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不闲居集
38242200000058

第58章 巾帼才人宋亦英

风高月明,夜深人静,独坐书斋,面对孤灯,捧读《春草堂吟稿》,宛若畅饮一盏雨前茶,酣畅淋漓。洁净古朴、飘逸隽永的清词丽句使我深深陶醉。无疑这是一种美滋滋难以用语言随意表达的享受。诚然,我衷心感谢《春草堂吟稿》的作者,我最崇敬的巾帼才人宋亦英先生。

宋亦英先生诗词为何有如此魅力,还是让我们先听听她自己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吧。她曾谦逊坦诚地说:“诗贵言志,言志离不了情,离不了真,我是个业余的诗词爱好者,既没有良师指导,也没有作过深入的钻研,仅凭母亲在诗词方面给我的一点影响,激情来了拿笔写它几句。有人说我是豪放派,有人说我是婉约派,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哪一派。记得钱世明的《诗词艺语》所述,‘抒壮烈之怀,必得豪放之语;写幽曲之丧,易成婉约之辞’。

我的一生历经坎坷曲折,尝尽世味之酸、甜、苦、辣,所以在我笔下,便自然流露出各种不同情调的作品。……我虽极爱古典诗词的迷人魅力,但也不完全受格律诗韵脚的限制,也不怕别人的看不起,只要它不脱古诗词的韵味、风格,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曾在自己的一首词中说:‘文章事,何妨评论,千古自沉浮’。如此而已。”这番话是一种意境,一种激情,一种审美理想的吐露,她把她的诗词艺术创作当作灵魂的投入,能不感人?

富有魅力的诗词美,绝不是凭空而来,它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更是诗人的审美思想,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体验对诗作的体味之余,言近旨远地道出切身的审美感受。心智眼慧的宋亦英先生被誉为当代女词人是无愧的。

宋亦英,1919年12月生于安徽省芜湖市。她是个破落盐商后裔,经济上并不富裕,而家教乃是士大夫阶级的那一套。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特别是母亲刘素才华横溢,智慧超人,博通经史,雅擅诗词。有这样的母亲的慈惠,宋亦英先生少年就有了惊人之举,11岁写诗,14岁填词。她曾对我说,小时的她就喜欢读文艺书籍。特别是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诗歌等,她常常拿书中有作为的人物来激励自己,将来做个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能尽一点微薄之力的人。宋亦英先生钦佩女词人李清照堪比男儿的盖世才华,羡慕敢于出走的娜拉,更崇拜秋瑾烈士,秋瑾的“领海无权悲索莫,磨刀何日快恩仇?”诗句激发着宋亦英的爱国思想,也启发了献身于革命的觉悟。于是,宋亦英先生1945年来到繁荣纷乱的大上海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革命工作。1948年被捕入狱,她在狱中顽强不屈,勇敢地和敌人展开斗争,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崇高品格和大无畏精神。

全国解放后,她先后担任安徽省美术工作室、安徽省群众艺术馆、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的领导职务,当选为省政协常委等职。宋亦英先生幼受慈惠,酷爱文学艺术,特别是旧体诗词。数十年来,宋亦英先生勤政敬业之余,笔耕不辍,创作诗词千余首。以自己的心智、情感、才华、技巧,用旧体诗词这一形式着力反映当代现实生活,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和贡献。搁置我书斋案头的《春草堂吟稿》一书就是年逾古稀的宋亦英先生大著。《宋亦英集》亦是年近八旬的宋亦英先生新著,以供我常诵习之。她所创作的诗词以保持古典诗词艺术美的风格为主线,凡可用或不可用的古典语汇“宁弃古而从今”,尽心选用现代汉语口语入诗;在俗不伤雅的前提下“宁俗而毋雅”,力求雅俗共赏;特别在用典方面,她力求少用或不用;力戒以僻典、僻字入词。娴熟自如的语言技巧,凝炼生动的文笔,把每一首诗词都写得清雅之诗美与浪漫的情致相融合,笔放意周、含滋蕴藉,清隽典雅、情感激越。这对我这个才疏学浅的晚辈来说,这是一种恩赐,她引我人诗词之门。记得1984年4月,当我喜获她签名赠我的《宋亦英诗词选》时,我不仅拜读多遍,其中诸多佳词丽句我都能背得,我不知多少次就诗词选中我尚无法通晓的地方登门请教过她本人和我精通古典诗词的好友田恒铭、柯文辉等诸兄,获益匪浅。

