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按摩大全
38236100000027

第27章 头部按摩常用手法(2)

【生活注意】 咳嗽未愈期间注意饮食调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忌冷、酸、辣食物。冷冻、辛辣食物会刺激咽喉部,使咳嗽加重。因此,咳嗽时不宜吃冷饮或冷冻饮料,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最好加温后再喝。“过敏性咳嗽”的患者更不宜喝碳酸饮料,以免诱发咳嗽发作。酸食常敛痰,使痰不易咳出,以致加重病情,使咳嗽难愈。

(2)宜多喝水。除满足身体对水分的需要外,充足的水分可帮助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并可增加尿量,促进有害物质的排泄。

(3)饮食宜清淡。以新鲜蔬菜为主,适当吃豆制品,荤菜量应减少,可食少量瘦肉或禽、蛋类食品。食物宜以蒸煮为主。水果可给予梨、苹果、柑橘等,量不必多。

慢性支气管炎

【病因与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常因病毒感染,继之合并细菌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或反复性咳嗽、咯痰,冬季加重,夏季缓解,持续两年以上。部分病人有哮喘症状,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响,病人的体质减弱,免疫力逐渐下降,遇寒冷天气或天气变化,容易患感冒,而感冒又会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形成恶性循环。目前,虽然不乏控制感染的药物,但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和合并病毒感染,虽能暂时取得疗效,但鲜能彻底治愈。

长期坚持穴位按摩对慢性支气管炎有显着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迎香、百会、上星、桥弓、百劳等(图4-110)。

头穴:运动区、感觉区、胸腔区、鼻咽口舌区等(图4-110)。

面穴:肺穴、脾穴、肾穴等(图4-110)。

耳穴:对屏尖、肺、气管(图4-110)。

【按摩手法】

(1)用双手中指指腹点按左右迎香各50~100次。

(2)用右手拇指指腹点按上星、百会、百劳、囟会各50~100次。

(3)用双手拇指指腹部抹桥弓20~30次。

(4)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擦鼻两侧30次。

(5)从前向后推按胸腔区、鼻咽口舌区各150~200次。

(6)按揉肺穴、脾穴、肾穴各50~100次。

(7)揉捏对屏尖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宜。

(8)棒点耳部肺穴、气管穴各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9)头面部按摩每天2次,早晚各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生活注意】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戒除烟酒。

(2)避免胸背部受寒,冷天外出应戴口罩。

(3)居处要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勿去潮湿阴暗之所。

(4)急性发作或发热不退者,应到医院治疗。

哮喘

【病因与症状】

哮喘是因为过敏原或其他非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通过神经体液而导致气道可逆的痉挛、狭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喘气急促或兼有哮鸣音为主要特征,多在夜间突然发作,发作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持续数小时。

运用头部按摩法能利肺降气,祛寒化痰,补肾健脾。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劳、百会、迎香、上星等(图4-111)。

头穴:运动区、感觉区、胸腔区等(图4-111)。

面穴:肾穴、肺穴、脾穴等(图4-111)。

耳穴:咽喉、交感、气管、肺、内分泌、皮质下等(图4-111)。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百劳各50~100次。

(2)按揉迎香、上星各30~50次。

(3)由上至下直推感觉区、运动区各150~200次。

(4)从前向后推按胸腔区150~200次。

(5)按揉肾穴、脾穴、肺穴各50~100次。

(6)棒揉气管、皮质下、内分泌、肺等各穴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7)指揉咽喉穴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冬天防寒,治疗期间不注意防寒则效果差,疗程会延长。

(2)对过敏引起哮喘者,应防止与过敏原接触。

(3)根据患者身心状态,应做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

(4)不贪食生冷,戒除烟酒嗜好,少食辛辣肥甘食品,断绝痰热之源。

头痛

【病因与症状】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症,可因多种原因引起。凡因颅内、外组织发生病理性变化所引起的,称器质性头痛或神经性头痛;而无病理变化基础的头痛,称为非器质性头痛或官能性头痛。

