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罗男
一通电话、一包快递,刘瑛就义不容辞地把我这个为她的新书《清风明月》作序的人拿下了,理由很简单:你是我“尊敬的老师”,这回“算是一次大的交作业行动吧!”我无语了,记起一句话:“师生之间有一种准血缘的关系”,我自己说过的。
待到打开厚厚的一叠书稿,心中只能用“惊喜”二字来形容。惊者,没想到昔日一个文弱女生,多年来居然悄不声儿地弄出这许多的作品,而且创作、评论一应俱全,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真是“生”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喜者,自然是学生成果累累、获奖频频,做过她老师的心里也美滋滋的,脸上有光。近些年我为历届学生出版的新作写了不下十篇序言,每每提笔的光景,这份虚荣心便油然而生,现如今当教师的大概也就剩这份乐趣了。
浏览了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作品,发现刘瑛十几年来写作的体裁和样式真的广泛得很。除了未收录的小说、散文,本集中的舞台剧剧本就涉及了话剧、音乐剧、小剧场戏剧、科幻剧和话剧小品等多种,电视也有单本剧与连续剧;评论方面,既有影评、剧评,又有正儿八经的对“戏剧审美”的研究论文。她这一“通吃”不打紧,可我作序的难度却陡增。看来逐一评介是不可能了,只好择其要者,谈谈我的一点印象吧。
显而易见,儿童题材是刘瑛创作的一个强项。拿她的话来说,手里有太多的青少年素材。这也许与她从小接触和热爱儿童剧的经历有关?或因为长期关注儿童教育问题,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和观察生活的特殊视角?反正,光是收入本书的9个舞台剧中,就有6个表现或涉及儿童形象和青少年生活的。其中,《在花季,我们飞翔》《红裙子,绿裙子》《天上星亮晶晶》等堪称代表作,还不算影响颇大的纪实文学《我的世界你不懂》和广受好评的长篇小说《倒吊男》。
当然,仅有丰富的儿童素材还是不够的,关键是手里要有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脑中要存着解读儿童心理的密码。这一点,刘瑛做到了。她当过中学生的校外辅导老师、主持过电台的青少年心理咨询节目,还自学成才地拿过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所以,她写起儿童题材的作品来显得得心应手,能够从孩子的眼光和思维方式进行表达。譬如,曾获中国戏剧文学奖的音乐剧《在花季,我们飞翔》,生动地展现了一群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各异的初三学生。他们原本应该生活得更加轻松、自由和快乐,可是激烈残酷的生存竞争过早地向他们压来,升学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剧中,当“好学生”、班长严佼佼看到“捣蛋鬼”邓刚领着同学们到操场上去玩时,她一边呵斥他们“浪费时间”,一边思忖:“看小燕子在天上歌唱,我的心也会跟着她飞翔,看同学们整天嘻嘻哈哈,我真想跟他们闹作一团”,但是转念一想,真去了会被邓刚他们笑话她平时的热爱学习是“装”出来的,只得“沉重地捧着书本”退下。可是严佼佼没弄明白,这时候的用功才真是“装”呢!过去有个词“问题少年”,现在不大用了,其实,如今的问题少年更多——不是品德有劣迹,而是心理上的不健康。作者曾在小说《倒吊男》里,让处在青春期的主人公男孩常常打着倒立看世界,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困惑太大了:学业、家庭、朦胧的恋情……只有倒立的时候,他的心灵才得到抚慰,心情才恢复平静。不得不佩服,刘瑛对青少年心理的把握到了稳、准、狠的地步!
问题出在孩子们身上,板子却要打在社会和家庭中一切应当负起教育责任的大人们心里。应试教育像一个巨大的磨盘,有多少孩子、教师和家长疲惫地围着它运转。许多人累得倒下,却有更多人前赴后继地推着它继续转。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啦?刘瑛想提出这个严峻的社会话题,用的不是论文、报告,而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当我们看到剧中的家长们,有的用物质满足来诱使孩子就范,有的动辄拳脚相加,有的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让下一代走他们并不喜欢的路,真的有点不寒而栗。在当今一切都物化的社会里,我们的孩子也被严重地物化了。许多人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也是人,需要人格的尊严、感情的温暖,需要自由的梦想、快乐的成长!我想,这就是刘瑛儿童题材创作的人文价值。她对青少年这一社会的弱势群体——当然,还有老年人群体——给予了特殊的关爱。有意味的是,在《楼上的彩虹》中,作者把这两个群体放到了一起来写。剧中那位因子女都出国而倍感孤寂的空巢老人,与一个父母忙于在外国赚钱而独留家中的小男孩,老少同乐做游戏,互相温暖着对方,但最应该给他们以温暖与关爱的人,却全体“缺席”!喜剧性场面中透露出的讽刺令人心酸,催人深思。
