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滴水不漏的口才技巧
38230100000017

第17章 辩论的实用技巧(1)

1.辩论气势定输赢

所谓“率先定义”,就是给论题中某些关键字眼做出有利于己方的解释,利用事实展开论点,从而先发制人,占据主动位置。这是论辩中最常用的——种策略,在辩题对己方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尤其适用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队和香港中文大学队展开辩论,辩题是:“外来投资能够确保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成长”。

香港中文大学队为正方,新加坡国立大学队为反方。显然,从命题上看,香港中文大学队处于不利地位。因为“确保”一词是个值得推敲的词语,如果把“确保”理解成绝对保证,那么,正方香港中丈大学队几乎是无理可辩,不过,香港中文大学队也有高招,他们采取“先发制人、先声夺人”的策略,开场就提出“确保”并不是指百分之百保证。比如在中国大陆的客车里,广播员常说:“为了璃保各位旅客的安全,请不要扶靠车门。”这并不是说只要不去扶靠车门,乘客的安全就百分之百得到保证了。

香港中文大学队率先定义”确保”一词的含丈,为自已的论点开辟了广阔的活动舞台,而反方新加坡国立大学队又没有令人信服地证明“确保”就是百分之百地保证,因此,香港中文大学就化不利为有利,牢牢把握了辩论场上的主动权,并最终获胜。

可以设想,如果不是采用了先声夺人、率先定义的方法,而是在承认“确保”就是百分之百地保证的前提下与对方辩论,正方很难有取胜的希望。 “先发制人”重在一个“先”字,贵在一个“制”字,当你了解别人将要说一些对你不利的话或让你办一些不想办的事时,你可抢先开口,或截、或封、或堵、或围、或压、或劝,明确告知对方免于开口,打断对方的话题,用其他话语岔开?这样就能牢牢掌握交际的主动权,达到自己拒绝的目的。

2.巧设圈套

不善于思索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剧收场。

——甘必大

设置圈套,就是在论辩时让对方不知不觉地随着你设计的路走,以便达到你自己目的的一种技巧。体现在社交场合中,即根据当时的情景设置圈套,在对方毫无戒备和觉察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法国著名演员和颇负盛名的剧作家就“是演技重要还是剧本重要”这件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发生在某宴会席上,由于他俩争执得面红耳赤,使其他宾客亦对这件事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争论双方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让,真不知道何时才能停下来。

这时,那位著名演员想出一个计策。他说:“你说剧本比演员的演技重要,而我却一直相信演技比剧本重要得多。但是,我们这样争论下去是没有结果的。我看就这样办吧!你不妨利用一张菜单来考验我的演技。”

这么一来,剧作家可高兴了:“哈……菜单上面又没有剧情,想必你是要以一种古怪的方式把它读出来,博得宾客们一笑,以便收场而已。”于是,同意他如此做。

然而,事情出人意料地往下发展。

这位演员,以极悲凄的语调把该菜单朗读了出来。宴会席上的宾客皆受到深刻的感动,每个人都涕泪满面,忍不住哭出声来。

这个例子中,演员巧设圈套,骗取剧作家的“信任”,从而使剧作家为其提供了一个表演的好机会;演员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演技特长,不战而胜,可谓心机之妙。

设置论辩圈套时,必须根据对方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不同的情绪反应,不断地调换语言,调节自己的表情、语调、音色、手势,而不能按照预先准备好的话语,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只有精心设置语言环境,在对方思想麻痹时,冷不防地发动攻击,他才会落人圈套之中。

朱元璋命画师周玄素画“天下江山图”。周玄素担心难如圣意,便说:“我未走遍九州,不敢乱画。请陛下来个草图,我再润色一下。”

朱元璋便画草图让他“润色”,周玄素又说:“陛下山河已定,一点儿也动不得!”朱元璋大笑作罢。

周玄素从“不敢乱画”和“一点儿都动不得”为由,让朱元璋作画,而巧妙化解了自己的难题,分两步走巧设圈套,由易到难,顺利脱身。

3.充分运用事实的雄辩力量

真正有价值的说服绝无废言谬语,所说的一切都是需要的。

——罗休柯夫

法国哲学家亚兰说过这样的话:“不管在任何场合,抽象的文体都是不讨好的,文章里面如果能以一些较具体的石头、金属、桌椅和动物等实际的东西来作比喻,是最恰当不过的。”

