有的记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既然如此,有关记忆的自卑与叹息都是多余的、毫无根据的。我们应放下自卑的心理包袱,冲破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投身到记忆的实践中去,去开发、培养、增强自己的记忆力。下面概括地谈谈记忆力的培养。

一、记忆的条件

条件是事物转化的必要因素,记忆能力由弱向强的转化,同样需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第一,要保持身体健康。大脑是记忆的器官,记忆是大脑的功能,要想发展良好的记忆力,首先要保持大脑的良好状态。如果大脑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会严重阻碍正常的记忆,明显降低记忆的效果。一个神经衰弱的人,经常会出现失眠、眼花、耳鸣、头晕等症状,他的记忆力就会减退。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经常加班加点,开夜车,打疲劳仗。结果使大脑十分疲乏,头脑发胀,昏昏沉沉。时间一长,记忆力就衰退了,这是由于他们不注意保养大脑的结果。此外,还要保持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健康。人体是一个整体,大脑尽管对全身起着统摄作用,但各种器官的状态对大脑也会发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记忆的效果。一个病状缠身的人,往往会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迟钝,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这时,他还有什么良好的记忆力可言呢?所以,良好的记忆力是与健康的身体分不开的。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把握好三条:一是注意营养;二是适当锻炼;三是合理休息。

第二,要积累知识经验。记忆与知识经验是相互促进的。良好的记忆力有助于知识经验的吸收、保存、提取、运用;而丰富的知识经验,通过“迁移”引起联想,能强化对新知识的记忆效果,促进记忆力的发挥。比如,懂得英语的人,再学德语就不难;掌握数学的人,学好物理就容易。这说明积累知识经验,并善于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增强记忆效果的有效途径。

第三,要锻炼坚强意志。要记忆就要有坚强意志。意志坚强是进行记忆活动的基本条件。记忆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才能达到记忆的目的。尤其是具有难、长、散特征的记忆材料,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使自己建立起记忆的决心、信心和恒心,排除困难,坚持到底,才能完成记忆任务。在意志的支配下,经历长期的记忆实践,记忆力就会随之提高、增强。

第四,要培养注意力。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给两组被试者以同一篇文章,要求一组被试者聚精会神地诵读两次;另一组被试者心不在焉地诵读十次。结果前者的记忆效果比后者要高出很多倍。这说明越加注意的事情,就能记得越牢。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某事没有印象或对某事产生错误的记忆,往往是由于没有注意或记忆时注意不够所致。比如,你可能说不出自己住的楼房的楼梯有多少级台阶。这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注意它,而并不是你记不住。

概而言之,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在记忆中能发挥顽强的意志;并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随时随地集中在被记忆的对象上。有了这些条件,记忆力的提高与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记忆的方法

活动效率是体现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记忆力的强弱同样体现在记忆效率方面。要提高记忆效率必须讲究方法。良好的记忆方法有助于在记忆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如能熟练地掌握前面介绍的识记的方法、保持的方法、再认与回忆的方法等,必然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增强记忆力。

三、记忆的规律

记忆活动中,如遵循记忆的规律,就能大大提高记忆效率,体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前面所介绍的“转化律”、“数量律”、“质量律”、“干扰律”、等等都是记忆活动的规律性反映,“遗忘律”在记忆中需要加以自觉地注意和遵循。

四、记忆的训练

一个人具备了良好记忆的条件,懂得了有效记忆的规律,就为高效率地记忆提供了可能,然而并非必然。如果良好的条件不去加以利用,懂得的规律性的知识不去加以运用,那么条件再好,懂得的规律性的知识再多,对于记忆仍会毫无裨益。这就是说,条件与知识并不能提高记忆力本身,要提高记忆力水平,关键在于训练。越肯开动脑筋,脑子受到的训练越多,记忆力越会逐渐增强。

记忆的训练主要依靠学习、工作、生活。对平时所学的每一点知识,所做过的每一项工作,所看到、听到的每一件事情,如都能赋予记忆的目的,这就是一种最佳的记忆训练方式。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肯下苦功夫,不怕挫折,知难而进,就能成功。记忆力增强的轨迹正是如此。相反,如果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大脑得不到训练的机会,不仅学不到知识,记忆力还会因此而衰退。传说,宋朝时的金溪县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他年幼就强于记忆,才智过人。缘岁能写诗,文笔与道理且有可供欣赏之处。消息不胫而走,众人为之惊奇。不久,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期间也有人送钱给他父亲。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天天拉着方仲永到处拜见众人,以获取钱财,却不让他安心学习。结果,方仲永长到20岁时,才能完全消失,与常人一样。这说明,记忆具有“用进废退”的特性。

记忆训练的另一种方式是进行专门的训练项目。训练项目有以下四种:

一是联想训练。一切记忆活动的基础是联想,联想越丰富越牢固,就越能将新的事物更牢地记住,因此训练自己的联想能力是发展良好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进行联想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其中最常用的是“卡片法”。即,准备几十张卡片,在每张卡片上写上一个字(或一个词语),然后将这些卡片翻过来,像玩扑克一样,把它们打乱,从其中抽出一张卡片就可进行联想训练了。比如,卡片上记的是“凉”字,你就要通过自己记忆的连锁作用,尽量向广度扩展,于是就出现一连串与“凉”“凉菜”“凉粉”“凉鞋”“凉风”“凉爽”等等。也可同时抽出两张进行训练。比如,一张卡片上记的是“木”字,另一张卡片上记的是“雪”字。就可从“木”字开始,通过联想,一环接一环,最终和“雪”字勾通,其过程可为:木—柴、柴—焰、焰—红、红—绿、绿—草、草—牛、牛—奶、奶—白、白—雪。经常进行这类联想训练,联想就会越来越敏捷,记忆材料就能左右逢源,记忆力就能相应提高。

二是默写训练。即在规定时间内,记忆一篇文章,或一幅图画。此后要求正确地默出文章,或画出图形。

三是提问训练。即在规定时间内,观看应记忆的数字、词组、图画、或一段文字表述。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四是识别训练。即在规定时间内,观看、记忆一幅图,然后换上另一幅图,要求指出后者与前者有何区别。这类训练中,如果图形复杂,一时难以记住,可再看一下第一张图。然后再继续识别,直至全部记住为止。经常进行识别训练,重复观看的次数就会减少,记忆力就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