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38244600000010

第10章 记忆与学习效率(3)

一般认为,分散识记比集中识记效果好,因为在较长时间内识记同一材料会使大脑皮层上的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产生累积抑制。当然,分散识记的优越性是相对的,如果材料本身较短(如诗歌),那么集中识记要优于分散识记。此外,学习能力较强的识记者以集中识记为好,学习能力较弱者以分散识记为好。属于无意义联系的材料,分散识记为好;诗歌、散文等有意义材料和需要精心思考的识记材料以集中识记较为有效。总之,识记方法的选用应根据识记材料的数量、性质与识记者本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③ 部分识记法

部分识记法是将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每次识记一个部分,记住一部分后再记另一部分的方法。部分识记有三种:一种是纯粹部分识记,即每次都识记材料的一部分,直至达到标准后再归纳成一个整体;另一种是渐进分段法,即先对材料的第一、第二部分分别进行识记,达到熟记后,将这两部分汇总起来略加复习,然后再识记第三部分,最后再进行整体复习;还有一种是累进法,即先识记材料的第一部分,熟记后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合起来识记,如此一直扩展至识记材料的整体为止。

④ 整体识记法

整体识记法是每次都把材料从头至尾作为整体进行识记的方法。

⑤ 综合识记法

综合识记法是先对识记材料进行整体识记,而后分成几个部分识记,最后再综合成整体进行复习的方法。

至于部分识记法、整体识记法与综合识记法三者哪一种最佳,沙尔达可夫曾作过比较实验。他让被试用不同方式识记一份材料,部分识记不如整体识记,而整体识记不如综合识记。其原因在于,部分识记将完整的识记材料分成几个部分后,使部分与部分之间难以妥善衔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识记者对材料的整体性理解,因而降低了识记效果。而整体识记有助于对被记材料的整体性理解,所以其识记效率高于部分识记。但是,由于整体识记每次所记的材料较多,依据材料数量影响识记的规律性,识记的次数将大大增多,而且又易产生前记后忘现象,所以整体识记的效率也不很高。综合识记则是部分识记与整体识记的结合,它既不妨碍对材料的整体理解,又能减少识记的次数,所以识记效率居三者之首,诚然,在具体的识记活动中究竟采用哪种识记方法,则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材料意义性强且简短,采用整体识记较好;如材料内部的联系性差则采用部分识记方式最佳;而对于意义联系紧密、数量多且较难的识记材料则宜采用综合识记法。

⑥ 协同法

识记中利用多种分析器的协同作用比仅仅依靠单一分析器的效率要高。例如,有一个实验将被试分成三组,要求他们识记10张图片。第一组被试用视觉识记;第二组被试用听觉识记;第三组被试用视听结合识记。结果识记效率分别为70%、60%与86%。由于我们从周围获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借助于视觉获得,10%是依靠听觉获得,因此识记首先要充分利用听觉与视觉,视听结合有利于识记。当然,如能将触觉、味觉、嗅觉等也一起结合到识记活动中去,那么在多种分析器的协同之下,其识记效果必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两大类:

1.客观因素

影响识记效果的客观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识记活动的外部环境;二是被记材料的特征。下面所涉及的是被记材料对识记的影响作用。

① 数量———质量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以达到同样的识记效果为前提,被记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也就越多。可见,随着材料数量的增加,识记所需要的时间并不与被记材料的增加成正比。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识记时,应当注意材料的数量与识记时间之间的关系,不能贪多求快,不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去识记过多的材料,否则会降低识记效果。

识记效果也与被记材料的性质有依存关系。研究表明,容易识记的材料在开始识记时其效率提升得很快,但以后效率提升的速度会逐渐减缓。相反,难度较大的识记材料,开始识记时其识记效率提升得很慢,而以后效率提升的速度会不断加快。研究还表明,识记故事时,最初回忆的准确性较低,以后回忆的准确性则有很大提高。相反,识记零散句子时,最初回忆的准确性较大,以后回忆的准确性则很少增加。为此,我们应当针对识记材料的性质,采取相应的识记策略,才有助于提高识记效率。

