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瑛子近年的文学创作
夏义生
瑛子是位勤奋而又两栖于剧本和小说创作的作家。她先是做编剧,有音乐剧《放飞理想》、《红裙子、绿裙子》、《天上星亮晶晶》,话剧《爱情不是梦》等反响不错的舞台剧作品;后客串心理咨询,有单行本纪实文学《我的世界你不懂》,长篇小说《倒吊男》,目前正在创作新的长篇小说和剧本。瑛子的文学创作始终洋溢着热烈的青春气息,以童真的视角去欣赏那青春的国度,以求美向善的标尺,去刻画青年的人生坐标,以悲悯的情怀去关注青少年的弱势群体。
瑛子的创作是切近时代、切近生活的。她的创作犹如伴时代节律跃动的舞蹈。《倒吊男》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作为底色,以一所普通中学为场景,以在自卑和自信的交叉中成长的高家男为主角,展开了一群高三学生的心灵故事。他们因一两分之差而屈尊普通中学,成为“落难英雄”。他们过早地感受到了激烈的社会竞争而传导过来的生活的压力。他们追求美,追求成功,追求快乐,但背负着高考的千斤重压,一不小心又陷入青春期的烦恼。他们在谢霆锋冷酷的歌声和雀巢咖啡的清香中打拼中学生活。《倒吊男》叙述的语气是洒脱的,带着几分调侃,透着故作的轻松,又溢出迫于生活的无奈。《放飞理想》中,不管是淘气的邓刚、好强的严佼佼,还是勤奋朴实的范小波,虽然他们分别来自干部、公司经理、下岗工人家庭,但他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都缺少情感的关怀。他们的家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自顾不暇,冷落了这群渴望阳光雨露滋润的孩子。要想这一代人成长后对社会充满爱心,首要的是在他们渴望温情的时候不能让他们“营养不良”。况且这个重担光靠学校班主任能否承担?作者在轻松舒展的叙事中,叩问着一个沉重而又严峻的社会话题。它来自现实的启迪,源自艺术的触角对生活的深切感受。《爱情不是梦》真实地叙述了时代的重大变化:私企、酒吧、人寿保险、下岗,揭示了变革时代的矛盾冲突。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迟滞的社会观念中总有人对私企老板的“有钱”看不顺眼;国家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但社会对从事酒吧服务、保险服务的职员又总有那么一些误解和偏见。在这个“速配”时代,也还有人守望着爱情的家园,透出一种“古色古香”。是生活使作家有话要说,也是强烈的时代感强化了作品的鲜活特色。
青少年题材是瑛子近年创作的主体。深入剖析青少年心理,抒写花季少年情感的复调是瑛子创作的重心。《爱情不是梦》中,不管是调酒师还是服务生小琳,不管是私企老板杨总还是酒吧经理娥姐,严酷的激烈竞争的生活使他们更渴望温馨的爱的港湾。但不管是含蓄的“调酒师”,还是直率的杨总,他们都拥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为爱情奋斗的过程,但都未能摘取到爱的果实。难道作品暗示的是爱在追求而不是占有?《天上星亮晶晶》中借外星人金金的视角发现地球人关爱他人的情感美,同时也寓意着在格格、冬冬、吴亮这一代少年心中成长起来的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学会尊重生命是关爱社会关爱人类的启蒙教育。《放飞理想》更进一步地提出了尊重青少年独立人格的问题。邓书志像待囚犯那样使用着自己对邓刚的监护权;范海生以拳脚来教育培养范小波;“商人重利轻离别”的家庭中的严佼佼独自在家中面对的除了冷漠的电脑还是电脑。我们今天的家庭在给青少年成长中创造物质条件这一面,应该说尽到了所能;但在尊重青少年独立人格,关心青少年的情感需求方面,还远远不够。难怪瑛子在作品中奋笔呐喊:关心孩子。《倒吊男》中高家男对甘兰兰的心仪如果算是爱情的萌动,那他与曾桑之间那种比爱情少比友情多的交往则是爱情的成长,到了他对英语教师杜丽芳的倾慕才成熟地展现了他这种维特式的烦恼。爱情是美好的。尊重花季少年爱的权利,是对一个鲜活的生命的尊重,是对青少年人格的维护,是培养青少年求美向善的努力,实在毋须谈虎色变或回避漠视。
在瑛子的青少年题材创作中,对弱势群体的道义赞助成为一个意义深刻的母题。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校园中的弱势群体,由成绩平平的阿男和瘦女生肖芹这样的学生组成,他们沉默地在学校徘徊,他们的言谈举止永远吸引不了别人的目光,他们平凡得一如路边随长随灭的小草。在他们身上,作家看到的是人生的无奈——尽管他们还这么小,悲凉的人生场景已经揭开帷幕,瑛子希望他们有振臂高呼的一天。她同情他们,同时也加倍地要去爱惜他们,从他们那里,瑛子收集到尽量多的善的信息,希望通过对他们的描摹,为他们的人生注入一些勇气。下岗职工的孩子范小波就是作者倾注了道德关怀的典型。他遭受了太多的人生苦难,母亲在一场车祸中丧生,父亲又下岗失业,他在同学不能理解的眼神中拾易拉罐攒钱。但他勤学好钻,富有爱心,用稚嫩的肩臂协助父亲顶着生活的车轮坎坷前行。他身上既标刻着考试的优秀分数,又栽下了动手能力、生活的勇气和优良的品德。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着的道德关怀,暗示了他终将成为生活的强者、成功者。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成功者的光环抢去了人们太多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弱势群体中的青少年,尤其需要尊重、呵护,只有他们的心灵得到美和善的润泽,他们才会顺利地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文学艺术不是万能的教科书,但它永远不应放弃推动社会求美、向善、进步的努力。
(发表于2002年《湖南作家》)
注:作者系湖南省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