以实际的石头、金属、动物等东西来说明,能让人产生活生生的鲜明印象。

美国的可口可乐瓶子就有一段有趣的插曲。那是在1920年左右,一个名叫丁?罗特的年轻人,看到他女朋友的圆裙时得到灵感,发明了可口可乐的瓶子,这种瓶子至今仍广为其他汽水制造者使用。罗特对于自己所设计的瓶子非常有信心,他画了瓶子的素描到可口可乐公司去毛遂自荐。在可口可乐公司里,他向对方说:“我所设计的这个瓶子,外观非常漂亮,握住的地方也很稳,绝对不会滑落下来。”但是可口可乐公司的负责人,却以一种不屑的眼光看他。数天之后,罗特拿着做好的实际瓶子和一个杯子,又来到可口可乐公司。出来传话的职员依然以不屑一顾的神情望着他,但罗特不慌不忙地问众人:“各位,你们知道这个瓶子和杯子的容量哪一个大吗?”

大家不约而同地答道:“当然是瓶子的容量多些。”

等他们说完,罗特就将杯里的水倒人瓶子里,结果杯里的水却无法全部装入瓶里,水从瓶口溢了出来。由此显示出罗特所设计的瓶子的优点,它满足了一般厂商希望容量越少越好的要求。于是针对罗特所设计的瓶子,可口可乐公司立刻召开了董事会,讨论是否要用这种罗特瓶子来装可口可乐。结果没过多久可口可乐公司就与罗特签订了合同,罗特所设计的瓶子一直被沿用至今。

罗特能够在力排众议的情况下,赚取一笔可观的设计费,完全是以事实来影响对方的感觉所取得的结果。

“事实胜于雄辩”。对那些错误的观点、荒谬的学说,要揭露和驳斥它们,就要以真的、实的东西做武器。详细陈述必要的事实,用事实说话,虚的、假的东西就会不攻自破。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下令全国驱逐外来游士,李斯也在其列。为挽回即将失去的一切,李斯决定说服秦王改变主意,于是写了一份情深辞切的《谏逐客书》。书中写道:“泰山不推辞泥土,所以能成为其高;河海不挑剔细流,所以能成深渊;帝王不拒绝百姓,所以能宣扬他的德化。从前穆公征求贤士,西边取得戎地的由余,东边取得宛地的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请到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而穆公任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余小国,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改了风俗,人民殷富,国家强盛;惠王用张仪的计策,拆散六国纵约;昭王得了范雎,远交近攻吞并各国。这四位国君,都是因为别国人士的功劳,才有如此成就。这样看来,别国人士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呢?假使当时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别国人而不容纳,疏远贤土而不重用,秦国就不会富强,自然也就不会有大的名声了。”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叙述的这一件件历史事实,使秦王马上醒悟过来,他下令废除逐客令,找回被驱逐的宾客。

在说服中以事实为依据,具有压倒一切,锐不可当的气势。在选取事实例子时,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选择的事实要有典型性。任何一个观点都可以举出几个事例作为证明,但只有典型事例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有证明意义。

二是,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如果捏造事实,结果被对方识破,所有的事实都将成为怀疑的对象,失去征服别人的力量。

4.以退为进、抢占主动

出言不慎,祸机所伏。

——佚名

那些以善辩而闻名的雄辩家在论辩时,事先将语言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声东击西,先顺后转,以顺序为逆序的铺垫,以逆势帮助顺序达到目的。也就是先顺从对方的思路,承接对方的话题或观点,造成一个缓冲地带,然后逆反地转变对方的观点。这种先顺从后逆反的方法在论辩中称为“顺序逆转”。

顺序逆转的论辩,可以避免双方在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而可能出现的谈判僵局,为双方的下一步沟通并最终说服对方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北宋时期,宰相富弼因年事已高,几次向神宗赵顼请求告老还乡休养,没有得到神宗的批准,准备继续委以重任,于是安排邵康节做富弼的思想工作。邵康节来到富弼家中,对富弼说:“听说皇上想用唐代起用斐度斐晋公的礼节起用您。”富弼笑着说:“先生,您看我这个衰老多病的样子能够起用吗?”