所谓器质性病变,是指如颅内肿瘤、血肿、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意外、动脉硬化、脑外伤等。器质性头痛疼痛加剧时还将导致呕吐、复视、大小便失禁、视力减退,甚至神志不清、瘫痪等。另外,屈光不正、青光眼、副鼻窦炎等引起的头痛也属器质性头痛。

非器质性头痛是由精神过度兴奋、抑制失调、情志不畅、郁怒等引起。这类头痛无固定部位,常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遗精等神经衰弱症状。

头部按摩对于慢性高血压之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感冒头痛及一些原因不明的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太阳、风池、天柱、神庭、迎香、攒竹、阳白、风府、睛明、率谷、印堂、插花等(图4-112)。

头穴:通顶区、通顶旁区、强壮区、安神区等(图4-112)。

面穴:首面穴等(图4-112)。

耳穴:额、枕、神门、皮质下、肝、肺、肾等(图4-112)。

【按摩手法】

(1)用拇指按揉太阳30次,即向前向后各转15次。

(2)用拇指指腹按揉印堂、百会、风池、天柱、阳白、睛明、迎香、风府、插花、首面穴各30~50次。

(3)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推攒竹至头两侧太阳30~50次,力度适中。

(4)用力拿捏天柱、风池、风府10~20次,力量持续、深透、由浅入深,以使局部有强烈的胀痛感为宜。

(5)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力度适中。

(6)用拇指桡侧缘推按安神区、通顶区、强壮区及通顶旁区,来回5~1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缓和为宜。

(7)以手指指腹叩击全头部,力量稍轻,宜有节奏感。

(8)棒推神门、额、枕、皮质下各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柔。

(9)捏揉耳部肝、肺、肾各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轻柔为宜。

(10)揉捏对耳屏部10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轻柔为宜。

【生活注意】

(1)忌烟、酒、咖啡、巧克力、辛辣等热性、兴奋性食品。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

(2)突然出现剧痛,兼有手足冰冷、呕吐,常常是脑血管意外的先兆表现,应马上去医院就诊检查。

(3)应坚持每天进行自我按摩2~3遍,身体虚弱者可配合中药治疗。

(4)避免头部受到不良刺激。

(5)头部按摩一般对功能性头痛疗效好,对颅内病变及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效果较差。

眩晕

【病因与症状】

眩晕是指眼花头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人体对于空间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最常见的是梅尼埃病综合征、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颈椎病、神经官能症等。中医认为,本病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气虚则清阳不升,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另外,如肝阳上亢化风,痰浊壅遏,或痰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

眩晕的常见症状是头晕旋转,两目昏黑,泛泛欲吐,甚至昏眩欲仆,如处车船之中。

眩晕的治疗,临床上颇为棘手,头部按摩疗法则是收效甚佳的一种方法。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风府、天柱、完骨、神庭、强间、眉冲、睛明、头维、攒竹、印堂、太阳、安眠、百劳等(图4-113)。

头穴:视区、平衡区、晕听区、胃区(图4-113)。

面穴:肝穴、脾穴、肾穴、首面穴(图4-113)。

耳穴:枕、神门、肝、交感、肾、心、皮质下等(图4-113)。

【按摩手法】

(1)双手手指按压头顶的百会30~50次,力度轻缓,此穴对眩晕所产生的不适症状效果较好。

(2)揉按天柱、风池、完骨各10~3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风池穴对眩晕疗效颇佳。

(3)用拇指指腹按揉睛明、风府、强间、眉冲、头维、首面穴、肝穴、肾穴、脾穴各30~50次。

(4)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按印堂至神庭30~50次。

(5)双手拇指指腹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各30~50次。

(6)用拇指桡侧缘推按视区、平衡区、晕听区、胃区,来回各30~50次。

(7)棒推耳部的枕、心、肝、肾等各穴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8)指甲刮皮质下3分钟,酌情用力,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9)指擦耳背部3分钟,沿耳根上下擦动,频率为每分钟18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主。