我拜识宋亦英先生是在1978年,我省召开“十年浩劫”后的文学艺术界人士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经赖少其先生引荐而认识的。她给了我一个极其美好的印象,尽管当时宋亦英先生已年近花甲,但她毫无老态,步履矫健,双眸有神,一张端庄的脸膛始终洋溢着慈善的笑意,说起话来嗓音圆润。特别是与我交谈中所赋于的那种母爱般的话语,使我倍感欣慰。打那以后,凡美术界集会时,我都能见到她,更常在报刊上读到她的诗词新作,她的诗词内容涉及写人议事,抒情述景,总之是很广泛的。

她之所以能在这个领域取得如此成就,是与她的阅历和才华分不开的。她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想到就写,从不刻意雕琢,是真情的流露。久而久之,宋亦英先生这位巾帼才人即成了我心中所敬重的人物之一。1984年春,我登门拜访她,并同她作了一次长谈,使我得惠多多。但她在交谈中很少谈她往日的辉煌史,而大部分以自身刻苦治学所得的宝贵经验启迪我,以有作为的人物身上所拥有的那种精神鼓励我,我真的很感谢她。当她得知我出身贫寒,家境凄苦,幼年失慈,少年失学,青年受挫(十年****时期遭受不应有的冲击,戴上牛鬼蛇神帽子,接受“革命造反派”批判),在困境中坚持自学,步步艰辛地在人生旅途中跋涉时,她用崇高而又伟大的母爱关爱地勉励着我,使我倍感温暖和鼓舞。临别时,她主动地送了我一幅她的书法作品。

展读她的书艺,足实让我吃惊不小,我压根没有想到她的书艺是如此精道,她那清逸的笔墨意趣,恬淡古雅,空灵虚静。当时我真有点受宠若惊,无意中得如此珍品,带回来展挂在不闲居东墙,观赏揣摩多日后又怕被友人来访时强索,我即珍藏起来,时而取出赏之。据友人介绍,我方知她原来是科班出身的书画家。

1936年以其优异成绩毕业于北平艺术专科职业学校。1942年毕业于苏州美专西画系研究生班。她原本早就可以成为一名绘画艺术家,由于抗战时期,举家逃难在外,三哥客死异乡,母亲自尽离世而去。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她毅然决然选择了革命道路,经同乡石原皋先生介绍,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上海小组地下工作,担任着危险的交通联络员任务。在魔窟中与敌人斗争,宋亦英凭着自身拥有的胆识,交通站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直到被国民党反动派捕禁。释放回根据地后,组织上以才用人,即分配她画一种图文对照、通俗易懂的《战士课本》,后又安排到《黄山报》社任美术编辑。1948年任由上海育才学校一批进步学生如申非伊、韦青、吴步乃、陈文达、李庄、吴湖、王万恩、谢鸣等组织的地委文工队指导员。直到解放后调到省城工作,她才专心地搞起艺术创作来。由于她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既能把诗的情趣纳入笔端作画,又能把画的意境融人情感写诗,由于她的天赋和勤奋,致使她在江淮大地诗坛艺苑闯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独领风骚。她诗词真正达到“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谢榛《四溟诗话》句)别林斯基曾说:“诗在自身中包含其它艺术的一切因素,似乎一下子兼收并蓄地利用了分别给予每一种其它艺术的一切手段。”因为宋亦英先生诗词创作是真挚情愫的倾注,是真切感受的结晶,诗词赋予人的美感与书法具备相符合的审美价值、审美范畴的一致性,然而她的书法艺术达到通誉炉火纯青是远远不够的,从美学角度来讲,她的书艺空濛净远、空灵酣畅,形象、节奏、意境、韵律,都可谓美不胜收。这一切都源于她书艺的精湛独到,其间渗透着豪迈之气,浑融之笔,一以贯之,洒脱自如。绘画方面虽然宋亦英先生作画不多,但她的绘画艺术作品,不管是早期油画或后来的中国画作品,无不隐约透出文人画的气息,或古雅而幽闲,或葱郁而淋漓,或清旷而萧疏,或苍茫而迷蒙,洋溢着灵气与神采,运用简洁古厚的笔意,诉说着属于自己创造的恬淡而显多姿、质朴而寓丰彩的艺术语言,使有幸观赏到她画作的人惊叹不已。这不,欧远方和邹人煜先生是宋亦英先生的好友,他俩有幸得宋氏画作一纸,被他俩精裱后悬于客厅,凡来访者见之无不要赞美几句,欧远方和邹人煜先生每逢来客,总少不了领客至宋氏画前夸耀一番作为乐事。恕晚辈后学斗胆,当今文界艺坛能有几人集诗、词、书、画四绝于一身?宋亦英先生当之无愧。她的诗词《沁园春》1997年迎港归全国新闻副刊评选为特等奖,同时还被******港澳司评选为二等奖。不仅如此,她的十多首诗词曾配乐演唱于大型文艺晚会上。她的书画艺术成就斐然,1960年,她主持并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总体设计工作,设计中的铁画屏风“迎客松”(由安师大王石岑先生构图,著名工艺大师储炎庆先生制作),建成后,颇受各界人士好评,中央领导人经常在此屏风前与外国友人拍照留念。书法作品在省文化厅举办的老年书画展中获优秀奖,中国画《春》被苏州颜文梁纪念馆收藏,《墨荷》被北京传统文化交流协会收藏,等等,等等。