② 序列效应

序列效应是指在多个项目连续呈现的情境下,各项目因其在序列中的位置不同而影响识记后的回忆。序列效应一般是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遗忘最少;其次回忆起的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遗忘较少;最后回忆起的则是中间呈现的项目,遗忘最多。最后呈现的项目最易回忆,遗忘最少,称为“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项目较易回忆,遗忘较少,称为“首因效应”。这种序列位置效应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1957年,金斯利让68个大学生学习三种材料,然后进行回忆测定。结果显示:序列材料的两端记得比较牢,中间易遗忘,回忆无意义音节的材料,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因实施记忆测量时间的不同,对序列效应有两种解释。如果识记序列材料后立即测量,最先识记的部分可能已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因而检索较容易,回忆较自由;最后识记的部分可能尚在短时记忆阶段,立即检索,回忆最容易;而中间部分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之前,就可能受到了后继信息的冲击而部分消失,因而遗忘较多,难以回忆。如果识记序列材料后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回忆测量,序列材料的中间部分回忆困难,与同时受到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影响有关,而首尾材料仅受到一种抑制(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

范卡尔脱(M.Famcault)的实验进一步显示,识记效果最差的不是序列材料的正中段,而是中间稍偏右的项目;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波斯特曼(L.Postman)的实验则表明,序列材料中间部分的遗忘次数相当于两端的三倍左右。因此我们在识记序列材料时,对其中间部分应强化识记,要增加识记的遍次,以提高效率,防止遗忘。

③ 闪光灯效应

科里格罗夫(Colegrove)1982年就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身亡事件曾对1179中年以上者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尽管该事件发生于19年前,但有127人(占71%)对肯尼迪遇刺的时间、地点以及凶手姓名等历史事件仍记忆犹新。这种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记忆的现象,称为“闪光灯效应”。在闪光灯效应影响下产生的深刻记忆,称为“闪光灯记忆”。闪光灯效应也是被记材料的特征对识记的影响。

有人从大脑结构上来解释闪光灯记忆,认为人脑皮层可分为旧皮质与新皮质。旧皮质担任着睡眠等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机能,而新皮质则担任理性思考等意识活动。闪光灯记忆之所以不容易遗忘,因为它突破了新皮质而达到旧皮质,和生命的本能连接在一起,所以在一般的记忆消失之后,它仍然能留存在脑海里。

由于闪光灯记忆不易消退,识记活动中若主动地将某些识记对象与引人震撼的重大事件相联系,引起一种对自己能发生震动的效果,那么即使是一次识记,其记忆痕迹亦将长久保持,不易消退。

④ 莱斯托夫效应

1933年,莱斯托夫(H.Von Restorff)发现,识记材料中最为特殊的事件、特征容易引起记忆。该现象后来被称之为“莱斯托夫效应”。例如,在人数众多的宴会上,主人要记住所有陌生来宾的身形、相貌、年龄、地位等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对那些具有显著特征的来宾,却往往有深刻的印象。如果来宾中有身高达两米以上的巨人或1.2米以下的侏儒,必然给人以突出印象,他们的名字一经识记就令人长久难忘。正因为识记中存在莱斯托夫效应,我们应抓住识记对象最为鲜明的特征,才有助于强化识记效果。

2.主观因素

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观因素除了识记者的动机、情绪、态度及其所采用的方法之外,还有以下三个因素:① 注意状态