【生活注意】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过度。注意饮食营养。

失眠

【病因与症状】

失眠又称“不寐”,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或睡后梦多为主要特征。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如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神经衰弱、过度的悲哀和焦虑、过度的兴奋等,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难以入睡而产生失眠。中医学认为,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失眠,其主要的病理机制都是心、脾、肝、肾功能失调。

采用头部按摩防治失眠安全有效,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来调整各脏腑功能。心主神明,心火下降与肾水互济,阴阳协调是保证正常睡眠的重要条件。因此,按摩推拿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关键。而且要经常按摩,反复推拿。本病多为慢性过程,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天柱、瞳子髎、睛明、神庭、攒竹、率谷、太阳、四神聪、印堂等(图4-114)。

头穴:感觉区(图4-114)。

面穴:首面穴等(图4-114)。

耳穴:神门、肾、皮质下等(图4-114)。

【按摩手法】

(1)按压头顶百会50~100次,力度以疼痛为佳。

(2)按压头部太阳、风池、天柱各50次,力度以胀痛为宜。

(3)捏揉眼部睛明、瞳子髎各30~5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4)用拇指指腹按揉四神聪、首面穴30~50次。

(5)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6)用双手指腹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7)用拇指桡侧缘推按感觉区、各50~100次。

(8)棒推耳部神门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宜。

(9)指振耳部肾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240次,力度以轻柔为宜。

【生活注意】

消除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睡前用热水泡脚20~40分钟,清除环境噪声干扰。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慢性咽炎

【病因与症状】

咽炎是咽部黏膜和淋巴组织的炎症,临床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两类,两者都是中年人常见病。在秋冬及冬春之交,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发作的患者都很多。

慢性咽炎多数为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而致,少数则因鼻炎而用口呼吸,干燥空气长期刺激咽部,或因烟酒、粉尘刺激等因素致病。

慢性咽炎特点是:咽部疼痛、干燥、发痒、灼热、异物感、声音粗糙嘶哑或失音,咽部黏膜充血、增厚,由于咽部有黏腻液状物附着,可引起咳嗽、吐黏痰。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翳风、廉泉、风池、下关、太阳、百劳、桥弓等(图4-115)。

头穴:足运感区、通顶区、鼻咽口舌区、运用区等(图4-115)。

面穴:首面穴、咽喉穴、肝穴、胆穴等(图4-115)。

耳穴:咽喉、扁桃腺(图4-115)。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50次,向前向后各25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用中指指腹点揉翳风、廉泉、下关、咽喉穴各50~100次。

(3)按揉百劳、首面穴、咽喉穴、肝穴、胆穴各30~50次。

(4)用拇指桡侧缘推按运用区、足运感区、通顶区、鼻咽口舌区各50~100次。

(5)用拇指指腹推桥弓左右各10次。

(6)用中指指端叩击咽喉穴、鼻咽口舌区各50~100次。

(7)拿捏风池10~20次。

(8)揉捏耳部的扁桃体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9)拿捏耳轮部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少食辛辣食物,避免粉尘、烟雾、化学气体刺激咽部。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2)忌吸烟、饮酒,多吃青菜、水果,防止大便秘结。

慢性胃炎

【病因与症状】

食欲不振、心窝至肚脐处常有沉闷感,偶尔会疼痛、打嗝、腹胀等,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

引发慢性胃炎的原因很多,而且比暴饮暴食所引起的急性胃炎更难治疗。因此,假如曾接受过彻底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病因,却又治不好时,不妨试试穴位刺激法。

中医自古即有所谓的“胃部六灸”,利用灸6个穴位的方法治疗胃病,对慢性胃炎有效。反之,如果胃不舒服,按压这些穴位就会出现发酸或发硬的现象。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头维、风岩、顶上回毛、插花等。

头穴:感觉区、胃区、胸腔区等。

面穴:脾穴、胃穴、脐穴等。

耳穴:神门、交感、胃、脾、肝、小肠、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