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风明月
38234300000039

第39章 被敲开的天堂之门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视艺术节上,笔者有幸观看到了德国影片《敲开天堂之门》。片中贯穿始终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在给观众留下温暖的笑声的同时,也让人顿生紧迫感。

天堂,在凡人的眼里,那似乎是不可企及的美丽境界。天堂之门被两个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敲开了,癌症把他们送到天堂的门口,而他们确实看起来健壮得像两头精力充沛的公牛。这是生与死的悖论:生命的激情正呈现出剑拔弩张的势头,而死神却已悄然君临。死神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正如同天堂的大门时时都会向我们敞开。我们对未知的天堂也许渴望过很多次,但梦里的天堂终究抵挡不住人世间享乐的诱惑,人间的享乐是鲜活生动的,具体得只要你伸出手来即可触摸到——当然,愚蠢的人类创造了金钱,使金钱成为享乐的必然渠道,于是享乐的前提便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捞钱。两个敲开天堂之门的年青男子,他们在人间的时日不多,他们用剩余的时间做赌注,冒险抢汽车、抢银行。而他们的幸运的确让人瞠目结舌,他们抢到的那辆奔驰车中装着黑社会头目抵债的百万现金。实际上,金钱才正是天堂的敲门石!他们拿着这笔上帝赐予的巨资,开始为所欲为地挥霍。他们住在豪华的大酒店里,各自写下自己最想实现的愿望,一个列了二十多条,另一个则列了八十多条。金钱看来是用之不尽的,生命却已接近尾声,他们只能挑最迫切的愿望完成。于是他们达成三项协议:一,送母亲一辆劳斯莱斯车;二,同时与两个美女共度良宵;三,一起看大海。人类的悲哀莫过于,在回首生命历程的时候,发现还有那么多未完的夙愿令人牵肠挂肚。

作为观众,我们都知道人生在世从来不会有影片中所展现的情节那么顺当,但我们都愿意相信故事的真实性。或者说,我们都愿意看到两个站在人间边缘的年青男子再在苦难重重的人世作最后的浪漫之旅。反正他们将要失去的是整个世界,让他们暂时得到世界的几亿亿万分之一,即使是得到整个世界又何妨?人类对于世界、对于宇宙来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过是一颗稍纵即逝的尘埃!人生苦短,并且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必定要接受整个社会的规范,人的思想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一个小阴影,人类应该留一些给自己张扬激情的时间与空间。在观看《敲开天堂之门》时,我们或许会反思这样的问题:在有生之年,我们应该怎样使我们有限的生命得到极致的发挥和尽情的享受?我们如何才能使自己在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同时,又能充分享受到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人毕竟不是为完成蜡烛的使命而降临人世的,人应该对自己倾注更多的关爱。当然,我们不主张像影片中的主人公那样无视公德与秩序,然而如果等到生命接近尽头的时候,才开始为达成我们卑微的梦想而挣扎,那么无疑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敲开天堂之门》不是一部以娱乐为目的的影片,它直指人生这一重大命题,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片。我们的心灵随着剧情的展开,而渐渐脱离了日常的逻辑轨道,滑向空灵的、随心所欲的极乐空间。我们时时会捧腹大笑,有些场面甚至让人荡气回肠,而我们分明又感受到了死神的临近,我们为生命的大限生出莫大的恐惧和悲哀。如果说惧怕死亡不能作为逃脱责任的籍口,那么死亡可不可以成为人类惺惺相惜的唯一理由呢?人,生而不平等,只有死亡是平衡的砝码。显赫也好,卑贱也罢,谁能逃得过一死?我们为将死者哀叹,其实何尝又不是为我们自己那难以摆脱的宿命而哀叹?因为有死亡和死亡带来的平等,我们人类更应该在有生之年和睦共处,把冷漠和隔阂、疾病与战争远远地摒弃,在人间这个充满生机的天堂里,真真切切地感受生命的温暖和愉悦!未知的天堂是人世的终结,在通往天堂的路途上何不多给自己和家人以热切的关怀?何必将人世这一站的遗憾带到下个站点去呢?

《敲开天堂之门》又是一部带有娱乐片色彩的非主流电视电影。我们所看到的是磁转胶后的影片,一些广为流传的广告片的拍摄手法,在片中都能感受得到。导演所刻意营造的氛围,为观众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享受空间,节奏的控制和场面的运用,都没有脱离娱乐片的某些套路。但正是这些普通而平凡的技巧,突显出影片对于人物把握的准确性。无论从心理逻辑还是生活逻辑考察,这部片子选择的视角都是极为精当的。

(2001年第三期《电影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