由于宋亦英先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品位,加上我对她的崇拜和尊敬,我也就时常前往她家去看望和请教于她。特别是她那种直面人生、不屈不挠地顽强而又乐观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

解放前,宋亦英先生为革命入狱,饱受牢狱之苦;十年浩劫中又遭受冲击,备尝丧夫失女之痛,她坚强地生活和工作着,依然如故地从事着自己喜爱的事业,奋斗着、追求着。

敢于同厄远挑战,而笑对人生坎坷不懈拼搏的人,勇于同自我挑战,充分发挥潜能而又精益求精的人,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宋亦英先生亦如此,她的名字和业绩已载入《当代中国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妇女名人录》、《中华诗词学会年鉴》等辞书。福建出版的《当代词综》和《中国百年词通论》评她为“第三代诗词后起之秀”。这真是“一生历尽悲欢事,未负韶光已白头。幸喜秋阳无限好,鸿篇载册足风流。”(邹人煜诗)“老来常得丹青益,愿作研朱凋粉人。”(周退密诗)“英怀报国平生志。想当年,刀丛出入,等闲生死。青史已垂巾帼传,更把名留诗史。擅吟笔,波奇云诡。文阵沙场皆百战,相人生快意应如此。”(孔丹章词《金缕曲》句)她,宋亦英先生真正做到了“一片丹心磨不损,文章胆略胜须眉。”(汪民全诗)

我衷心祝愿她顺心康吉,艺术青春永驻。

2000年6月1日于合肥不闲居

附记:我把拙稿送请宋亦英先生审读时,宋老作了些史料补证,并在拙稿余纸上写道:“此文过奖了,我实感受之有愧,希望压低点调子,好吗?

宋亦英2000.6.2于省委大院”。可见老人是多么谦逊。说来也巧,宋亦英先生近日填《江城子.述诗二首》,其内容正好与本文有关,特抄录于后,以飨诸君,更为本文增辉添彩。

江城子述诗

2000年5月30日

(一)诗乃灵魂一缕长,未思量,却难忘,如雾如烟,随梦入微茫,慰我穷愁消我恨,清睡醒,月当窗。

一生一半为“它”忙,学华章,咏华章,白发青灯,恍似小儿郎,岁月不居吾老矣,还容得,几多狂!

(二)十岁裁诗老未闲,路绵绵,思翩翩,哀乐辛酸,都付与吟笺。莽莽黄尘多少梦,明月下,忆当年。

少年意气欲狂颠,闯烽烟,涉山川,倒海翻江,未便让人先。毕竟江山归吾辈,民作主,地为天!!!

(原载《华夏纵横》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