话剧小品也是刘瑛创作中的一个亮点。可能是作者身处群众文化工作前沿的缘故,这些年来不断有优秀的小品成果问世。收进本书的3个小品都是得过各种奖的,其共同的特点就是构思精妙、人物和语言生动有趣,可看性强。这或许得益于她在上海戏剧学院几年的专业学习。譬如《小偷与赞美诗》,写一个不知民警父亲已经牺牲的孩子,错把一个冒充警察偷自行车的小偷当成了父亲,侧面颂扬了人民警察的高尚品德。该剧的成功在于,当小男孩认定小偷是“爸爸”时,作者层次分明地描写了小偷从震动、感动,到决定自首的心理过程,先有他被迫初犯的铺垫,中间是将错就错的尴尬和羞愧,最后是小孩念诵写给父亲那首天真幼稚而又充满赤诚爱心的诗,终于促使小偷未泯的良心战胜了邪念,所以他的转变还是可信的。《婚纱》是一出生活气息很浓的喜剧小品。一户普通人家,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儿串通了父亲,“骗”上了年纪的母亲穿上婚纱拍了结婚纪念照。作品从一个小场景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人的观念更新。在不长的篇幅里显示了作者驾驭人物心理的能力。那位母亲在老伴的挑、激、劝之下,从对婚纱的羡慕、摆弄到终于试穿的过程,也表现得真实细腻、情趣盎然。小品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真正好的小品创作也是不容易的,刘瑛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期待着她推出更多的佳作。
未曾想到的是,刘瑛的评论作品也很出色。收在这里的一组影评文章,我很是喜欢。且不说观点看法——批评往往是见仁见智的,我欣赏的是文笔,没有一二三的理论架势,也非平铺直叙的故事复述,倒像是清新脱俗的随笔,感性得很,意之所至,娓娓道来,一看便是女作家的文字。譬如评论美国影片《逃跑的新娘》,分析女主角卡美姬的心理时采取了小说般的内视角:
……卡美姬正是这样的处在恋爱季节的女孩,从外表上看,她大大咧咧胸无城府,与男孩子疯玩在一起。但她有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她喜欢反复地质问自己的感觉,她越是扪心自问,就越能找到男友们的弊病。在爱到疯狂之时,她觉得眼前的男友正是她要找的另一半。一旦身处婚礼的现场,她会变得异常地理性,她用严格而审慎的目光打量红地毯那一头的男子,她问自己,那经营多年的心灵花园难道就要交由这个人来打理吗?那将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巨大的恐慌伴随着婚礼进行曲铺天盖地的落下,卡美姬原本自信的脚步突然沉重,她停下来,一步步往后退去,当众人目瞪口呆之时,她以惊人的速度远离了婚姻。
这简直就是人物的一段段潜台词,大嘴美人罗伯茨只能用表情和姿态来表演,而评论的作者却写出了她丰富的内心。再读一段评论国产片《洗澡》的文字,夹叙夹议转换自如,语言俏皮却暗藏讥讽与无奈:
大明(澡堂主人的大儿子——引注)对澡堂子的鄙夷,不仅仅是鄙视那些前来泡澡的庸常的男人们——看上去他们成天无所事事,谈论的也都是些没有意义的话题——大明的出走,归根结底是害怕沉沦,害怕被澡堂子里烟雾缭绕的热浪消磨掉了一种属于男人的锐气。当代人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无所顾忌地对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当然,我们也有尴尬。现在,“久病床前无孝子”成为普通的景观,“儿行千里母担忧”是家常便饭;有孝心而无法实现孝行的儿女们,都在乐此不疲地跳了东槽跳西槽,搏了商海搏情海,忙碌于潇洒人生路,孝心也只好深埋在心底了。
不必继续往下引了,建议读者认真读一下那些文章,很有味道的,尤其是看过影片之后再读,更有一番美味分享的感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相信但凡作家都是喜欢做两件事的:一曰玩山水,二曰望星空。旅游对写作的人大有裨益,这是毫无疑问的。古人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可见亲近大自然会开阔人的眼界,陶冶人的性情,那些坚决宅在家里,依靠虚拟的网络世界了解人生的人,恐怕总成不了大家。这是说的作家要“动”起来,但是,有时候也必须“静”,那就是望星空。记得有人说过,时常喜欢望着星空发呆的人,不是哲学家,就是诗人。不错,这两种人的确善于苦思冥想或胡思乱想。没有静思,哪来文学?——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浮嚣尘上的时代。
说这些话,还是联系到刘瑛的创作的。据说这两年她的旅游兴致又高涨了起来,而且不满足于九州大地,已频频向国际出发了。这于她今后的写作绝对是件好事。无论在人生感悟,还是文风格调方面,相信她会迈上一个新台阶。至于望星空,我不知道近十几年来她有没有变化,反正在我的印象中,当年在上戏读书那会儿,时常可看到她在教室里托腮抬头,凝望窗外发呆。星星自然数不到,没准在回忆昨夜的明月光?——总之,给我的感觉,她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有此两个爱好,加上年轻与勤奋,希望刘瑛早日修成正果,成为大家。这并非说笑,而是结束这篇序文时的真心祝愿。
2013年5月10日凌晨
于上海万里寓所
(注:丁罗男教授系著名戏剧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