邵康节说:“确实也是啊,您身体比以前是差多了。但如果有人说,皇上要授命于您,您却不愿出山;和尚开堂讲法,您却马上就去了,这难道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吗?”富弼大惊,说他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邵康节说服富弼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声东击西,提出皇上挽留的诚意,富弼笑着以自己衰老多病推托。邵康节话锋突然逆转,指出“皇上要授命于您,您却不愿出山;和尚开堂讲法,您却马上就去了”,委婉地批评富弼这样做不合适。富弼一听大惊,马上承认自己考虑不周,自然也就取消了听高僧说法的决定,邵康节达到了说服富弼的目的。

顺序逆转的关键是逆转,它是先顺从对手进攻自己所借用的常理,然后话锋一转,将对手的观点稍加改动再回击对方,好像让对方自打嘴巴。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顺序逆转”的例子: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放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到3000英镑现金。夏洛克在契约中规定,如果贷款不付利息或者3个月后逾期不还,那么他将割下安东尼奥胸部上一磅重的肉。夏洛克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合法地杀死安东尼奥这位放款业务的竞争者。还款日期很快就到了,安东尼奥没有还出贷款和利息,夏洛克因此将他告上法庭。法官鲍利亚负责审理这桩案子,他先顺从地承认夏洛克的控告成立,并说自己会严格地按法律办事,此举获得了夏洛克的赞赏。在法庭上,鲍利亚按例查看安、夏签订的借款契约后,问原告称肉要天平,天平带了没有;止血要医生,医生请到了没有?夏洛克点点头。在接下来的审理中,鲍利亚取得了夏洛克蓄意谋杀安东尼奥的证据,他转而说,根据双方契约的规定,夏洛克割一磅肉,只能是一磅,不得多出一丝一毫;割的是肉,不得流出一滴血。这一逆转以守为攻,出乎夏洛克的意料,他惊惶失措地当庭表示这场官司他不打了。但是,他此时想溜却来不及了,鲍利亚宣布夏洛克犯有蓄意谋杀罪,被捕入狱。

5.巧用比喻

比喻,就是根据两类对象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而推出它们可能有其他相同或相似属性的逻辑方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是偶然性的,但它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相同点,用已知的事物说明未知的事物,所以,能起到启发联想和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种技巧,比喻在辩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齐国的晏子出使到了楚国,楚王安排酒宴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喝得酒酣耳热的时候,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去,楚王看见,就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了什么罪?他是哪里人?”

武士答道:“犯了偷盗罪,是齐国人:”

楚王对晏子说:“原来齐国人惯于偷盗啊!”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叶子的形状虽然相同,但果实味道却不同。今天,我们齐国的百姓在齐国都是安分的良民,而到了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可能是楚国的环境适合于培养盗贼吧!”

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比喻,就把楚王搞了个灰头土脸,自讨没趣。

用比喻的方式讽刺对方,可使讽刺更加有力,让问题更加尖锐,对手自然措手不及。此辩术妙在寓讽刺于比喻之中,珠联璧合,并且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最重要的是讽刺对方时,借用一个比喻,不但能确证自己的命题,还能增加对方反驳的难度,因为对手除须反驳你的论题外,还得设法反驳你的比喻。

6.左右为难送对方

论辩中的两难推理,又称腹背夹击法或左右夹击法,这种技巧应用于言语争论时,可以使对方陷入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境地。

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制定了两种处决犯人的方法——绞刑和杀头。

行刑前,国王允许犯人说一句话,并根据这句话的真伪选择施刑的方式:如果犯人说的话是正确的,他将被送上断头台;如果他的话是错误的,他将被送上绞刑台。

这个国王颇为自己的发明感到得意,可是有一天,他的得意被一名囚犯的回答给打碎了。

那位死囚在行刑前对刽子手叹道:“看来我一定会被绞死。’’这一句话倒使国王左右为难,如果把囚牙巳送上绞刑架,那囚犯的话就是正确的,按国王的原则就应该送他上断头台,但如果把他送上断头台,囚犯的话又成了错误的,所以依国王的原则又该送他上绞刑架。聪明的囚犯抓住了国王行刑办法中的事辞漏洞,把一个两难推理送给了国王,最后,国王无可奈何地下令该囚犯免死。

还有一个故事:在战国时期,荆国有一位弓箭手,见传递官正准备送长生不死药给荆王,便问:“这药人可以吃吗?”

传递官答说:“可以。”

他听后,便一把夺过长生不老药,并且吃了下去。

荆王知道后大怒,下令杀掉弓箭手。