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按摩大全
38236100000024

第24章 头部按摩为什么受欢迎(4)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制癫区

【位置】 胸腔区向上引4厘米长的直线(即精神情感区)(图4-68)。

【主治】 精神障碍,癫痫小发作。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腰区

【位置】 枕骨粗隆上4厘米,视区旁开1.5厘米(图4-69)。

【主治】 腰痛,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制狂区

【位置】 从枕外粗隆(相当于脑空穴处)取与后正中线呈35°角向下引一直线至哑门穴水平,左右各一(图4-69)。

【主治】 癫狂,精神情感障碍等。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锥体区

【位置】 第二颈椎棘突向上1.5厘米,左右各旁开1厘米,向下引3厘米长的直线(图4-69)。

【主治】 运动功能障碍。对运动功能改善缓慢者更好。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安宁区

【位置】 在第二颈椎棘突旁开2厘米处(图4-69)。

【主治】 烦躁不安,失眠,焦虑,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清醒区

【位置】 在正中线入发际2~4厘米处,从正中线向两侧各引一垂直于正中线、长度为1~3厘米的直线(图4-70)。

【主治】 中暑,晕厥,昏迷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失算区

【位置】 感觉区上点向后3厘米,与前后正中线呈60°角,向后外5厘米处(图4-70)。

【主治】 运算障碍。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强壮区

【位置】 从百会沿前后正中线,向前后各引3厘米长的直线(图4-70)。

【主治】 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通顶区

【位置】 正中线上,上星与百会之间的连线(图4-71)。

【主治】 各类痛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 通顶旁区

【位置】 五处至通天的连线(图4-71)。

【主治】 各类痛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癫痫区

【位置】 晕听区上1厘米(图4-72)。

【主治】 烦躁,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手指加强区

【位置】 顶颞前斜线中2/5(上肢运动区)下段,双侧旁开1~1.5寸处(图4-72)。

【主治】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等。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哑穴

【位置】 风池上0.4寸(图4-73)。

【主治】 假性球麻痹。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眼球协同运动中枢

【位置】 前额入发际2厘米,正中线旁开2厘米(图4-74)。

【主治】 眼肌麻痹,斜视,近视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头三角

【位置】 目内眦直上发际处,以此两点间的长度,从发际正中向上量冠矢点前2~3厘米成一等边三角形,名为头三角(图4-75)。

【主治】 失眠等。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枕区

1.枕上正中线

【位置】 在枕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至脑户,属督脉(图4-76)。

【主治】 眼病。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枕上旁线

【位置】 在枕部,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图4-76)。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目赤肿痛等眼病。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枕下旁线

【位置】 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图4-76)。

【主治】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背两侧痛。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常用耳穴的位置及功能

当人体的脏腑或躯体发病时,往往会在耳部的一定部位出现某些生病理反应,如压痛、变形、变色或结节等。刺激这些部位时可以防治疾病,这些部位就是耳穴。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部的分布像子宫内一个倒置的胎儿(图4-77)。

临床常用耳穴在耳部上的定位和主治做一简单介绍,具体内容详见本书第二篇。

※神门

【位置】 三角窝的外1/3处(图4-78)。

【主治】 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也可用于高血压、干咳、过敏性哮喘、瘙痒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本穴是针刺麻醉的主穴。

【手法】 棒推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轻重兼使,以柔和为佳。

※肾上腺

【位置】 耳屏下面一个隆起处(如耳屏只有一个隆起,则在隆起的下缘)(图4-78)。

【主治】 高血压,低血压,毛细血管出血或渗血,发热,各种皮肤病,胶原性疾病和各种慢性病。

【手法】 棒推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耳尖

【位置】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轮上面的尖端处(图4-78)。

【主治】 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麦粒肿等病症。

【手法】 扯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