注意状态对识记效果有直接影响。背诵课文时,集中注意阅读三遍要比注意飘忽状态下阅读五遍的效果更好。因为,注意的中心就是意识的中心,只有当意识处于清醒、紧张状态时,人才能感知灵敏、思维活跃。所以,将识记对象置于注意中心才能获得良好的识记效果。而处在注意边缘的事物其识记效果往往就比较差。例如,要求被试在2秒钟内,看清纸上的三个数字,并独自用心算方式将它们相加求和、相乘求积。然后,要求被试依次回答三个问题:第一,纸上有哪三个数?第二,纸上有哪三个几何图形?第三,哪个数字在哪个几何图形中。结果,全部被试者都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一部分被试者能回答第二或第三个问题。这一实验说明,识记效果与注意状态有关。数字之所以能被每个被试者进行良好的识记,是因为数字是要求注意进而对其进行心智操作的对象,因此,数字处在注意的中心。而图形及其与数字的组合之所以不能被大多数人进行良好的识记,就在于它们不是要求注意的对象,因而它们不位于注意的中心。可见,识记者对识记对象的注意状态会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当然,一个人的注意状态又与觉醒状态和机体状态有关。所以,识记效果往往是众多因素影响之下的综合体现。

② 组块能力

将呈现材料中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称为“组块”。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称为“块”。而将被记材料加以组块的思维操作能力,称为“组块能力”。

组块这个术语最初由米勒(Miller)提出。事实上,组块是识记活动中最重要、最一般的方法。它能转换识记单元,将较小的识记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识记单元,这样能扩大识记的容量,提高识记效率。

有两排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符号。如果把这两排字拿给某人看,并要他记住这些符号,我们就发现,第二排要比第一排容易识记。而就组成看,第一排的符号并不比第二排复杂,其不同点在于第二排的每个符号是我们熟悉的单位,我们已把它作为一个具有意义的字母来识记的,这比完全没有意义的符号较易记忆。二行字母群,上下两行中的字母完全相同,但由于排列顺序不同,记忆上行字母群要比记忆下行字母群更为困难。这是因为下行的字母组成了几个熟悉的单位或组块,我们可把它作为一个词来识别。这样记忆的容量就相对减少了,识记就容易得多。这种从无意义符号到字母,从字母到单词,或从单词到常用短语的转化过程,就是有意识地组块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提高识记效率。

组块的意义对识记的影响组块的关键是要注意到几个项目之间的联系,要能看出被记项目之间的联系,将它们作为一个单位记下。例如,给你英文字母:h、s、r、i、n、e,熟悉英语单词的人,就能将其形成一个单词———shrine(意即祠堂或圣地),而不熟悉shrine这个单词的人,就不能将六个字母构成一个信息块,仅将它们看成是一串无意义的字母。所以组块的关键在于识记者要能注意到几个项目之间的联系。如能看出被记项目之间的联系,就能将它们作为一个单位识记,这样就能提高识记的容量与效率。

组块依据的联系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把那些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单个项目结合成一个组块,结合成的组块不一定需要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单位,这种组块过程叫“分组”;另一类是在意义上把若干项目联贯起来,构成一个已知、单独的块,这种组块要利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使组块的各项目之间存在某种固有的关系,以形成一种整体的联系。

组块从一种编码水平转化为另一种编码水平是自动的,不用费力就能产生,就像棋师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棋局的记忆过程一样。但是,这种复杂信息的自动编码要以从前的大量经验,即以先前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只有掌握了某种规律,学会了某种技巧后,才能自动地利用这些规律与技巧对客体进行组块。

诚然,某些组块化过程自始至终需要自觉意识的参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很难归入某个范畴,彼此之间又无明显联系的学习材料想方设法加以组织。这种对所要记的事物自行组织的倾向,称之为“主观组织”。1962年,塔尔文(Endel Tulving)曾对主观组织进行过研究。他先向被试出示一组16个随意排列的单词,让受试者回忆;接着再次出示这组单词,但词序与前一次完全不同,并要被试再次回忆。如此反复进行,总共试验16次。结果,被试回忆的准确程度一次比一次提高。实验中,塔尔文还发现,虽然出示单词的顺序每次都有变化,但被试回忆的词序在连续试验中却有相当的联贯性。受试者回忆中配对的单词在下一次测试中往往仍然一起出现,即被试者回忆单词的顺序表现出相同的倾向。对此,塔尔文认为被试肯定找到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或把它们串联了起来,从而把一组词作为一个单位或一个组块来处理。这种对材料的主观组织是增进回忆的原因,有高度主观组织能力的人较其他人回忆起的单词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